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考试命题“三大原则”的改革_文学论文

作文考试命题“三大原则”的改革_文学论文

作文考试命题改革“三要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诀论文,命题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作文考试命题形式不断创新。命题者倡导“快乐写作”,语文教师与学生向往“快乐写作”,但实际教学中作文考试命题仍不容乐观,有的能引导学生乐写,有的却给师生带来一些困惑。困惑什么?有些习作试题要求过死,表述烦琐,难易不适,让师生不知所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据此要求,本文试摘几例进行对比分析,意在减少作文考试命题中的失误,把学生引上快乐写作的路。

要诀一:弃“死”求“活”

作文考试命题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题目,二是要求。笔者认为,应弃“死”求“活”,即题目本身限制不宜过死,要给学生留有自由表达的空间。试举两例:

例1:题目:在________天,我喜欢________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作为习作题目(第一条横线可以填春、夏、秋、冬,也可以填阴、晴、雨、雪……;第二条线可以是人或事,也可以是景或物……)。2.注意抓住特点,真情表达。书写规范,卷面整洁,400字左右。写完后要认真修改。(四年级上学期,以下均用简称)

这是一次半命题作文。从字面看形式新颖,其实引导不当。问题出在“在________天”上,笔者调查了学生所补充的题目:1.在春天,我喜欢李婷,言外之意是其他季节不喜欢。这是以“季”取人,不可写。2.在夏天,我喜欢柳树,夏天的柳树枝叶茂盛,孩子们喜欢它,在情理之中,可以写。3.在秋天,我喜欢秋游,“秋游”可以写,但两个“秋”字重复,学生在填空的同时不知不觉走进了病句院。4.在冬天,我喜欢小狗。为什么单单在冬天喜欢小狗,其他三季不喜欢吗?这不是真正的喜欢。5.在雪天,我喜欢打雪仗。“打雪仗”有儿童情趣,可以写,但强调“在雪天”没有必要。上述五例说明:有的可写,有的不可写,但不管属于哪种情况,我们读这个题目都感到别扭。特别是那个“在”字,学生虽然填空得了分,但没有受益。如:在秋天,我喜欢秋游。出人意料,有个学生也按要求填了空,可是在写作时,他又把题目改为:我喜欢秋游。我们认为这个题目好,好在读来顺口。可这个题目不符合试题要求,被批卷老师扣了分,但他受了益,益在自主,有个性。上述分析说明,习作题目不宜限制过“死”。批卷老师也不应拘泥试题评分标准。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例2:题目:我喜欢……

提示:这是一次半命题作文,省略部分由你来补充。你所喜欢的可能是学习方面的,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也可能是大自然里的……比较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来写。“喜欢”可不能空喊口号,要用具体事例说话,说自己心里的话,把你喜欢什么,怎样喜欢,为什么喜欢告诉小伙伴。(四上)

此例把人们常用的“要求”改为“提示”,意在给学生一个更宽松的空间,让孩子自主写作,鼓励他们说心里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有利于保护儿童的灵性,张扬个性。

要诀二:删“繁”从“简”

作文考试命题的要求,应删“繁”从“简”,这是因为:小学生注意的范围比较狭小,不善于分配,他们对烦琐的作文要求往往注意不到,甚至“顾此失彼”,导致其多数写不好作文。作为语文老师,组织考试之目的,恐怕都不想让多数的孩子写不好作文吧?试举两例:

例3:在平日的学习中,你经常进行课文的复述练习吧,在这种练习中,你一定学到不少有关复述的要令,现在就请你展示一下吧。在本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小抄写员》,文中的主人公叙利奥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这篇课文有点长,请你从复述的角度改写一下。要求抓住主要内容,叙述合理,写出真实感受。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数在400左右,写完后要仔细读一读,改一改。(五上)

这一段表述“要求”的文字有180字(含标点),把几种概念杂糅在一起,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障碍。一是复述。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不可用于写作。二是改写。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其表现形式的写作练习。改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改变体裁、改变结构、改变人称、改变描述方法、改变语言。改写,属于作文教学范畴。而试题要求“从复述的角度改写”,令人费解。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三是缩写。要求在不损害原作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压缩,简明扼要地写下来。《小抄写员》原文约2800字,要求改写到400字左右,试题中虽然没有表述“缩写”,但绝大多数学生是缩写的。四是读后感。试题中也没有明确表述这一概念,但有抓住主要内容,叙述合理,写出真情实感的要求。试想原文那么长,要压缩到400字左右,必然把细节删掉了,恐怕难以写出“真实感受”,所以学生就写了读后感。笔者调查:50%的学生命题为《复述〈小抄写员〉》,30%的学生命题为《改写〈小抄写员〉》,13%的学生命题为《缩写〈小抄写员〉》,7%的学生命题为《读〈小抄写员〉有感》。学生面对同一“要求”,命了四个题目,这不是个性化的表现,是烦琐的“要求”把学生弄懵了。批卷老师只认定第四个题目不符合要求,因为没有“复述”,其实,第一个题目最不好,应回归“阅读教学”。第三个题目最可用,因为前三个题目的学生都是缩写的,作文与题目相符。由此可见,这道题给老师批卷带来了困难。

例4:缩写《小抄写员》,要求抓住主要内容,字数在400左右。最好在题目前面加一个正标题,如可敬可爱的叙利奥——缩写《小抄写员》。加得适当的,老师给予奖励分。(五上)

与前例比较,此例的“要求”表述简明,学生看到题目与要求就知道写什么。特别是加正标题的“引导”,可体现作文的个性。假如让学生“改写”,则要给学生指出用哪种方法改写。如:改写《学弈》,要求根据原文内容,把文言文改为白话文,也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改写,允许你适当联想,拓展情节,相信你一定能改写得生动、形象。此题属于运用改变原文语言的方法改写,其中“适当联想,拓展情节”,意在使学生留下自主创新表达的余地,引发学生的改写兴趣。

要诀三:宁“浅”勿“深”

作文考试命题面对的是小学生,不管是“题目”,还是“要求”,都要把握好文字表述的深浅度。宁“浅”勿“深”,是针对当前作文命题而言,我们主张一定要废除成人语,贴近学生实际,让孩子们读得懂。试举四例:

例5:请你用不同的图形和色彩,画出你心目中的夏天,然后再把你所画的用几句话写下来。(一下)

例6:学了写留言条以后,你可能写过许多次,从中也真正知道了留言条的好处。现在就请你回想一下你觉得最得意的留言条,在脑海里改一改,然后写出来好吗?(二上)

例7: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认真观察研究,写下所见所感。(二上)

例8:请你认真仔细观察画面,想象两位小朋友的心情和语言以及周围的环境,然后以《植树去》为题目,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二下)

这四例均用于第一学段(1~2年级)的作文(写话)考试。笔者在这里只研究表述用词是否有针对性的问题,即该学段的孩子能否读懂。如:“心目”,孩子不解其意,可改为“喜爱”。“所画”,难在用助词“所”,应删去。“脑海”,孩子读后就说“我脑子里没有海呀”,有的因为读不懂文字,便把这道本来容易的题放弃了。“事物”“所见所感”“语言”,也超出了该学段孩子知识实际,可分别改为“动物或植物”“看到的、想到的”“说些什么”。“环境”不宜与“想象”搭配,因为让孩子们想象“环境”有难度,再说画面上已画有“环境”,文字已提示“看到的”。诸如此类的文字表述,目前的试卷上不乏其例。为了我们的孩子,希望持命题大权的老师反思一下,以便尽快提高命题质量,把孩子们真正引入“快乐写作”的园地。

标签:;  ;  ;  

作文考试命题“三大原则”的改革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