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波动_陈述句论文

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陈述句论文,汉语论文,语调论文,普通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如何处理汉语声调和语调的关系是汉语语调研究的关键问题。赵元任(1933)曾用两个经典的比喻——“小波加大浪”和“橡皮带效应”生动地说明了汉语字调和语调的关系。吴宗济(1982、1984、1988)把普通话声调的连读变调作为语调单元,分析声调在不同的语调单元中的变化,认为语调的变化跟基调有关。沈炯(1985、1992、1994)主张分析汉语语句中的声调音域,提出高音线和低音线的不同变化与语调的类型和功能相对应。胡明扬(1987)认为汉语的句末语调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句末语调就是语句边界调。杨玉芳(1997)、王洪君(2000)、蔡莲红等(2001)、林茂灿(2002)、曹剑芬(2002)、李爱军(2002)、郑秋豫(2006)等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汉语语调进行过研究,使我们对汉语语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石锋(1999)曾经用“语调格局”的思路尝试分析过汉语语句的音高表现。认为“语调格局”就是指语句调型曲线的起伏格式及其所表现的各调群调域本身的宽窄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本文将沿着这种思路探索分析汉语普通话陈述句的音高表现。

二 实验说明

本文的实验句是在沈炯(1985)实验语句的基础上适当修改而成的,共有以下4个:

(1)张中斌星期天修收音机。(2)吴国华重阳节回阳澄湖。

(3)李小宝五点整写讲演稿。(4)赵树庆毕业后到教育部。

发音人共有4位:甲、乙是专业播音员,丙、丁是北京长大的三年级大学生;其中甲、丙为男性,乙、丁为女性。录音分别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专业录音室和南开大学语音实验室进行。每位发音人都以自然状态平稳语速发音,无语义强调和感情色彩。每个实验句连续说3遍,句与句之间间隔4秒,共得到3×4×4=48个样品句。

使用南开大学“桌上语音工作室”对样品句进行声学实验,测算出音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内容包括:分别以赫兹、半音为标度并且以百分比方式得出不同发音人的语句调域(总调域,full range)、调群调域(分调域)以及不同调群调域之间的起伏度数据。从赫兹到半音转换的计算公式为:

St=12×1g(f/fr)/1g2(1)

(其中“f”表示需要转换的赫兹数值,“fr”表示参考频率,设为64赫兹)

起伏度计算方法请见下文中的说明。计算全部使用Excel程序完成,并做出统计图表。

三 语句调域的相对化

把每一位发音人同一个句子的3次发音样品的实验数据进行平均,再把同一个发音人所发的4个句子的平均值画在同一个图中,语句的时长采用归一的方法。在语句内部划分出不同的调群,分别做出各个调群的调域;各调群调域中最高的上线就是全句调域的上限,最低的下线就是全句调域的下限。这样就得出语句调域(总调域)。分别采用赫兹值和半音值为音高标度,做出两种不同的语句调域图,见图1和图2。

图1 赫兹标度的语句调域图(甲:男播音员;乙:女播音员;丙:男学生;丁:女学生)

在语句调域图中可以直观比较各个调群调域(分调域,sub-range)的相对位置:甲的句中调群上线高于句首调群,丙的句中调群下线略高于句首调群,丁的句末调群上线高于句中调群;只有乙的各个调群上线和下线是依次递降的。句中调群调域的上线和下线,都出现了音高的起伏。由此看来,陈述句的音高下倾是一种总体的趋势,宏观的结论,不能机械地理解和认识。说话人实际的音高表现会有各种差异,需要周密深入的分析。

对照同一个发音人在图1和图2中的调域宽度,会发现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不同的标度单位对于分析结果会有重要影响。在表1中,以赫兹为单位的数据很难看出有一致的规律性,以半音为标度的数据则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男性的调域大于女性,受过训练的播音员的调域大于没有受过训练的学生。性别的不同和是否受过训练,是造成实验数据差异的两种基本的因素。在同样的受训条件下,男性的调域较宽;在性别相同条件下,受过训练的人调域较宽。调域增大是训练的结果,就如同声乐训练使歌手的音域加大。

图2 半音标度的语句调域图(甲:男播音员;乙:女播音员;丙:男学生;丁:女学生)

表1 4位发音人的语句调域(总调域)

从表2的调群调域数据中,同样可以看到:用赫兹标度的数值很难发现一致的规律性,而半音数值却显示出一致的规律性。受过训练的发音人甲、乙在句首、句中、句末位置上调群调域的宽度相差不大,为1-2个半音;未受过训练的发音人丙、丁都是句末调群调域较大,句首、句中的调群调域较小,相差3-5个半音。

表2 4位发音人的调群调域(分调域)

图3 相对的语句调域图(甲:男播音员;乙:女播音员;丙:男学生;丁:女学生)

半音标度的数据在音高分析中具有优势。半音的换算以对数为基础,与人的听感是相对应的,半音是适于反映心理—声学的对应关系的语调研究单位(李爱军,2005)。因此计算百分比数值选择以半音数值为基础。

百分比数值的计算是一种相对化的归一算法,类似于T值(石锋,1986)的计算原理,计算方法如下:

Ki=100×(Gi-Smin)/(Smax-Smin)(2)

Kj=100×(q-Smin)/(Smax-Smin)(3)

Kr=Ki-kj(4)

(其中Gi代表调群调域上线半音值,Gj代表调群调域下线半音值;Smax为语句调域上限半音值,Smin是语句调域下限半音值;Ki为调群调域上线百分比,Kj为调群调域下线百分比,Kr就是调群调域的百分比数值)

按照百分比数据做出相对化的语句调域图(见图3),可以过滤发音高低和调域宽窄方面的差异,使不同发音人的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图3中各分图的调群调域尽管有不同程度的上下浮动,然而句首调群跟句末调群相比,都是下倾的。特别是发音人丙、丁句末调群的调域明显扩展,这说明没受过训练的发音人说话处于自然状态,会表现出更多差异。播音训练使各调群的发音都比较饱满,即所谓字正腔圆。这为我们今后研究不同发音人的语音表现提供了实验基础。

四 语句内调群调域的起伏度

句子语调的起伏度计算是以调群调域的百分比数据为依据进行的。起伏度数据可以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发音人、不同语气和口气类型的语句放在同一空间中对照比较,在可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具有可统计性,使语调研究进入量化分析过程。

语句起伏度用Q值来表示,Q值的类别和位置用下标加以区分。计算方法是:

(其中,x=1,2,3,…是调群在语句中位次序列数;K是调群调域的相对百分比数值)

把一个调群调域的上线和下线的百分比数值相加的和除以2就能够得到调群调域中线的百分比数值。用a、b、c分别代表调群调域的上线、中线和下线,可以分别计算三种起伏度,即上线起伏度、中线起伏度和下线起伏度

做出一个量化的句子语调起伏线需要依据Q值的序列来描述。设为起始点,分别指句首调群调域上线、中线或下线的实际百分比数值,表现句首调群调域的定位特征。Q为全句起伏度,就是句首调群的百分比数值减去句末调群的百分比数值所得的差值。Q值序列为。实际上Q等于的代数和。

表3语句调群起伏度Q值表(%)

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出4位发音人语句中调群调域的起伏度Q值序列数值,列为表3;并根据表3数据做出图4,模拟句子语调的起伏状态,即语调格局图的一种。

图4 语句调群格局图(甲:男播音员;乙:女播音员;丙:男学生;丁:女学生)

表3的起伏度数据和图4的语句调群格局图,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汉语陈述句的起伏度Q值序列的分布特征。

句首调群起点的上线多为全句调域上限或接近上限100,分布集中且稳定。中线和下线分布也较稳定,分为受过训练的甲乙和未受训练的丙丁两组,组内差异为1或2,组间差异较大,下线在20左右,中线减半。以受训与否为条件的分组差异同样表现在以下分析中。

是句中调群的起伏度,是句末调群的起伏度。起伏度为正值表明音高下降,负值表明音高上升。从总体上看,数据中绝大多数是正值,最大值在30以上;只有个别负值出现,最小值为-6。这表明陈述语句中音高下倾占主流,是无标记的,下降的幅度可以很大;音高上升情况很少,是有标记的,上升的幅度只能很小,受到制约。如果分项比较,还是分为甲乙和丙丁两组,受过训练的甲乙表现为个性差异,难有一致特征;未受训练的丙丁共同特点是最大值都出现在句末调群的下线中,达到20-30以上。这应该是边界调的一种重要表现。

Q值表示全句的起伏度。表3中所有的Q值都是正数,说明陈述句从整体上是音高下倾的。其中丙丁组的中线和下线非常接近,表明了未受训练的发音人的一致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到:中线的表现比上线和下线更稳定,可望成为语调特征的表征之一;句中调群的表现不稳定,跟句首调群和句末调群相比,具有一定的浮动性。

五 调群内字音调域的起伏度

调群内部各字音的声调音域可以称为字音调域。同一调群的字音调域之间的相对关系可以跟同一语句的调群调域之间的相对关系相互对照比较,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和类似的分析程序进行考察。本文以4位发音人的句首调群为例,作初步地探讨。

将4位发音人的句首调群的字音调域依据半音值进行百分比的归一计算,做出相对化的调群调域图(见图5)。跟上文中相对的语句调域图(见图3)对照比较,有一个发现引人注意:发音人乙在语句中的句首调群调域最大,在调群中也是首字调域最大;发音人丁在语句中的句末调群调域最大,在调群中也是末字调域最大。二者确实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图5 相对的句首调群调域图(甲:男播音员;乙:女播音员;丙:男学生;丁:女学生)

选择q值来表示调群内部字音调域的起伏度,是为了区分语调分析的不同层次。q值的计算方法和Q值相同,可参见上文中的公式(5)。采用相同方法计算出4位发音人句首调群各字音调域的起伏度q值序列数值,列为表4;并根据表4数据做出图5,模拟字音调域起伏状态。分析表4的数据和图5的调群字音格局图形,可以初步得出汉语陈述句调群起伏度q值序列的分布特征,并且可以跟表3和图4的语句调群格局图对照,比较Q值序列跟q值序列在分布特征上的异同之处。实际上,二者的分布特征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表4句首调群的字音起伏度q值表(%)

图6 调群字音格局图(甲:男播音员;乙:女播音员;丙:男学生;丁:女学生)

上线起点多为调群调域上限或接近上限100,分布集中。下线分布范围较大,从7到38,影响到中线起点不稳。起点数值表现首字调域的定位特征。

是调群中字调域的起伏度。从相对位置来看,调群调域的首字和末字较为稳定,中字具有浮动性。起伏度的负值都是出现在表4的中,且集中在下线。上线以降为主,如有上升,幅度很小;下线全部为升,幅度可接近30,影响到中线升高。调群中字q值的浮动性跟句中调群Q值的浮动性相似,而且表现更为突出。

是调群末字调域的起伏度。4位发音人一致表现出的显著特征是下线的大幅度下降,幅度在36-49之间。调群内起伏度的最大值出现在末字调域下线的中;语句内起伏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句末调群的下线中。二者不是偶然的巧合,这是边界调的重要表现。

相邻字音调域起伏度之间有着此长彼消的相互关联:中字下线的升高幅度很大,在实现发音省力的经济原则的同时,为末字下线的大幅下降准备了条件,增强了边界调的对比。边界调的术语具有活力,给人启迪,适用于各种边界位置的分析考察。

q值表示调群的总起伏度。表4中所有的q值都是正数,说明调群从整体上也是音高下倾的(邓丹、石锋,2009)。

调群内部字音调域之间的关系与语句内部调群调域之间的关系具有同构性,q值和Q值分布特征的对应相似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调群一般都是韵律词。单字一般都是语素。在语法上,“大的词组中可以包含与它关系不同的词组。各个层次上语法关系的类型是有限的,反复使用有限的句法规则,就可以构成复杂的词组和句子,这就是语法的递归性”(邢公畹,1994)。递归性是系统性的一种表现。语调当中的同构性是语法上的递归性在语音上的投影,也是语调系统性的表现。

六 结论

本文对4位汉语普通话发音人的陈述句语料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划分语句调域(总调域)和调群调域(分调域),计算起伏度(Q值序列),进行语调格局的考察,可以定量分析发音人的语调表现,实现不同发音人和不同语句类型之间的可比性与可统计性。

为了区分语调分析的不同层次,用Q值表示语句中的起伏度,q值表示调群中的起伏度。Q值序列跟q值序列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陈述句的语句调域和调群调域从整体上都是音高下倾的。调群中字q值的浮动性跟句中调群Q值的浮动性相似,而且表现更为突出。

实验数据证明,音高下倾在陈述语句和调群中都占主流,是无标记的,下降的幅度较为自由;音高上升是有标记的,上升的位置和幅度受到制约。

语句起伏度最大值出现在句末调群的下线,调群内起伏度的最大值出现在末字调域的下线。这不是巧合,而是边界调的重要表现。边界调的术语适用于各种边界位置的分析考察。

Q值和q值分布特征的对应相似性表明,调群内部字音调域之间的关系与语句内部调群调域之间的关系具有同构性。语调当中的同构性是语法上的递归性在语音上的投影,也是语调系统性的表现。采用语调格局的思路和方法来分析汉语的语调,就是探索和揭示语调在不同层次上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Tseng(2005)曾依据对节奏、响度和停延停顿的分析,提出阶层式多短语韵律句群(prosodic phrase group,简称PG)的主张,说明调群、句子、句群甚至篇章都是不同的韵律层级,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可以假设句群内部的各个句子之间的音高表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性”,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用实验的探索加以证明。

标签:;  ;  

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波动_陈述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