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稳定社会的基石_企业经济论文

就业:稳定社会的基石_企业经济论文

就业:稳定社会的一块基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石论文,稳定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3)02—0007—04

就业,就是在法定就业的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有活干、有事做,是人的劳动权利与生存权利的具体体现,是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创造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人权、经济和社会意义。反之,失业就是无活干、无事做。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失业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执政党都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把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国家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而我国解决劳有业就、人有饭吃的问题意义尤为重要。

(一)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新中国成立初,西方敌对势力曾预言:中国6.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将压垮新生政权。而事实上我们党却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近1/4的人口,创造了人类奇迹。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业工作方针基本上是,低速度,低效益,低收入,广就业。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企业职工下放,六十年代末的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都是缓解就业矛盾突出、城乡人口大量分流而不得已采取的重大举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长期存在就业问题越来越集中凸现。直至目前,我国已进入建国后第三次失业高峰,就业问题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三六突出矛盾之首。虽然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3.8%,但实际失业率已远远高于这个数,全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大约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亿2千万左右,这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同时在较长时期内,劳动力供给将持续增长,供求矛盾会更加突出。在我市,1998年以来,虽然经过不懈努力累计名义再就业63.7万人次,但目前仍有14.7万登记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再就业。从我国失业现状看,主要是被动失业,即非自愿性失业。大体有以下六种情况。

摩擦性失业 主要是由于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政策调整等摩擦中出现的失业,如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减员增效、纺织行业限产压锭、关闭“五小”企业等,形成大量人员下岗失业。

结构性失业 主要是由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即而重新配置劳动力产生的失业。一方面,产业和产品升级,推进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用工减少,部分工人下岗;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与新岗位需求不适应出现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

隐性失业 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城市取得一定的GDP,如果只需要300万产业职工,而实际用了500万,那就有200万的隐性失业,像我们国有企业中的内退、假退,在编开支不在岗的,都属于这种情况。

工资性失业 主要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里劳资双方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由于达不成一致意见,造成职工失业。

季节性失业 主要指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出现的暂时性、阶段性失业。突出表现在制糖业、建筑业、农业等季节性生产领域。

周期性失业 主要指随着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性变化产生的失业。如经济萧条时期出现的大量失业。

上述六种失业现象,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越是像我们市这样的国家老工业基地表现的越突出。

(二)

古往今来,安居乐业生活是人们的不懈追求。古人讲,“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失业群体过大,失业问题长期不解决,必然产生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演变为政治问题,其危害极大,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和潜在威胁绝不可低估。

失业造成群众生活困难 大多数失业人员家庭经济收入没来源,生活无保障,特别是衣食住行医、子女就学等方面陷入困境,成为“城市贫民”。据国家权威资料统计,全国非农业人口3.1亿人,而“城市贫民”(指月人均收入100元以下)达1998万,其中50—60%月人均收入低于50元。1998年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全市累计名义就业再就业63.7万人次,但目前仍有14.7万登记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再就业。现在,全市有1.66万个特困家庭,其中90%以上都是下岗失业人员家庭,低保前,有相当数量家庭月人均生活费不足50元。

失业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失业造成人力资源闲置和浪费,直接影响创造社会财富,国民经济难以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有一个法则,说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精确联系,即就业率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按我市下岗失业人员总数初步匡算,充分就业后一年可创GDP8.7亿元,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

失业直接影响稳定社会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失业群体骤升,极易引发一系列社会治安案件,即“贫寒起盗心,无业不正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市刑事犯罪人员共计3573人,其中996人无业,占犯罪人员总数的28%。还有不少人因失业压力而心理变异,作出自杀、爆炸、投毒等铤而走险的行径。

失业将危及政权的巩固 一些地方或单位由于下岗失业问题引发的集体上访、拦截火车、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等群体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稳定构成了威胁。这部分人也极易被境外敌对势力和国内敌对分子所利用,挑起新的矛盾和事端。去年,在市区609起群体上访事件中,因下岗失业等问题上访的共计324件,占群体访事件的53.2%。失业问题的严重危害性警示我们,解决就业问题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迫在眉捷。

(三)

我国目前出现的失业问题,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是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一是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导致失业。由于建国初期缺少人口发展的制衡措施和政策,使全国人口急剧膨胀,导致近1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结构严重失衡。目前我国城市需就业再就业的劳动力约2000万左右,而每年只能安置800万人左右。二是就业政策变化促使隐性失业显性化。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低工资、广就业”政策是以牺牲效率和效益为代价的“充分”就业,其实质是“一碗饭大家吃”,谁也吃不饱,谁也吃不好的隐性失业。市场经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及用市场需求配置人力资源的机制,使这种隐性失业显性化。三是科技进步加大失业。科技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科技进步不仅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同时也必然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技术进步所摧毁的旧岗位,大大低于所需求的新岗位。四是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失业。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与就业结构调整相伴而行。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布局调整、过剩生产能力压缩、劣势企业退出、资源枯竭等等都将使部分相关联的从业人员下岗失业。还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资源和环境保护也势必关掉一批企业,造成一些新的失业。五是尤其我市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更引发失业。随着我市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不懈追求效益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使大量产业工人由在岗变为下岗,由生产人员变为富余人员,从而使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失业人员。

此外,就业者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官本位、正规编制、身份贵贱、国家分派等陈旧观念严重地制约着影响着自主择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相关政策不完善以及就业服务功能不完备等方面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人口过剩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四)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已经在发展战略、经济政策、产业布局、企业结构、就业服务管理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就业的政策措施,将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除了靠政策推动外,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靠发展、靠市场、靠自我,靠上上下下形成一种创新就业、就业创新的滚滚洪流。

要向市场、向发展要就业 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发展问题,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开拓市场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据测算,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新创造70万个就业岗位。所以,必须把扩大就业的立足点进一步调整到开拓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上来,把就业问题放在市场的环境中、放在发展的环境中来研究,立足于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围绕开拓市场、加快发展的思路来谋划,正确处理开拓市场、加快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既把增加就业看作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把增加就业作为加快发展的社会成果,以发展的思路和措施解决就业问题,以加快发展实现就业渠道增多和就业水平提高。

要向现有产业、企业的盘活和扩张要就业 伴随着城市扩张的浪潮,解决就业问题必须有产业依托。我市是大工业、大农业城市,解决发展问题也好、就业问题也好,都不能离开这一基本市情。但我们现有企业的存量资源还没有充分发掘,有的甚至半死不活,要立足于这一基础优势,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通过三改一加强等措施活化现有的资源、装备、技术等生产要素,夺回失去的市场,重振往日的辉煌,拓宽就业空间。要突出工业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千方百计扩大规模、增加总量,进一步增强工业对城市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吸纳更多城乡劳动力。要正确处理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努力追求产业扩张发展与就业弹性增大的统一。

要向扩大招商引资、推进社会发展要就业 伴随着外资涌入的浪潮,扩大就业,既要立足于自身力量和现有基础,更要广借外力,招商引资,通过推动社会的全面大发展,去激活各个方面的就业。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资产、以市场换技术、以产权换就业等方式,通过借助社会事业的强大吸引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盘活各业存量资产,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推动资本存量加速聚集,使闲置、沉默的社会各业资本活起来,就业渠道多起来。通过招商引资、土地置换等形式,使城建、道路交通等各个方面都红火起来以带动就业。

要向加大对亮点企业投入、发展新经济增长点要就业就业的主要载体是企业,企业的发展关键靠投入。扩大就业,没有必要的投入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要采取招商引资、社会融资、上市融资等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亮点企业即新经济增长点企业的增量投入,拉动生产,抢占市场,使它们成为吸纳就业的新生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投入,筹划和运作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就业。

要向激活民间资本、发展非公有经济要就业 就业问题直接涉及到“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民营资本激活了,非公有经济发展了,既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又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一句话: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因此,要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和民资高涨的浪潮,要进一步放开经营领域,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生产经营领域,投资创业,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经济,千方百计激活沉积在社会的民间资本,通过激活民间资本和发展壮大非公有经济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五)

辩证地看,下岗失业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下岗失业在短期内确实给社会、给个人带来巨大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如果能把压力转换成为适应社会竞争的动力,下岗失业又会成为新的就业起点、新的经济亮点。因此,要突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主体地位,弘扬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民族精神,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强化自立自强、自谋职业、自主择业、自我创业意识、开辟自我就业的广阔天地。

要大力倡导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 从马尔萨斯到凯恩斯的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人员是就业主体,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接受市场选择,尽快实现就业,关键靠自己。广大下岗失业人员要摒弃等政府、靠扶持、要政策的惰性意识,坚持由向政府要“饭碗”变为自己造“饭碗”,重新审视自身社会价值,调整心态,激发热情,发挥潜能,走向市场,迎接挑战,从小事干起,从小钱挣起,选好适合各自实际的创业项目,通过自我创业带动他人就业,进而形成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乘数效应,让蕴藏在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创业激情与潜能充分进发和涌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滚滚洪流之中。

要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实现灵活就业 所谓非正规就业,就是指一种临时性质的就业,它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广大下岗失业人员要正确处理长期就业与短期就业、稳定就业与灵活就业的关系,牢固树立全新再就业理念,不论公有制、私有制有岗位就行,不论临时工、钟点工有活干就行,不论工资高、工资低有钱挣就行,调整心理预期,选择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过上好日子。

要扩大外向型劳务,实现异地就业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下岗失业人员要摒弃老守田园的陈旧观念,树立流动就业的新意识,放开视野,大胆走出去,到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地区和城市寻找就业空间,近一时期齐齐哈尔利用12个驻外劳务输出机构输出数万人的实践证明,对外输出劳务是解决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要建立分享机制,实现稳定就业。所谓分享机制,就是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魏兹曼的学说,在边际成本低于边际效益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在投资者和雇工中确定一个合理的税后分配比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稳固劳资双方关系,实现双赢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倡导推行这种新型用工分配机制,鼓励增加就业人员,减少失业人员。

要加强自我能力建设,实现长远就业 素质和技能决定就业。目前在广大下岗失业人员中普遍存在“要干不会干、想富没门路”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素质偏低、技能单一所致。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门路、多一个饭碗”。美国经济学家加利·贝克尔认为:普通技能培训成本,都是自己给付的;只有特殊的培训才能由国家负责。在我们政府大力推广就业培训的基础上,广大下岗失业人员要把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作为就业的前提,作为一项终身任务来完成,活到老,学到老,真正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六)

促进就业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践行“三个代表”最基础、最根本、最实际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就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来考虑,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来安排,作为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任务来落实。应该突出政府责任抓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解决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执政党、一个政府治国水平、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牢固树立抓就业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然首先抓就业的思想观念,把就业工作摆在各项工作之首,千方百计开辟就业门路,搭建就业平台,尤其是对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困难群众,可通过购买交通协管员、卫生清扫员、自行车看管员等公益性岗位使他们得到妥善安置。应该参照上海、山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大力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对公益性劳动组织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应适当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办的项目、生产的产品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有些他们能够作的简单商品,应该组织他们生产。今后我们评价政府工作不仅要看低保进了多少,更应该把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作为考核、评价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

应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就业 环境是基础资源,而政策是最大的变量资源。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尤其应该发挥政策的推动效应。要看政策的提前量,环境的宽松度,这不仅在就业上有意义,很大程度决定一个地区发展的快慢好坏。对中央制定的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特别是财政、税收、金融等部门要给予全力支持、扶持。应该放开市场准入,降低就业门槛,在户籍、教育、交易、社保等方面放宽政策限制,只要不危害社会,有利于就业,能干啥就允许干啥,先发展后规范,待就业人员有了完全的自主经营能力时,再登记、再收税。应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实施开业贷款担保、贴息等政策,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人自立,以家自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创业局面。

应该构筑公益性低收入平台扩充就业 公益性部门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团体、环境保护等产业和机构。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金矿”,又是充分就业的宝藏。事实证明,公益性部门吸纳人员就业速度大大高于生产企业,发达的国家公益性就业都在10%以上,而我们现在公益性就业只占就业的4.4%。从现实情况看,公益性部门就业潜力巨大,必须着力培育和加速壮大。通过改革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鼓励外资、私人资本和法人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促进事业单位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迈进,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广大下岗失业人员更多地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应该推动产业转换支撑就业 威廉·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说明:劳动力就业结构呈“树状”分布,第一产业是树干,第二产业是枝茎,第三产业是树冠。目前,发达国家如美、英、法、日等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74.5%、72.8%、74%和63.1%,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50%左右,而我国仅为27.7%,我市更低。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在我市推进就业,就是要做大树冠,通过产业转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量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尤其要积极发展替代性项目和互促性产业,替代性项目,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劳动力成本过高不愿干,而我们占据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优势代之而干的项目,通常指劳动密集型项目,应积极抓住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资本转移、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这些项目,创造就业岗位,挤占我市的域外就业空间。互促性产业,是指通过发展一个行业带动若干个产业发展,相应带动就业的产业,通常指产业关联度、就业关联度大的产业,如旅游业(一个就业可拉动其它行业5个就业)、房地产业、食品加工业和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的就业等。对此,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加大投入,加速发展,使之做大做强,促进充分就业。

应该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就业 社区服务业是三产中一个新兴行业,可拓展的领域相当广阔。据测算,城市居民中一般每20人就需要一个社区服务人员。按此推算,我市城区143万人口,可以创造7.15万个社区服务岗位,这是一个巨大的就业空间。因此,要从城市基本单元抓起,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要针对社区居民的新兴生活方式和新兴需求,大力发展餐饮娱乐、配送快递、修理维护、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岗位,不断开发托老托幼、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性服务岗位,充分挖掘保洁、保绿、保安等后勤保障服务岗位,使社区真正成为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蓄水池”。

应该健全文明的就业服务体系以保障就业 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苦繁重的任务,需要政府的各个部门整体联动、齐抓共管,需要社会各界满怀深情、各尽所能,做到凡是有利于就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去做;凡是不利于就业的工作,就应坚决改进,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就业,支持就业的合力与氛围。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在机构建设、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信息中介、规范秩序、维护权益等方面加大力度,直接地、积极地、真心实意地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兄弟开发、创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从而真正做到培育开发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就业和社保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发挥“三条保障线”作用,确保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这不仅可以缓解失业的压力,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

标签:;  ;  ;  ;  ;  

就业:稳定社会的基石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