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服务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服务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结构的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和迈向新台阶的关键,因此,我国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要调整好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认识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功能,使之成为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牵引力、经济变革与全球化的催化剂。本文基于这一认识,将通过我国与不同类型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的比较的研究,提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性意见。
一、现代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产业发展出现崭新的迹象,富克斯(Fuchs,1968)将之称为“服务经济”(the service economy),贝尔(Bell,1974)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post-industrialization),在美国商务部(1998,1999,2000)和OECD的报告中又被称之为“数字经济”(the digital economy)、“新经济”(the new economy)和“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等。尽管名称不同,但其反映的现实经济变化的实质则基本一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集中体现现代服务业精髓的生产者服务部门(Producer services)的作用逐渐凸现。服务业地位的上升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目前,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发达国家在60%~70%之间,其中美国已高达7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在50%~60%之间;从服务业就业比重看,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这两项指标横向比都较低,但纵向比却有一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微不足道”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突出作用表现在它具有“黏合剂”的功能,也正因为这一功能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经济竞争力提高的助推器(程大中,2004)。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在这一趋势下,“(经济)效率(efficiency)……越来越取决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互相联系,而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这一现象被杨小凯(1993)称之为“分工经济的网络效应”。正如Shelp(1984)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mortar)。”Riddle(1986)也认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process industries)。……服务业是经济的黏合剂(glue),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Riddle还通过构造一个“经济部门相互作用模型”向我们描绘了服务在分工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而是位于经济的核心地带。见图1。
注:→和←→表示服务流,←-→表示商品流。
图1 Riddle的交互经济模型及服务在其中的作用
在服务业中,生产者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亚产业”(sub-industry)集群。生产者服务在其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这一投入不断出现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如果服务能够像一般商品那样被区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话,那么生产者服务无疑对应着作为资本品的服务。在外延上,生产者服务是指相关的具体产业(产品)与贸易。格鲁伯和沃克(1989)把生产者服务提供者比作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专家组。他们认为,在生产者服务中,大部分都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因此,它们的产出体现有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服务。由于这种种产出被用作商品与服务进一步生产的投入,它们最终是物化在为最后使用与出口而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当中。基于此,格鲁伯和沃克指出,“生产者服务部门乃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的飞轮。人们早就认识到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现在很明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生产者服务业构成了这种种形式的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渠道。在生产过程中,它们为劳动与物质资本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并改进了商品与其他服务的质量。”“通过生产者服务业这一途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日益专业化与迂回生产表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经济。”因此,“生产者服务并没有取代制造业而损害经济的增长。它们只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补充。”
服务特别是生产者服务的效率在于其作为中间投入所发挥的微观积极作用和宏观经济影响。它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了检验服务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富克斯(Fuchs,1968)研究了美国1947~1958年的投入产出表,发现其间各主要服务行业作为对农业和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占全部产值的百分比都提高了。其中金融服务、商业性服务等所占比例提高最为迅速。瑞德尔(Rjddle,1986)详细考察了1950年代末至1980年代美国私人部门经济中,服务、高科技与信息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强调新兴服务业是这一关系的核心。
从经济史上看,当制造业的比重上升时,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幅度会增大;而当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时,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就会增强。从最先孕育“新经济”的美国来看,1950年以来,美国农业与制造业的产值比重一直在下降,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却一直在上升。在服务业中,比重上升最快的是金融、保险、不动产等服务业。因此,“新经济”在本质上就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经济(华而诚,2001)。
从微观经济层面考察,“新经济”中对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导因于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IT)革命。新技术革命极大地影响经济结构的变革,影响着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而经济变革的现实结果是服务活动的增加。高度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被定制化生产(Customized Production)和模块化生产(Modulized Production)所取代,商品与服务的互补性在增强,服务功能的实现方式在发生变化。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正对一国经济的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竞争力的提升将导致服务出口进而商品出口(由于商品与服务的互补性)的增加,从而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将因使用到低成本、高灵活性和具有竞争力的外部化服务而受益匪浅。外部化的服务则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潜力和专业化优势,从而实现效率的提高与成本的节约。所有这些都引起服务在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微妙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Ochel amd Wegner(1987,p60)整理而成。
图2 服务与经济变革
二、我国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必须了解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状况,特别是要了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水平,以明确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调整的方向,明确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状况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我们用人均GDP指标从世界最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人均GDP与我国相近国家的三个角度,选取了美国、日本、韩国、巴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六国进行产业结构水平的比较分析,运用综合评分法和结构相似系数(越接近于1越相似)的方法,分析GDP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见表1)。
表1 我国与六国GDP、从业人员结构的比较单位:%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巴西菲律宾 印尼
GDP 从业
GDP 从业
GDP 从业
GDP 从业
GDP 从业
GDP 从业
GDP 从业
2001 人员 1994 人员 1997 人员 1997 人员 1995 人员 1998 人员 1998 人员
产业 2000
1998
1998 19901997
1998
1998
第一产业
15.2 50.0
2.0 2.7
1.7 5.3
5.4 22.3
9.0 24.2 16.9 39.9 19.5 45.0
第二产业
51.2 22.5 28.0 23.9 37.2 32.0 43.1 44.0 36.7 20.0 31.6 15.7 45.3 16.3
其中:矿业
1.1 1.3
0.5 0.3
0.1
0.3 0.5
1.1 1.1
0.7 0.4 12.7 0.8
制造业 44.4 13.9 19.5 15.8 23.8 21.2 25.8 33.8 23.9 12.3 22.0 9.5 26.0 11.3
电、煤气和水业
0.6 3.0
1.1 3.2
0.6
2.3 0.5
2.83.0 0.5
1.2 0.2
建筑业 6.7 6.4 4.2
6.5 9.9 10.2 14.7 9.3
8.9 6.6
5.9 5.4
5.4 4.0
第三产业
33.6 27.5 70.0 73.5 61.1 62.7 51.6 33.7 54.3 55.8 51.5 44.4 35.2 38.8
其中:批发、零售业、旅
馆和饭店业 8.2 7.0 19.0 20.7 11.3 22.8 11.26 2.7
7.7 13.3 17.1 15.3 14.7 19.2
运输、仓储和邮电业 5.4 3.0
7.0 5.9
6.1 6.2
7.31 6.4
6.1 4.0
6.8 6.7
5.4 4.7
金融保险、不动产和产 … 1.0 31.0 11.8 17.3 9.1 17.64 6.5 19.9 1.8
6.7 2.5
8.2 0.7
社会团体和个人服务业 … 7.5 13.0 35.1 26.4 24.0 15.39 18.1 20.6 36.7 20.9 19.9
6.9 14.1
其他 9.0
0.6
合计100 100 100 100
100 100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中国与其他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的评分值 38.2 45.2 45.8 41.1 61.0 58.5 63.6 69.4 78.6 94.0
103
98.6
中国与其他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对比0.80 0.57 0.88 0.63 0.95 0.83 0.92 0.81 0.91 0.94 0.99
0.98
的相似系数
注:表中数据根据《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从表1可见,从三大产业的层次上看,我国三次产业GDP结构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比,产业结构水平评分值分别为38.2分和45.8分,从业人员结构水平评分值分别为45.2分和41.1分,GDP结构的相似系数分别为80%和88%,从业人员结构的相似系数分别为57%和63%,评分值和结构相似系数最低,结构水平相差最大;与中等发达国家韩国、巴西比,大部分评分值为60多分,GDP结构相似系数分别达到95%和92%,从业人员结构相似系数分别达到83%和81%;与我国人均CDP水平相近的菲律宾、印尼相比,大部分评分值在94分以上,结构相似系数均在91%以上,相似程度高,与印尼的GDP和从业人员结构相似系数分别达到99%和98%,评分值也分别达到103分和98.6分,相似程度最高。
我国与发达国家GDP结构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过低,GDP结构类型为“二三一”,与发达国家类型“三二一”相比差一个发展阶段,我国从业人员结构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一产业比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从业人员结构类型为“一三二”,与发达国家(美、日)“三二一”相比差两个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偏低。
从三大产业的内部行业结构上看,在第一产业内部,我国呈现以种植业为主、以农(即种植业,2001年总产值结构为55.24%)、牧(30.42%)、渔(10.75%)、林(3.59%)为序的格局,这与美、英等发达国家以牧业占第一位(美国1984年牧业比重为51.3%、种植业比重为48.7%)的水平相比,结构水平偏低。在第二产业内部,我们从表2可见,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日、英、俄的纺织服装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为4%~5%,机械和运输设备的比重,日本为40%、美国为37%、英国为30%,而我国纺织服装所占比重为12%、机械和运输设备所占比重为25%,说明我国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不同,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这里我们也要看到,韩国、法国纺织服装所占比重也较大,可见,发达国家也可具有纺织服装业比重大的特点。我国与之相比,应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挥产品成本低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印度尼西亚、印度的纺织服装比重超过我国,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也低,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可能成为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就从业人员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建筑业的比重还有提高的潜力。在服务业内部,我国的金融保险、不动产和产业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批发零售、旅馆和饭店业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2000年我国金融保险、不动产和产业服务业的GDP结构为9.02%,从业人员结构为1%,与美国的GDP结构为31%和从业人员结构为11.8%相比差距甚大;我国社会团体和个人服务业GDP结构为9.86%,从业人员结构为7.5%,与日本的GDP结构26.4%和从业人员结构24%、与美国的从业人员结构35.1%相比差距也甚大。
表2 我国与十国制造业结构比较
食品、饮料和 纺织、 机械和
化工 其他
烟草(占总增 服装
运输设 (%) 制造
国别
加值的%)
(%) 备(%)
业(%)
中国
15 12 25 12 36
日本
10 4 40 10 37
美国
11 4 37 11 37
法国
13 12 23 7 45
英国
14 5 30 12 39
澳大利亚
16 10 19 7 49
韩国
26 20
9 10 35
俄罗斯 17 4 20 9 51
印度尼西亚 19 19 18 9 35
菲律宾 33 9 15 13 29
印度
12 14 25 17 32
注:表中数据根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整理计算,为1997年的数据。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相差甚大,处于不利地位,挑战和压力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地通过发展生产力和进一步加快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发挥自己相对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1.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信息技术业已成为任何国家制定服务战略的首选目标。工业化国家正在全力推动以资本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朝着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变,开始进入以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对于中国来说,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扩大服务出口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各种服务部门效率的先决条件。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产和消费的最终分离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一方面作为整个服务部门的纽带和核心,另一方面作为制造业和基础产业部门技术更新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自身发展具有某种程度的非连续性,例如数字网络技术、宽频传输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的相继问世,客观上给跨越信息技术研制开发的初始阶段提供了现实可能。
2.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改革与重组进程。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我们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改革,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虽然,近些年,电信、民航等产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政企分开,但离真正意义的政企分开还有一段距离,而铁路运输、邮政等行业政企分开的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政企不分现象的存在,这些行业中行政垄断较为严重。我们应继续推进体制改革,改变垄断性的产业组织结构,塑造公平竞争秩序。同时,我们应深化现代服务业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切实做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入新的投资者,改变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的现状,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3.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和经济规制,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都表明,服务业应该并且能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场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有新思路,那就是通过放松政府对服务业的经济规制,增强可竞争性的办法,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也就是说,我们要相信市场,让市场机制充分地起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要在现代服务业内积极培育有效竞争,有效竞争的实质是既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又避免垄断,既保持竞争活力又不出现破坏性竞争。
与改革初期相比,我国市场机制已经逐步得到完善,放松经济规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条件日趋成熟,建议分步骤取消对现代服务业中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以此打破市场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我们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将行政性的市场准入管制转变为社会性管制和禁令性管制。所谓社会性管制是指政府从国家安全、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公众安全等方面提出强制性要求,并实行管制;所谓“禁令性管制”,是政府宣布企业不能做什么,对那些环境污染大、安全隐患多、危及公众安全的项目发布禁止令,严禁企业进入,其他的领域全部放开,由企业自主判断投资风险、项目收益等,通过市场竞争求得发展。
4.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鉴于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应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人力资本及科技方面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完善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等。在减少政府微观干预、改革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同时,增强政府搜集、分析信息并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这里的信息主要是指那些对了解和把握宏观经济和结构变动有重要意义,对解决信息不充分而引起的突出问题有帮助,企业和个人经济决策需要但往往难以获取的信息。
5.大力发展服务业民营经济,形成有序竞争格局。我国体制转型是从非国有经济开始的,尽管在此期间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但真正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的推动因素是非国有经济的进入,而不是国有企业。非国有经济的进入和成长,产生了两方面的溢出效应:一是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二是非国有经济充当了突破政策制约的先锋,非国有经济进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的过程。从我国服务业内部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出,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程度高的服务部门发展迅速,而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程度低的服务部门发展缓慢。因此,我们应推进现代服务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消除企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资本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同时,我们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更好地吸引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标签: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服务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现代服务业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美国gdp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