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文学观的再认识_内涵和外延论文

对现代文学观的再认识_内涵和外延论文

对现代文献观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但是,对于孔子当时所说的“文献”到底指的是什么,自古至今,还没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解释。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献数量的巨增,文献范围的不断扩大,文献载体日益演化,文献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以丰富和扩展,今天的文献观与孔子当年的文献观也大不相同。随之而来人们对“文献”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现列举如下:

一、载体说——即有知识的载体

1.“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①

2.“图书文献是人类记录与传播知识或情报的信息载体。”②

3.“文献乃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载体。”③

二、知识说——即载体上的知识

1.“文献是用符号或声像记录在一切载体上的知识。”④

2.“文献就是记录下来的知识。”⑤

三、价值说——即文献上的知识应有价值

1.“文献:今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⑥

2.“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⑦

四、结合说——知识与载体的结合

1.“文献是以文字、声像符号等等为信号编码的、以便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物体为信道或载体的人类精神信息的固态品。”⑧

2.“文献是用符号或声像将知识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劳动产品集合的统称。”⑨

3.“文献是人们为了记载、存贮、传播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思想成果,并用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符号系统在一定载体上记录下系统知识,以供人们广泛阅读的固体精神产品。”⑩

(二)

一、“文献”概念的外延过宽或过窄

以上四种文献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延过宽或过窄的问题:即把某些不属于“文献”外延的事物掺杂于“文献”之中,而把本该属于“文献”外延的文献拒之门外了。

1.“载体说”“知识说”显然都属于外延过宽。我们说,所有的文献都包括在记录有知识信息的载体大范围之内,但不是所有“记录有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都是文献。如刻有字画的日用品,印有图案的服装和墙上的标语、广告、宣传画等,它们或是“记录知识信息的”“载体”,或是“记录在载体上的”“知识”,但都不应被视作文献,他们不具备文献能长期存贮和广泛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属性,在社会上的功能也与文献不同。

2.“价值说”是《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为文献下的定义,前者存在外延过窄,后者存在外延过宽的问题。

先说外延过窄。对“有历史价值的”“重要的”“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在哪里,没人能说得清楚,有些图书资料对你是很重要,而对他则毫无用处,或此时很重要,彼时则不重要,那是否可以说,某图书资料对你是文献,而对他就不是文献或此时是文献,彼时就不是文献呢?显然不能。如文化大革命中散发的传单,当时很多人就认为是毫无价值的废纸而作了处理,但现在人们把它作为研究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的参考资料,难道说这些传单在当时就不是文献,而现在就成了文献?

再说外延过宽。《辞海》认为:“文献”是“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也就是说,文献还包括文物。确实,文物中有文献,如甲骨、简策、缣帛、金石等都是很重要很典型的古代文物,但从文献学角度讲,我们研究的是它的内容,而不是其文物价值,况且,并不是所有的“有历史价值的文物”都是文献,出土的木乃伊,地下挖掘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和牙齿、陶器、铜器等,它们都是很重要、很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但毕竟不是文献。

3.“结合说”抓住了文献的本质特征,指出了文献是人类精神信息和一定物体相结合的产物,强调了文献的目的性、人工性、符号性、存贮和传递性等等,但是,尽管如此,“结合说”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于鸣镝先生在指出已有“文献”各种定义的不足时,指出了自以为完善的、作了修饰的限定了的“文献”定义(见本文“结合说”第三种“文献”定义),却同样犯了外延过窄的毛病。大家知道,期刊中的知识不是“系统的知识”,音乐磁带中的信息不可阅读,索引所记录的“知识”不“系统”,能把这些都排除在“文献”之外吗?显然不能。

二、观察事物的角度问题

由于文献是人类精神信息与物质载体的有机结合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会产生不同的文献观,前面某些有代表性的文献观亦只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结果有异了。“载体说”强调的是文献的物质属性,“知识说”强调的是文献的精神信息,“价值说”则强调的是文献的社会作用,如:作为图书馆工作者的对象,人们强调的是文献的物质性,我们说加工文献,就是强调以载体为工作对象;而作为情报分析者的对象,人们强调的是文献的知识性,我们说检索文献或能背诵若干文献,就是强调以信息内容为对象,这些都只是因需要而强调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但是,作为要对一个事物下定义,就必须全面把握某事物的本质属性,切忌“盲人摸象”似的片面简单定论。

文献是知识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体,所谓“大自然之书”“无字之书”是不存在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将生产劳动时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等用一定的方式记录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形成了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人类精神产品,那便是文献。

(三)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要对文献下定义,必须找出它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文献应具有以下属性:

一、知识性 这是构成文献的精髓。没有知识内容,不能成为文献;人类生产文献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知识,利用知识。文献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内容。

二、物质性 物质是用于表达知识的客观实体,是文献的外在形式,是文献的躯壳和表象。离开了知识构不成文献,同样,若离开了知识赖以寄存的客观物质载体,仅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信息,也无法产生文献。

三、人工性 文献是一种有目的的人工创造物,知识信息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附着于某种物质载体,一般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记录在不同的人工载体上。文献是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形成一定规格形态的、易于保存和传播的特定的物化精神产品。

四、记录性 知识信息是通过一定的记录方式:即用刀刻、手写、印刷、录音、录像等制作过程,寄存在一定物体上,只有通过记录,才能将表达知识的符号与载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五、固态性 文献是一种客观实体,是人类精神信息的一种物化结晶,独立于人体之外,它以固态物质作载体,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口头对话,电视广播,电话传音等形式的信息载体是声波或电波,它们都不可视为文献。

六、符号性 符号是知识信息的表达形式,知识只有借助于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符号记录在一定载体上,才能形成文献,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识别、感知和理解,来接受知识,从而实现文献的存在价值。

七、传递性 人类文化流传至今,主要归功于文献实体的传递和文献内容的传播。文献流传的历史之长、范围之广,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之相比了,它既可以使人类知识世世代代传递下去,也可以使人类知识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传播开来。并由此形成为人类吸取知识、更新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

八、存贮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积累的各种知识和经验,主要是靠文献才完好地保存下来。人的大脑也能存贮知识信息,但毕竟受时空局限,只有那些便于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物质材料(诸如甲骨、简牍、缣帛、纸张、磁带、光盘等)上记录下来的知识信息,几乎与日月同在,与天地共存。

以上文献的八种属性,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上述多种文献观,只有“结合说”尚能全面揭示文献的本质属性,它既否认了文献是纯粹的物质,又否认了文献是纯粹的精神,而认为文献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因此,笔者认为:文献应是用符号或声频等将知识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以便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固态精神产品。

标签:;  ;  ;  

对现代文学观的再认识_内涵和外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