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分析_教育经费论文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经费投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9)02-0044-05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四类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近些年来,国家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包括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由于教育经费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保证,要谋求教育的发展,必须有充裕的经费予以支持,[1]所以,国家一直强调要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目前,对我国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经费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不少,但对于中等职业四类学校总体经费问题进行的研究尚不多。本文拟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体情况、财政性经费投入、非财政性经费投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体分析

要判断经费投入的多寡,需要建立相应的衡量指标。[2]指标可以分为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两类,它们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反映教育投入的数量、教育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动趋势。[3]为了从总体上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状况,这里选择了两个绝对量指标:中等职业教育的总经费量和生均经费量,因为前者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中等职业教育的总投入水平,后者可以反映生均可获得的教育投资量的大小。选择的相对量指标包括总经费占全国GDP的比例、教育经费弹性系数和生均经费指数,因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努力程度、负担程度、重视程度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程度。[4]统计与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看出,自2000到2006年,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总经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2000年,中等职业四类学校总经费是407.6亿元,2006年经费总额上升到651.8亿元,增幅达到59.9%。从各年度的增速来看,有两个快速增长点,一个是在2002年之后,2003年比上年的增速明显高出5个百分点;另一个是在2005年之后,表现在2006年度总经费增长在各年度中最快,比2005年度增加了14.61%。

由于教育经费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国民经济的总量和增长速度将会影响教育投资的规模和教育发展的速度。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所以,考查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与其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用教育经费占其的比例作为静态指标,用教育经费增长比例与其增长比例的比值(即教育经费弹性系数)作为动态指标,可以从动、静两个方面反映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和动态变化,揭示教育经费与国民经济二者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首先,从静态来看,如表1所示,2000-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总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0.3%-0.4%之间,所占份额并不多。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总经费所占比例逐年在下降,虽然下降幅度较缓,但是近几年是中职的快速发展期,经费投入应该和规模的扩张相协调,否则会出现经费不足的问题,影响中职教育的发展。其次,从动态来看,各年度中职教育总经费弹性系数不够稳定,数值保持在0.21-0.93之间,较大的变化区间说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与国民经济二者的增速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性。各年度总经费弹性系数值均小于1,说明各年度中职教育总经费的增长率一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例如2001年教育经费的弹性系数值是0.21,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中等职业教育总经费仅仅增加0.21%,这种经费投入水平显然是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的。好在各弹性系数值整体上有上升的趋势,意味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2006年总经费弹性系数接近于1,说明中职总经费的增长率已接近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二者的相互关系正在由不协调向协调的方向转变。

生均经费是反映教育投入的另一个指标,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观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5]一般来说,生均教育费用存在上升的趋势,这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所决定的。[6]我国《教育法》中规定,“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所以,生均教育经费应该不断增长,这是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物质基础。从表1看出,2000-2003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不够稳定,2000年生均经费投入最低,为3173元,2003年生均经费投入最高,达到3776元,但是,随后两年连续下降,出现负增长。到了2006年,生均经费投入又略有回升,上升到3601元。引起生均经费出现波动的原因很多,2004-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幅度扩招是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这3年在校生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12.14%、13.54%、13.11%,把它们与表1中这3年总经费增加的速度进行对比,2004和2005年在校生人数增加的速度显然超过总经费增加的速度,从而造成生均经费负增长,2006年在校生人数增速略慢于总经费增速,所以生均经费略有回升。这3年生均经费的变化,告诉我们要处理好扩招与经费投入的关系。由于生均经费从一方面反映着教育的质量,如果扩招使得教育经费低于前一个时期的水平,就会因为教育必要的物质条件得不到保证,使教育质量下降。[7]因此,扩招要以充裕的经费投入作为保障条件。

反映生均经费水平的相对量指标是生均经费指数,它是生均经费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能把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能体现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也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是否丰裕,所以也有人把这项指标称为经费丰裕指数。[8]由表1看出,生均经费指数基本上逐年在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增长较快,生均经费与之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不代表政府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努力程度降低了。

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分析

财政性经费一般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能反映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支撑力度。[9]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率与全国财政收支增长率的比值,标志着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的努力程度。[10]这些指标值的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看出,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除2002年之外,在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240.5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367.4亿元,增幅达到52.8%。财政性经费各年度增速不同,总体呈现先慢后快的特点,2006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最快,比2005年增加了19.60%。与表1总经费增长的速度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财政性经费增长的速度基本上还是慢于总经费增长的速度。从财政性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来看,2000—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降幅约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取得了成效,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承担的教育投入部分在不断减少。2005年10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然后,政策导向的作用开始发挥,各地政府纷纷增加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所以,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出现猛增,比2005年增加19.60%,占总经费的比例也同时上升,达到56.37%,使财政性经费主渠道的作用得到了强化。而且,2006年财政性经费弹性系数值是1.25,意味着中职财政性经费增加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速度。所以,综合来看,2006年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和负担程度在历年当中是最好的。

表2反映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00-2005年期间,预算内经费拨款每年保持5%-8%的增长率,从2005年之后,拨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加快,2006年预算内经费比上年增长了17.95%。所以,整体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总经费、财政性经费、预算内经费从2005年开始都增加较快,尤其是2006年度这三项经费总额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增加的幅度超过以往各年。这就证明了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的导向作用已经开始发挥。

不过,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但是,从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率与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值来看,各年度的比值均小于1,说明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一直没有赶上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还没有达到“三个增长”的要求。另外,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支出比例逐年在下降,也需要引起注意。好在从2006年起,二者的增速逐渐趋同。考虑到国家发展中职教育的战略计划,政府应该把财政政策向中职教育倾斜,提高中职预算内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使中职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三、中等职业教育非财政性经费投入分析

非财政性经费是中等职业教育总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弥补财政性经费的不足,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具体包括来自社团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学生及家庭对教育成本的补偿,社会捐资、集资的办学经费和其他经费等,它们各自占总经费的比例可以说明他们的重要性。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3看出,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在不断增加,2006年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284.4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70.2%,说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0-2006年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经历了一个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增长过程。前期由慢到快的增长是由于财政性经费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借助于来自学生、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银行等个人或部门的投资。后期由快到慢的增长是由于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财政性经费越来越丰裕,对非政府主体投资的依赖性逐渐降低所致。例如,2006年中职的财政性经费比上年增长19.60%,非财政性经费仅需增加8.76%,就实现了总经费比上年增加14.61%,非财政性经费增速减缓正是财政性经费主渠道作用得到加强的一种表现。

由表3可知,中等职业教育非财政性经费的来源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每个主体负担经费的比例在不断改变,有的呈上升的态势,有的呈下降的态势。首先,随着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办学主体走向多元化,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的经费逐渐增大,在2000年时是6.8亿元,到2006年时猛增到33.0亿元,增加了4倍,占总经费的比例相应提高了3.41个百分点。其次,学杂费收入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占总经费的比例较高,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继财政预算内拨款之后的第二大经费来源渠道,为缓解中职教育经费的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以后,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力度加大,为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免了学费,学杂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开始下降,2006年学杂费所占的比例下降到26.85%。然后,考查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可以看出其总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其占总经费的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最后,通过其他渠道来源的教育经费总量继续上升,但是增速已经放缓,2002年以后,占总经费的比例稳中有降。综合来看,来自不同渠道的中职非财政性经费,在2000-2006年期间,它们的总量持续增加,它们占总经费的比例升降不一,但是,在2006年,它们占总经费的比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之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得到了快速增加,尤其在2006年,国家财政性经费增加更为迅速,反映了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心和努力程度,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与经费投入有关的一些问题,并且有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2002年财政性经费出现负增长,2004、2005年生均经费出现负增长,2000-200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一直低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在下降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在当前扩招的背景下,更应该增加财政可能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和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使扩招的速度和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相协调,达到法律规定的“三个增长”的要求。

2.强化各地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借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做法,逐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获得稳定的经费来源,为以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准备。

3.加快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各地政府要依照标准,足额拨付经费,保证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稳定增长,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中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收稿日期:2009-02-19

标签:;  ;  ;  ;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分析_教育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