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理论的系统分析--兼论“优越社会主义”观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理论的系统分析--兼论“优越社会主义”观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理论系统探析——兼论“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越性论文,探析论文,理论论文,系统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7)01-0013-04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批判“四人帮”的“贫穷的社会主义”,论证进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时,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理论与实践问题多有论述。这些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看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怎样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这是因为,从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大量论述的思想来看,他提出和坚持的是“优越性社会主义观”。

一、优越性与社会主义

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优越性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关系和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优越性等同于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提出并倡导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即“优越性社会主义”。所谓“优越性社会主义”,是把优越性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作为搞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目标。

这种崭新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科学地考察和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邓小平有一系列论述,都明确地显示了他这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观。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直接论及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在那次讲话中,邓小平强调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1](P130)这段重要论述奠定了“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否则,“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它具有优越性,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换言之,如果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优越性,这种社会主义就没有价值,人们也就没有必要搞社会主义。为此,邓小平此后曾提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1](P313)

邓小平之所以十分看重优越性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与意义,确认优越性就是社会主义的意义与价值所在,这是因为它有着崭新的社会主义观,即“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所谓“优越性社会主义观”,这是认识和规定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的角度、方法和原则。它是站在优越性的角度并以它为标准去认识、评判社会主义。正是因为邓小平是以这种“优越性社会主义观”去观察、评判社会主义,所以他断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在“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看来,没有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没有优越性,就没有社会主义可言。这样,邓小平就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唯制度社会主义观”。这种社会主义观只是简单、片面地从制度本身去认识和评判社会主义。例如,它把国家所有制,或者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而不管它们是否表现出社会主义应有的优越性。应当说,这种社会主义观是错误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实践上也不利于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由于邓小平提出和坚持“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从优越性的角度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因此他所提倡和坚持的必定是“优越性社会主义”。1987年4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就曾强调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2](P225)在这里,邓小平明确提出“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创建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即“优越性社会主义”。下面这段话也同样表明邓小平是倡导优越性社会主义的。在邓小平看来,“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2](P195)。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主要因素。因此,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是从优越性角度和标准给社会主义下定义。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邓小平惟一的一次给社会主义作出如此明确的规定。

总之,邓小平把优越性视为社会主义的灵魂和核心,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其价值和意义所在。1992年初,邓小平在巡视南方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他在那里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在这里,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最后归结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这表明,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同一个东西。因此,“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也可以说是“本质社会主义观”;而优越性社会主义也就是本质社会主义。而这就使我们一方面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揭示社会主义与优越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邓小平为什么要以“优越性社会主义观”取代传统的“唯制度社会主义观”,以优越性社会主义取代制度型社会主义的深层原因。这一根本原因是由于邓小平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层面,尤其是超越了前人书本上所设计的社会主义制度安排,深入到社会主义本质层面的缘故。也就是说,由于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深刻地认识和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其优越性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联系。

二、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优越性

既然优越性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邓小平所提出和论及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邓小平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时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论述很多,涉及到多个方面;同时,邓小平关于优越性的有些提法,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深入与继续,也随之有所改变。因此,我们要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论述,要注意这两点:一是力求全面地掌握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论述和重要观点,避免片面性;二是要动态地探析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论述和思想。

邓小平所提出及分析过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这样两大类型,一是经济性优越性,二是政治文化方面的非经济性优越性。经济性优越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发展生产力这方面优越性的论述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仅在1980年就有3次。例如,在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题为“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强调说:“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1](P251)又如,在该年的4-5月份的一些讲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1](P312)他还更为明确地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P314)这以后的一些讲话中,邓小平继续强调要注意体现这方面的优越性。如在该年10月23日的一次谈话中又一次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2](P149)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这方面优越性的论述也不少,尤其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末、90年代初,他更加关注和强调这方面的优越性。在1990年12月24日的谈话中,邓小平更是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2](P363)邓小平之所以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这是由于他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把社会主义本质最后归结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在此之前,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体现或者说是首先体现在比较快地发展生产力上面。所以说,一定要完整地、动态地去探析和掌握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论述与思想。

在强调经济性优越性之外,邓小平还多次提到,社会主义还有一个很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定,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2](P240)他举例说:我们把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后,全国人民就立即执行;还有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也很快就进行,而不是议而不决。因此,“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2](P240)

关于社会主义的非经济性优越性,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广大干部和群众有着共同的信仰与理想。对此,邓小平十分重视。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2](P143)他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公正现象而强调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2](P144)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地提出要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且把非经济性的优越性,即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共同的理想”,视为我们的“真正优势”。早在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就进行了比较研究,他的结论是: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们有了共同的理想与道德标准,他们就会同心同德,团结一心,并且积极上进,快乐、健康地劳动生活。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因此也就“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1](P167)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非经济性的优越性,例如,邓小平1987年10月13日的谈话中曾指出:“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2](P256)“再如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2](P257)。

三、全面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构想

由于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没有优越性就没有社会主义,有无优越性是评判真假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准;同时,如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发挥出来的话,它就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从而也就不能引导他们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因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1](P314)因此,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于怎样全面地发挥社会主义自身应有的优越性问题,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这方面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以下一些主要成果:

1.“必须走改革这条路”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改革包括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对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作用与意义,邓小平曾多有论述。例如,在1985年10月23日的讲话中,邓小平在谈到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就强调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2](P149)为此,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新的经济体制取代传统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在这里,邓小平把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发展生产力,从而得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正确的“路子”。而下面这段话,更加明确地表明了邓小平以进行改革谋求经济发展,进而以经济发展谋求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思路。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对来访的外宾说:“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P256)

至于邓小平以政治改革谋求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个方面也有不少论述。例如,在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就强调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1](P327)因此,他明确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1](P322)“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精简这个事情可大啊,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下面的干部。”[1](P396)

总之,邓小平是把进行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二者在内的改革作为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思路。因此,邓小平强调说:“我们必须走改革这条路,有问题及时妥善解决,不能停滞,停滞是没有出路的。”[2](P260)

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首先,要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必须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2](P149)这又是因为公有制占主体就将保证在分配领域使按劳分配占主体,而这种“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2](P64),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其次,社会主义这种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P240)这也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再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共同的理想”与价值观念,从而得以同心同德、积极进取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使我们拥有这个“真正优势”。总之,邓小平认为,“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所以,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P257)

3.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此进行必要而有效的工作。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2](P144)这是说,精神文明对于全面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有助于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养高尚品质,从而有利于树立我们的“真正优势”;另一方面,它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生产力发展,并且使其免受破坏,不走弯路。而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这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但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积极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此,邓小平强调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2](P145)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因此,邓小平强调说:“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2](P112)

4.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只有重视并善于学习和吸取世界各个国家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从而更好地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时进一步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要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需要通过改革等方式不断的发展完善;同时还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而在以后的一些谈话中,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指出,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东西、“进步因素”,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在1985年10月23日的谈话中,当谈到“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时邓小平接着指出,“而这就要求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的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2](P149)又如,在1992年初巡视南方的著名谈话中,邓小平再一次强调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P373)不言而喻,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把“一切文明成果”、“进步因素”作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5.在邓小平看来,要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还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为此,我们国家不能乱,要保持稳定。邓小平在1989年3月4日的讲话中强调说:“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2](P286)在该年9月4日的另一次讲话中,邓小平在谈到当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动乱,而中国却稳定下来时说:“在这些国家动乱的时候,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他接着指出:中国稳定了,并且实现了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就显示出优越性。”[2](P320)

邓小平有关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性措施,对于我们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标签:;  ;  ;  ;  ;  ;  ;  ;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理论的系统分析--兼论“优越社会主义”观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