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可以提高其运动耐力,改善其生命质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健康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运动康复护理;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LG
心力衰竭是一个心功能逐渐丧失的慢性发展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个体的心脏活动突然中止或完全终止,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数量非常庞大,其多患有各种基础性疾病,各项生理功能均受创严重,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更大,心力衰竭发生程度大多较为严重,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则其生活能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生命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1]。本文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试探究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入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0例。具体资料为: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2岁~78岁,平均(70.11±10.31)岁;病程1年~3年,平均(2.51±0.27)年。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63岁~77岁,平均(70.29±10.23)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42±0.34)年。将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病程长短等资料进行组间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可采取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仅作常规护理,除了针对患者的慢性心衰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另对其病情变化给予严密观察,为其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慢性心衰的病因、治疗方案与预后,指导其养成健康习惯,为其合理安排饮食。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运动康复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轻重以及心功能分级等基本信息合理制定运动康复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阶段性康复护理:①急性发作期:为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并对其肌肉进行按摩;②病情稳定期:病情刚稳定时,在床上为患者进行肢体关节被动训练,屈曲、伸直、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与踝关节,定时为患者协助翻身;待患者病情进一步改善后,不仅进行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被动训练,还需增加对关节的主动训练;待进入恢复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指导其进行平地行走,初始距离可以使200米/次,每日2次,后续可增加每次的步行距离和步行次数,但需循序渐进,不得超过患者耐受程度,否则容易加重患者心脏负担,使其出现胸闷心悸、气喘、胸痛、面色苍白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则应第一时间停止运动,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当然,运动康复计划还需要适合患者个体差异,心功能为IV级的患者应给予床上关节被动训练;心功能为III级的患者可在协助下进行简单的床边训练;心功能为II级的患者可进行室内行走并根据心功能的改善程度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训练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护理后两组的MHL明尼苏达生命质量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GSES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
明尼苏达生命质量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该量表包含体力限制、心理情绪、家庭关系以及疾病症状4个维度,条目共有21个,总分84分,MHL评分高低与患者生命质量呈正相关联系[2]。
6分钟步行距离可以反映患者运动耐量高低,可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这种实用、便捷的方法准确测定,具体方法是:令患者在平坦、宽阔、坚硬的走廊地面上直线徒步行走6分钟,行走过程中患者不得停止,行走速度应是自身所能承受的最快速度,路长应在20~50米之间,走到顶点应立即折返,计算6分钟内患者行走的距离[3]。
自我效能感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按照自我效能感高低分别计1~4分,满分40分,GSES评分高低与患者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联系[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版软件对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的MHL评分和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护理后MHL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GSES评分的组间对比( ±s)
分组 MHL评分(分) 6分钟步行距离(米) GSES评分(分) 研究组(n=40) 69.28±6.32 366.52±37.03 35.07±5.82 对照组(n=40) 62.44±4.03 265.43±35.62 27.74±3.53 t 18.782 12.443 6.811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大部分医院在收治老年心衰患者之后会令其卧床静养以减轻其心脏负担,稳定其病情,但长期卧床静养会使其身体素质变差,导致其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其负性情绪,而为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运动不仅能改善其免疫功能,增强其心理素质,促进其病情的改善,还能避免其胡思乱想,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增加其治疗积极性[5]。本文便为患者采取了运动康复护理,结合患者的病情状态(急性期、稳定期、恢复期)与心功能等级(II~IV级)为其制定了个体化的运动训练,这些运动康复措施在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运动耐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见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的MHL评分和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正是运动康复护理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效能进而提高其生命质量、运动耐力的直接体现。
结语: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生命质量、运动耐力均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临床应积极推行这种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段晓燕.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病人护理中的具体运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7):134+136.
[2]陈莺,戴红英,陈加林.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1):22+26.
[3]林薇,林桂花,朱玲玲.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生命质量及运动耐力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08):172-173.
[4]刘艳丽.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7):114.
[5]谢泽娟,钟晓珊,陈嘉迪.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3):236-238.
论文作者:向亚军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衰论文; 老年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评分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能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