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_创造性思维论文

审美教育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思维能力论文,小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B844.2)

一、问题提出

人具有创造的能力,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创造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在教育教学十分强调能力培养的今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自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然而,事实是,现在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甚至由于现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而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正如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海默 (M.Wertheimer)依据自己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传统的逻辑思维不能保证思维的创造性,显得贫乏、繁琐、空虚、没有创造性。”[1]教育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心理学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主要和核心成分,儿童的创造力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加以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创造力的高低。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出适宜创造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态度,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和思维。已有研究表明:最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是教师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学生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启发、发现;学校和班集体有民主和创造的气氛,鼓励和支持学生发挥独立性和首创性。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它提倡尊重和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和激发;在创设适于创造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进行了审美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其主要目的是考察审美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验证审美教育模式的教育效应。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对象

1.本实验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实验对象

参加本实验的学生,主要来自重庆、成都两地的重点校和一般校。随机选取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实验班和对比班20个,共983人。其中实验班497人(男261人,女236人),对照班486人(男250人,女236人)。他们主要来自城镇和城市以及厂矿子弟校。其年龄在7—13岁之间。

2.被试人数、性别分布如下表

表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情况

(二)实验材料

1.实验班:

①采用审美教育实验研究组自编的小学审美教育实验课本:《美育》小学1—12册及教学参考书进行美育课教学。

②其他各科(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均按全日制教材和教学计划执行,但教学活动中注重渗透审美教育因素。

③开展课外活动和校园环境美育。

2.对比班:

①采用国家统编的全日制小学各科课本作为教学内容,按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执行教学活动。

②各科教学均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

3.实验检测与统计材料:采用自制的《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检测。运用SPSS/PC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三)实验的具体措施

1.美育课的教学 美育课教学活动是按审美视点——典型材料——延伸材料——练习活动的结构展开的。教师先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审美视点上充分进行审美感知,体验审美情感,展开审美联想,产生审美理解,并进行审美评价。最后达到从这一视点出发,自觉欣赏尽可能多的美,表现和创造尽可能多的美。如小学美育教材第八册《柳树》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欣赏并理解“柔美”。其教学过程是按“柔美(审美视点)→展示柳树枝的画面(典型材料)→展示飘柔的长发、彩带、水袖、涓涓细流、湖中微波、涟漪、舒缓的舞姿、轻风、明月等幻灯录相画面(延伸材料)→请长发学生上台展示其柔美的长发,让学生轻轻挥舞飘带,吟诵贺之章的诗《咏柳》,欣赏涓涓细流、湖中微波的录相(练习活动)”的结构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审美欣赏为主线,充分重视并组织学生的审美操作活动。通过清晰生动地揭示审美视点,使学生准确把握典型材料,并尽可能扩展典型材料,促进审美视点的延伸和迁移。

2.各科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审美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要求教师实施教学过程审美化、教材呈现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审美化、教学评价审美化等方面。在教材呈现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呈现学习材料的各种审美因素。如:语文的文章内容美(人格美、景物美、语言美)、形式美(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数学的图形美、思维美(结论准确、推理严密、解法多样巧妙);并注意呈现学习材料的直观方法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方面,注重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的审美化,让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如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水平和状态来设计各教学环节,教学的开始环节,注重集中注意力、激发积极心理状态,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启发、探索,激活智力活动;教学的总结注重严谨、清晰。这样,使课堂教学结构保持完整、有序且富有节奏。教学方法设计的审美化,强调教学手段的赏心悦目,教师体态、语言、神情的亲切和感染性,板书的美观清晰,并适时采用音乐、游戏、绘画、图片、幻灯等手段,使学生在美的欣赏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在教学情境的审美化方面,主要强调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尊重信任、愉快合作的课堂气氛,尤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情感的投入。教学评价审美化则强调以表扬、赞同、激励评价学生,使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界定。 我们采用了国内比较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能产生有创见的思维成果的能力,主要包括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等能力特征。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的编制和评价也主要是按这三个维度来设计的。他们的操作性定义是:①思维的流畅性,也就是思维的丰富性。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时间短而产生的观念多,则流畅性就大,反之,则缺乏流畅性。②思维的变通性,也叫思维的灵活性,指摒弃旧的习惯性思维方法,开创多角度、多方位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强的学生其思维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易受习惯、功能固着、定势的影响,他们往往具有超常的构想,能提出新的观念和思想。③思维的独创性指在思维活动中,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思想或行为的能力以及按新的方式对常规的东西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它往往是观点新颖,能打破常规。不受习惯性思维的约束;我们主要以在创造性思维测验中的答案的新颖性来表示。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差异比较

创造性思维能力既反映出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又表明了其思维品质的差异。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其思维品质的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均较强;并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表现为有高度的创造欲望、意图和强烈的创造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成为推动其学习和创造的主要动力。审美教育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二:

表二:不同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p<0.05,差异显著,**表示p<0.01,差异极显著,以下均同。)

表二表明,不同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测验成绩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审美教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考察实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各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流畅性(答案的数量),变通性(答案的角度),独特性(答案新颖性)三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三。

表三:不同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各因素差异比较

从表三可知,高、中、低年级实验班学生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班学生,其中,低年级学生在流畅性、变通性方面,差异达到0.001的极显著水平,独特性方面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中年级学生,在流畅性和独特性方面的差异达到0.001的极显著水平,变通性方面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高年级学生,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方面均达到0.001的极显著水平。说明审美教育对不同年级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各具体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即表现为对低年级学生的独特性和中年级学生的变通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低年级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中年级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以及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实验班内各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差异比较

实验对实验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对不同性别学生的作用如何?为此,我们考察了实验班内不同性别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差异,其结果如表四。从表四可知,低、中年级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性别差异(P>0.05)。高年级实验班男女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女生明显优于男生,说明实验对女生的作用更明显。

表四:实验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差异比较

进一步分析实验班内不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各因素得分的性别差异,从表五可见,低、中年级实验班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各因素上得分无性别差异(P>0.05),高年级实验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分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流畅性方面(P<0.05),在变通性和独特性无性别差异(P>0.05)。

表五:实验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各因素差异比较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实验,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审美教育对低、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流畅性、变通性这两个因素上,有显著的差异。

第二,审美教育对高年级女生的流畅性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表现出性别差异;对其他各年级各具体因素的影响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根据本实验,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审美教育是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审美化教学为学生创设了适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心理环境。通过审美化创设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不是强制,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教育教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实现的。心理安全就是指必须感到被人承认,避免消极和谴责性评价,在努力争取创造时感到自己被人理解。心理自由是指表达、思维、感觉的自由,塑造自我的自由以及承认和尊重他人的心理自由。在这样的审美化教学情境中,教学的物质环境,如各种教学媒介(教具、教室环境等)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加工的审美化的媒介,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最佳状态下开展智力活动;教学的心理环境是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对于在解决问题或审美欣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新颖、奇特的观点均给予积极的肯定性评价,形成了一种鼓励“智力冒险”和奖励创造思维的教育环境,而这正是学生产生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一种安全和自由的心理环境。同时,在具体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产生审美联想和想象;并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过程中,注重交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策略和技巧。同时,审美化的教学情境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审美操作活动,即既要有审美感受、审美欣赏和体验,而更重要的是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审美创造活动,即重视教学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原则。这种审美操作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存,开拓想象空间,促进独立思考,产生新的意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乐于创造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进行审美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尤其是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良好、宽松而自由的教学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充分重视并大力开展审美教育,实施整个教学活动的审美化

实验表明,在小学进行审美教育是有效的,可行的,既能实现小学教育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具体地影响学生的某些心理品质,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因此,实施审美教育,应全方位展开,不仅包括在小学开设系统的美育课,同时还应该实施学科渗透美育、艺术学科美育、活动课程美育以及校园环境美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的审美教育场。实施审美教育,其内容并不只限于教材、课本,也包括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那些凡是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各种广泛的美的事物。各学科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固然重要,应该充分重视和挖掘,但是课外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更是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因为它们往往更为自然、直观,更易为学生接受。正所谓“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中,而不是抽象的思维。因此,人们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只有通过生动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的内在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2]当然,就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言,无论什么样的审美活动,一方面要注意创建适于创造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领悟到智力活动的内容和智力活动过程的意趣美和情趣美,另一方面,要重视交给思维和创造的方法和技巧,并积极参与创造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开发和提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同时目标。

(三)实施审美教育应贯穿创造性原则

审美教育的创造性原则,就是指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具有创造的意识,以创造性的观念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对待教学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造性教育的实施者。一般认为,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具有如下特点: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念,喜欢听学生的新思想、新计划并加以支持;进行创造性教学,善于采用新教法,启发学生思维,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更注重交给学生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创建创造性的班级,形成温和、宽容、理解的适于创造的班级心理气氛,为学生创造众多的学习、创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善于对学生开展创造性评价,鼓励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并表扬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不仅给自己带来审美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教育者的出色表现时不知不觉地体验到愉悦。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称为“美育中的精灵”。创造使学生成长中的各种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和蓬勃增长,从而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由对自身能力意志等的感受而体验到美。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是由教师的创造性而引发的,只有两者都具有创造性时,教育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出审美性。因此,在审美化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贯彻创造性原则,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欣赏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体验美,创造美。

注释:

[1]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6页。

[2]刘兆吉主编:《美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16页。

标签:;  ;  ;  

美育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