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色绩效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_演出产业论文

我国特色绩效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_演出产业论文

当前我国特色演出产业发展研究及未来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演出论文,特色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4)06-0138-05

       2012年,有一部由本山传媒出品的电视剧取材于辽宁民间艺术团,讲述“银岭市”民间艺术团在改制成为民间艺术演出公司后,随时都可能被裁掉的演出二队寻找演出机会、在民间演艺市场起起伏伏的故事。脱离了体制保障,二人转演员们必须与市场“面对面”,管理者则要转变经营理念,考虑观众需求。在经历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风波后,二队终于找到适合特色演出发展的生存之道:下基层,既满足观众需要,又兼顾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公司内部竞争,创作精品演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做《不是钱的事》。

       虽然电视剧很大程度上是艺术虚构,但《不是钱的事》也映射出当前我国特色演出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将结合现实经验,着重分析现阶段我国特色演出产业的发展意义,并对接下来的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和展望。毕竟经济强调稀缺性,特色演出产业本身又极具产业效能,因此在文化产业的语境中,不妨把“是钱的事”和“不是钱的事”同等看待。

       一、特色演出产业现阶段发展意义

       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在特定区域空间的具体实现形式。①它是基于民族和区域传统文化资源,从民间自发产生发展,其文化产品、服务在风格、品相、品种和工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区域文化特点,拥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形态。②特色演出依托独特的民族及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包括地方戏剧、戏曲、曲艺、歌舞,以及从民俗仪式演化而来的民俗表演活动。特色演出历史悠久、艺术特性鲜明、美学特质浓厚,既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基点所在,而且是传承、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增强国民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③重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思想在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贯穿始终。我国历来是演出生产及消费的大国,演出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传统核心,而特色演出产业横跨特色文化及演出两大产业,并与旅游产业等相关成熟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目前已成为初具市场规模及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形式。发展特色演出产业的重大意义在于:

       (一)特色演出产业能够活化当地文化资源,再造新型文化空间。无论是可见或不可见的文化资源,都是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印记,是人类文明活动的精华所在。而文化本身又是复杂载体,单一文化资源也有可能出现在不同文化形式中。如古旧建筑除了体现本身历史文化特色外,还可以作为演出空间用于特色演出产业发展。香港的油麻地戏院,是香港唯一一座重要的粤剧表演中心。浙江乌镇的西栅景区,利用旧有古建筑修成多个剧场,成为乌镇戏剧节的主要载体。文化空间越大,就越能吸引更多的演出团体,参与群体和受众层面也就越大,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推动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因此特色演出是一个能综合多方文化资源的载体,既展演传统文化,又塑造新的文化。

       (二)特色演出产业还能带动文化旅游,提升文化和经济消费,促进地方整体发展。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特色演出以多元、异质等特性,通过大众化的表演方式脱颖而出,这其中尤以演出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表演为主。这一类特色演出吸收在地文化精华,演出地方艺术特色,成为一地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拉动旅游经济消费、繁荣旅游市场的同时,还能使游客的文化消费品质不断得到增强。同时,这一类特色表演协助市场进行多样化发展,不断以新的产品形式丰富演出及旅游等多个产业,其强大的溢出效应还能提升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推动多产业合作发展、进而提高民众文化素质。以“印象”系列实景演出为例,《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作品都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经济发展的支柱。这些演出中的演员普遍为本地人组成,经过长时间系统艺术训练之后走上舞台,除作为演员进行艺术表演外,这类参演经历本身就是对其自身文化修养的积累。而围绕演出打造的产业链又将餐饮、观光等结合在一起,不断塑造旅游服务新形态。这种“举全城之力”的特色演出产业也因本身操作模式日趋成熟,使地方建设的目标更为明确和集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建设以及随之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特色演出产业还具有传播公共文化的动能。不同于话剧、音乐剧、歌剧、舞剧等舶来品,特色演出的构成基本都是中国本土艺术形式,其艺术精华都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特色演出往往最能代表中国形象,也最能代表在地审美和情感表达,成为良好的艺术文化传播载体。更进一步,特色演出产业还可以提升在地居民的地方和文化认同感。如前所述,特色演出活化文化资源,搭建了新型文化空间。在文化空间里,通过观看现场表演这一社会公共事件,人们相遇、交往,在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构建文化体验和记忆。此外,利用文化馆等机构进行特色演出的表演、教学等工作,诉诸当地居民的共同情感和文化积淀,也有利于开展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四)在新形势要求下,特色演出产业的发展还与创新演出产业商业模式联系在一起,带动文化生产与文化营销。构建特色演出产业,将演出作为文化产品进行包装和展演,可以结合已有操作模式,因地制宜,创新适合当地产业文化的商业模式。比如各种地方节庆融合特色演出,因其本身深远的民俗文化含义和固定的举办周期,使特色演出得以形成规模和常态存在。每年3月在山东胶东半岛举办的祭海节,就会吸引周边地市的戏曲剧团共襄盛举。如在即墨田横祭海节表演的平度市吕剧团等,在会场连唱三天三夜,秧歌、腰鼓、龙灯、旱船等特色民俗表演也悉数登场,宣告海岸丰饶一年的开始。这样的活动近些年也逐渐变成吸引游客、制造商机的商业盛事,同样也促进了特色演出产业的发展。

       (五)特色演出产业能够将较集中的“中心”文化及产业操作方式带到地方,促使文化共同繁荣。长久以来,我国文化中心及繁荣地带基本固定在北京、上海及其他沿海地带。地方文化及内陆文化发展同文化大城市有时形同天壤之别。虽然地方蕴含丰厚特色文化资源,其特色演出形式艺术含金量亦高,但往往因地理位置片源、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而长期得不到重视。发展特色演出,将集中在文化大城市的文化力量引进到地方,提高演出艺术品质,并能够切实增加观众数量。近几年中央院团的知名导演及编创团队不断下到基层,编排戏曲演出,搞活地方文化发展。如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在安徽安庆排演黄梅戏《半个月亮》,在山东济南排演京剧《辛弃疾》,其中加入沂蒙小调和吕剧中的坠琴——在深厚、扎实的戏曲排演基础上,王晓鹰于去年导演话剧《理查三世》并携作品赴英国演出,其中运用的京剧元素令英国观众叫好不断。借助“中央”的力量排演出优秀剧作,前提之一是要有演出平台。由文化中心辐射至地方的演出院线除了承接各类优质演出的地方巡演外,更是展现本地特色演出、引介其他地区特色演出的最佳舞台。

       以西北、西南院线的搭造为例,在一整套完备、标准的专业运作模式下,甘肃大剧院、青海大剧院、鄂尔多斯大剧院、南宁市艺术剧院、闽南大戏院等既承担来自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自制的音乐剧巡演、或保利演出公司引进的高水准海外演出巡演,同样也为本地特色演出提供了表演空间。如鄂尔多斯乌兰恰特大剧院的蒙古族舞蹈诗《鄂尔多斯的婚礼》、鄂尔多斯大剧院的蒙古族原生态音乐会、南宁市艺术剧院的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等,此外甘肃大剧院演出秦腔、青海大剧院演出河北梆子,更使推动了不同地区特色演出的交流合作。2012年,保利院线就将全国各地方院团的剧目纳入到院线全国巡演中,共有20台地方剧目演出300余场。④演出院线建立起现代文化企业的运营体系和节目配送机制,使特色演出有了更广阔的演出空间,同时“央地合作”铺设全产业链运营格局,助力不同地区的特色演出产业间的共同发展。

       二、特色演出产业现阶段定位

       现阶段,我国特色演出产业还不是演出产业中的主流。在我国演出市场中居主流的分别是话剧演出、娱乐演出和旅游表演——作为特色演出的主要支柱,旅游表演成为演出产业的主力军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但旅游表演的商业化表演日趋脱离“本地特色”语境,呈现更为大众化和流行化的特点,真正有特色的当地演出往往登不上旅游表演的台面。在不少旅游景区,地方戏曲只是点缀式的“伪表演”项目,被固定的演出时段(如每隔十五分钟表演一次,一天表演十次)和演出时长(十分钟到二十分钟)限制,其发展空间更无从谈起。

       另外,我国演出市场发展仍主要以大城市为主,地区性演艺板块的发展也集中在城市,对地方的辐射程度仍然不够,因此阻碍了特色演出的流通性成长,造成了特色演出产业发展本身有不平衡的趋势。特色演出产业的成长需要市场的培育,但演出市场发展不完善,也使不同的特色演出形式发展不够均衡。已经“走出去”的特色表演如戏曲、杂技剧等在国外受到追捧,但在国内却看不到。多数特色演出发展仍停留在排出剧目—拿奖—演出一两场就结束的循环中,无法真正投入到市场校验其艺术质量。没有长期、稳定的演出计划,也就谈不上产业化的规模经营。

       从另一角度而言,城市地区的特色演出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虽然城市观众可选择的商业娱乐演出更多,特色演出在商业上不占优势,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也没有得到明显发挥。但是,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油麻地和台北的大稻埕的发展经验。这两个地方均为城市戏曲文化中心,除有历史渊源外,更以现代化的方法配置产业链,形成观众观看、学生启蒙、爱好者学习、游客观光的完整发展模式。这些区域同时还是市民生活区,文化与日常生活在这里得到统一,特色演出也成为居民的日常生活经验,对社会整体文化风气的净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特色演出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一步步走向市场,不断开发成长平台,寻求自身突破。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组成部分的特色演出产业,因表演艺术本身“现场观看”的特性,在受众有限的情况下,注定只能成为小众的产业,行进在考验更多、风险更大的市场环境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特色演出更应发挥艺术差异性和产品多元化等先天特点,将民间文化资源转换成产业优势,摆脱文化产业常见的同质化发展和重复建设倾向,淬炼自身文化质量,同时寻求多种发展形式,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走一条特色演出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基于上文对我国特色演出产业整体情况的总结与现阶段发展形势的定位,或有理由对特色演出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如下预期:

       (一)保护、发展、传承三位一体,高度整合文化资源,再造特色演出文化空间。特色演出浓缩了历史:戏曲曲艺里的故事掌故、服装化妆,抑或演员表演方法,都传承着可见或不可见的文化资源;偶戏影戏中的木偶、皮影等道具,本身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存留于民间的大量剧院、剧场、戏楼、戏台更是特色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与演出场所相伴的庙宇等文化古迹也构成了特色演出的具体情境。因此,特色演出产业需要通过整合不同的文化资源,展现一整套特色演出文化体验。同时还必须贯彻保护、发展、传承这一准则,将不可再生的民俗文化资源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把民俗传统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打造既属于特色演出也属于整个社会文化的文化空间。

       (二)在生产一批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影响力大的舞台艺术精品的同时,做到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在通过旅游表演开创的文化空间内,不仅只是商业类的旅游表演“一家独大”,通过合理的分流和布局,地方特色演出理应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舞台。在未来的发展中,特色演出同旅游表演的结合将朝向一种“互溢”局面发展,即旅游表演为特色演出带来良性的经济发展空间,特色演出反过来以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持旅游表演的节目独特性。在这方面,丽江纳西古乐与大型旅游表演《印象·丽江》《丽水金沙》共生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小型特色演出身段灵活,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大型旅游表演也并非“一招鲜吃遍天”,同样需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进行革新,这也就在客观上决定了特色演出与旅游表演“各有专攻”又能“共冶一炉”,在良性竞争中共同促进演出市场繁荣的发展生态。

       (三)在产业整合、产业融合的趋势下,特色演出产业的发展模式应不断推陈出新。产业发展从不是孤立、静止的,在它背后总有一个完整、健全的体系支撑着。集合了多种在地文化资源的特色演出产业同样需要与其他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特色演出产业本身就是特色文化产业和演出产业共同发展的结晶,随着特色文化越来越成为炙手可热的商机,还会有更多特色产业融合的创新与尝试,特色演出产业更有可能会成为不同产业合作的“粘合剂”,其自身也会得到充分的创新发展。河北蔚县的剪纸产业发展比较完备,当地戏曲艺术同样根基深厚,县秧歌剧团排演的《剪纸谣》就既展现了剪纸之美,又突出了秧歌剧的艺术风情,并与蔚县传统的社火“打树花”表演一起成为旅游演出的新选项。

       (四)进一步同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抬升社会文化的整体进步。发展特色演出产业不但能够刺激文化旅游市场和旅游消费,成为城市或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重要支柱产业,还能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的社会文化效益,丰富当地的公共文化建设,以更高质量的表演艺术精品为当地居民带来美的欣赏和思考。特色演出本身的艺术形式又是当地观众喜闻乐见、且接受度较高的,因此演出还能较好地保留演出本身原汁原味的精髓。通过调动社会多方资源,切实发展在地特色演出,构造一个囊括更多元社会文化的文化空间,提高在地居民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城市或地区的文化生态。目前北京着手兴建的前门、天桥演艺园区可看做是城市发展特色演出产业的重要实践,而它们的运营也应从在地居民的精神需求入手,争取惠及更多人的文化利益。

       (五)适当保留旧有演出营销体制。特色演出有自己的商业发展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并曾是行之有效的。现有的特色演出产业在进行产业优化、创新时或许可以考虑适当保留传统商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创。目前我国特色演出产业在营销方式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特色,卖票需要靠“跑票”。在《不是钱的事》中,演出队需要到工厂工会上门推销演出;在现实的演出市场中,许多地方戏曲演出团体的“跑票”传统也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持续到今天。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工厂里能欣赏戏曲表演的老工人都已退休,所以剧团业务人员的“跑票”目标改为地方戏曲沙龙。如上海淮剧团,就“主攻”每个区的戏曲沙龙,和沙龙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维系观众数量。⑤“跑票”这种营销方式虽然显得落伍,但却通过直面受众群体,能清楚知道观众的需求和兴趣所在,进而针对市场要求制作节目,还可以使观众对演出一直保持好奇和熟悉,那些不熟悉或不习惯使用网络购票的观众也不至于有票却买不到。在保存这些行之有效的旧有商业发展形式的同时,可以结合新时期社会特点,辅助信息技术,铺设一定程度的电子票务系统,使“跑票”能够“跑”得更准确、更高效。

       (六)以更贴近市场的演出形式“走出去”。目前我国在国际巡演的节目质量高且艺术水准一流,但形式过于单一,仍以符合西方想象的功夫剧、杂技等为主,许多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表演艺术形式并没能真正“走出去”。在未来我国向外输出文化价值的进程中,应有更多的特色演出走出国门,去往带有类似文化背景、情感认知的国家和地区,借助同样的文化感知完成价值观的输出。2013年5月,北京曲剧团在台北进行表演,并将曲剧定义为“京味儿音乐剧”,表演形式和内容都诉诸观众的共通的情感、记忆以及审美,观众甚至还能在其中找到“某一部分的投射”,⑥因此叫好叫座——这或许也预示着我国特色演出海外发展的新方向。

       全球化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看法是美国的娱乐和文化主导了世界,人人都在看好莱坞电影,吃麦当劳——但根据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观察,“尽管世界各地所参照的‘他者’文化已经变成美国文化,但是各地的民族文化仍然在不断强化”,而结果则是“一切文化都在加速发展,而与此同时,一切文化又都交织在一起”。⑦

       特色演出活动,是在多种形式的文化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表演本身便是时空的艺术——它必须在一定空间内发生,观众在观看时体会到“历时性”,舞台则依照“假定性”搬演着其他时空的故事。特色演出则为整个演出事件覆盖了又一层时空特性:它有古老的、充满时间感的表演形式,并有独特的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现代的特色演出产业则要展演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同时更重要还要能够生产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本身也需要传统和地方特色。在人类学的概括中,“为了将社会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经济发展要有文化兼容性,并反映地方需求,还能利用传统组织。⑧这无疑佐证了特色文化产业及特色演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再次验证这一道理:在产业发展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可以孤立存在的。特别是在现今,善用传统、活用历史,往往会使产业获得永续发展的可能。

       注释:

       ①周建军、张爱民:《论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途径》,《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第119页。

       ②③见《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研究报告》,调研报告,齐勇锋等。

       ④见http://www.kscac.com/info/144

       ⑤韩真:《上海淮剧团演出营销调查》,《上海演出市场研究》,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⑥张景华:《“听那单弦儿声,就知道在说北京”——北京曲剧团赴台北演出侧记》,《光明日报》,2013年5月22日,09版。

       ⑦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68页。

       ⑧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简明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页

标签:;  ;  ;  ;  

我国特色绩效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_演出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