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
【摘要】诗人陶渊明作别官场,托身于山水之间,通过组诗《归园田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田园生活图。殊不知,他的归隐已不仅仅是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坚守。他用本真诠释了自我,用无为恪守了品行,用立志归隐来宣告自己的精神所向,最终以达到“自然之归—精神之归”的升华。
【关键词】 陶渊明 归园田居 自然生活 精神之归
东晋陶渊明首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田园诗作,为我们打造了一个自然世界的乐园。笔触间描绘出一幅又一幅朴素淡雅的田园生活图。他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扛锄乐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卓然兴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如此闲适的生活为世人所羡,他笔下的那一派自然之景更是赢得了人们的惊叹乐道,有道是,诗从画中来,画惊读诗人。
这位“五柳先生”始终给人以亲切之感,他的为人也正如他淡雅的笔调一般朴实淡然,他的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有一种内在的共通情感。他最美的诗情源于田园,他独“爱丘山”,爱的是那份沉淀厚重的质朴,他专“思故渊”,思的是那份阔别已久的纯真,他盼“返自然”,重返的是则那份淳朴深厚的本性,他的田园诗无不透露着一种精神世界的归属感,还有对自然生活与精神世界相融合的使命感。
在我看来,“归园田居”归向的世界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田园生活,它象征着人的内心的归处,一种内心世界对自由的渴望,更是一种对阔别已久的本真人性的回归,这无疑是一场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不久前,在《归园田居 其一》的教学中偶有所得,深化了我对其“精神之归”的认识,形诸笔墨,以谈感悟。
《归园田居 其一》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与淳朴自然的农村生活,从中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淡雅、清新、优美的文笔,读罢整首诗,诗人所寄托的情感便跃然纸上。它们不仅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作,还包含了深刻的内涵与意蕴:首先是诗人回归自然的淡泊的心志,其次是诗人告别官场生活的决心,最后则是诗人固守纯真本性的衷心。然而这三者,恰恰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之归”,三者统一,更可让人感受到陶渊明诗歌的精神寄托。
一、回归自然,纯真之归。在《归园田居 其一》中,陶渊明为我们呈现了一派自然祥和的田园景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每读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时,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便在眼中隐约出现。那远山、近村,配上袅袅炊烟,那份宁静质朴与尘世的喧嚣便形成鲜明的对比,足以阻断现实世界所带给人们的喧闹之感。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种种意象的选取,构成了恬静、优美、和谐的自然之景,而这些景象更是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那份恬淡与平静。虽无富丽堂皇之屋,却有榆柳绿荫笼罩于屋后,桃李于堂前竞相绽放,朴素淡雅与绚丽多姿蔚然成趣。向往之中的大自然,那些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象往往会带给人们难以言状的美秒之感,然而这种美感正是清新、淳朴、自然的情趣所在。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中回归内心的本真,将高洁的志趣扎根于自然田园之中,这一刻,人格精神已经回归自然的怀抱。然而,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寄托,也正是其诗之精华所在。
二、作别官场,品格之归。诗人误落尘网,恍惚间已有三十载,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不入他眼,他始终不愿意随波逐流,却早已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与腐朽。“为官者自清”的信条,在混沌污浊的东晋是很难实现的,妄图实现政治抱负更是难上加难。他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在这样的情形下,陶渊明毅然喊出:“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可见他并没有因难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也并没有摒弃自己固守的品格。,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极度厌恶,和渴望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憧憬。
世人好将陶渊明与豪放派词人苏东坡作比,品评二人的“归隐情结”。苏轼将其“归隐情结”寄托于文学作品当中,最终未能辞官归隐。陶潜则毅然在四十一岁之时脱掉官服,卸掉官帽,在家乡山水的自然美中找到了永久的归宿。由此看来,陶渊明的归隐更为彻底与决绝,并终付之于行动,“欲仕则仕,欲隐则隐”是他始终奉行的人生信条。他厌恶官场生活,懊悔自己在“尘网”停留的那十几年,自比羁鸟池鱼,想要逃离尘世的束缚,逃脱现实的枷锁,追寻真我,回归故土,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重启自由。然而,这里的精神自由,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品格的坚守,不与同流合污、曲意逢迎、扭曲自我,这正是他一直恪守的本心所在。所体现的品格之归也正是诗人人格精神的归宿。
三、幸归丘山,本性之归。从诗作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得知此是诗人进入官场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诗人从小便无曲意逢迎、与世同流合污的“本领”,因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毅然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诗人向来秉承一种朴实无华,真实不造作的人生态度。或是本性如此,亦或是内心笃定,既是如此,那何必强求自己浑浊于尘世。他固守“愚拙”,不顺应世俗的潮流,坚守自己纯真的本性。这种本性恰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相生,寄其本性于自然当中,与自然之气融合,得到的便是大自然赋予本性的最为纯真的赏赐。回归田园自然就是他的一场本性的回归之旅。诗人将自己的志趣投身于田园生活,田园生活的淳朴清新继而冲淡了官场生活的复杂多变,并为诗人的品格回归提供了一方净土,诗人寄情于山水间, 情牵自然万物,固守自己那份本真与质朴,放归心灵,永葆高洁,这无疑是一场回归自我的精神之旅,也正是这首诗作“精神之归” 的根本所在。
陶渊明以《归园田居》为代表的田园诗作带给人们一场精神世界的饕餮盛宴。他的理想故居是要寻得远山之处“归园田居”;他的精神信条是要品味田园生活的自由超脱;他的人生追求是要以质性自然,乐于其中。他的归来与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颇多感慨。在品读诗歌的同时,无疑不在感受诗人精神世界的道德追求。诗人将山水田园与内心独白融为一体,以达到“自然之归—精神之归”的升华。他向往自然表明自己的淡泊无为,他终别官场鉴证自己的人格品性,他立志归隐宣告自己的精神所向。这场“精神之旅”确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本真之旅,需要我们在品鉴中体会与回味,在积淀中挖掘与感悟。
论文作者:马蓉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9
标签:自然论文; 精神论文; 诗人论文; 田园论文; 园田论文; 官场论文; 自己的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