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粗粝残酷的青春记忆
李 琴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 摘要 ] 曹保平于2013年完成的作品终于登上了大银幕,这部聚焦普通女孩成长经历的影片突破了国产青春成长电影的局限性,细致深刻地展现了家庭、学校的教育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压抑以及家庭、社会权力秩序格局对个体独立人格发展的阻碍。少女李玩一步步向外部世界限定的诸多标准妥协的过程标志了她长大成人的历程,这一粗粝残酷的青春记忆裹挟在以爱之名施加的情感暴力之下,个体成长以被漠视与压抑的独立人格为代价,深刻呈现了导演对父权秩序和成人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 关键词 ] 《狗十三》;青春;成长;暴力
早在2013就已制作完成的《狗十三》终于在尘封五年后登上了大银幕,这部青春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三岁少女李玩的成长故事,透过诸多细节描述了中国式家庭教育对个体心灵的忽视与打击,展现了青春期少女一步步向成人世界的价值标准妥协的过程,她受到冷落、欺骗和不被尊重、倾听的成长经历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片名《狗十三》的字面意义是狗和十三岁的女孩,一方面暗示女孩卑微、不被重视,和狗一样承受被支配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说明狗与女孩之间的感情甚至要比女孩和家人之间的感情更为真切,当李玩的孤独和疑惑无人可解时,只有爱因斯坦能够填补她情感上的空缺。同时,《狗十三》填补了国产青春成长类电影在表现内容与维度上的缺陷,唤起了大批观众的成长记忆,对社会的征候性问题进行了敏锐的剖析,具有一定的反思力度。
青春片作为国产电影近年来的热门类型片,虽然数量不少,但优质作品寥寥,无论是题材还是人物类型的同质化倾向都较为严重,主要聚焦于对青春期情感世界的描绘,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一系列电影,都以从校园步入社会为转折点,讲述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在社会身份转变过程中经历的诸多考验,但无论是对校园生活、职场,还是情感的描绘都失之单薄,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浮于表面,很难令人产生共鸣。
而成长题材的电影近两年也颇受关注,并有诸如《八月》《西小河的夏天》等佳作涌现,但这类电影更倾向于将孩童的成长经历作为时代与社会变迁的一个视点,其重心并不在于成长经历本身,而在于成长过程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变化,有着更强的社会与历史反思意味。
相比较于其他类电视节目,体育类节目内容充实而且节奏快,该类节目的观众群体较为固定,主要是喜爱体育运动或者竞技的人。因此,体育类节目主持人必须了解各种比赛规则,以及比赛双方的水平高低、风格差异等。在赛事当中对运动员的得失能够快速地给出分析结果,而且在播报中必须精简明显,情感激昂,让观众身临其境。
《狗十三》在讲述青春期少女成长经历时则不落窠臼,没有烂俗的桥段与失真的情感表达,专注于主人公成长蜕变的过程,捕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节,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呈现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成长样态,有力批判了成年社会对青少年的粗暴对待所造成的情感压抑。
一、以爱之名施加的情感暴力
影片还从另一个更为普遍的视角去表现爱之名义下的情感暴力——唯成绩论对中国孩子的个性压抑。在影片的开头,李玩在窗边独坐,苦苦纠结于物理小组和天文小组之间,谁知她的纠结在老师那里根本不成立,她因为英语比较薄弱而被“建议”选择英语兴趣小组,李玩的爸爸和老师左右夹击,让她好好考虑,但实际上李玩根本没有考虑的空间,爸爸后来直接粗暴地推开了她帮她改了志愿,在他心里这都是为了女儿好,因为考试分数比兴趣爱好重要多了。即便李玩真的在物理方面很有天赋,甚至后来得了竞赛一等奖,也不过是被长辈拿来炫耀她成绩好的证明。他们从来不费心培养李玩的兴趣,只想要一个结果,连承诺好的天文馆展览也会因为酒局而错过。更为讽刺的是,李玩和爸爸离开老师办公室之后,爸爸试图安抚女儿的情绪,方式就是从钱包里掏出几百块给她当零花钱,被拒绝后开始大倒苦水,只顾着讲自己牺牲了多少,认为女儿完全不懂自己的苦心和对她的好。父女之间交流的不对等性与深深的断裂性在这一场戏中暴露无余,李玩精神和情感世界被完全漠视了,在李玩爸爸的眼中,只要吃饱穿暖、成绩优异、听话懂事就是完美的女儿,缺乏真正的关怀和个性不被尊重所造成的创痛则算不上什么大事。由此,在这种环境下独自成长的李玩只能选择接受成人世界不动声色的精神暴力,在表面上却要微笑着感谢这份“为了你好”而施加给自己的“爱”。
与此相呼应的是影片结尾处,李玩的弟弟昭昭在开始滑冰训练前和所有参与训练的小孩一起喝牛奶,他和李玩一样喝了牛奶会吐,但教练没有注意到他的异常,或许只是把他吐牛奶当作一种不听话的举动而没有加以重视。在随后的滑冰训练中,尽管昭昭一次次摔倒,一次次地说自己不想练,但教练只是重复要他站起来继续。昭昭作为一个男孩得到了家人加倍的重视,但在精神层面上他无疑会与李玩共享类似的痛苦,个人意愿得不到尊重,被父母与长辈的“好意”推着前行,被长辈的价值观束缚着成长,学会懂事与听话,从一个“乖小孩”变成合格的“社会人”。这一切,都不过是在“爱”的名义下由成年人施加给孩子的情感暴力,这种暴力因为以爱的面目示人而不被察觉,只有接受者才知道为了接受这沉重的爱需要付出多么大的牺牲,直到完成精神与思想上的自我妥协与阉割。然而暴力的创痛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只会在成长过程中内化为生命经验的一部分。
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看,李玩被爷爷奶奶照顾得很好,但却仅限于吃饱穿暖的层面,至于习惯与喜好则几乎完全被漠视。爷爷不知道李玩为什么给狗起名为爱因斯坦,只会在她物理竞赛获奖后喜笑颜开。奶奶只知道牛奶有营养就强迫她喝牛奶,却不知道李玩喝了牛奶会呕吐,直到李玩拗不过奶奶的意愿喝下牛奶又吐了出来才算了事。另一次是在酒桌上,李玩的爸爸指着装牛奶的杯子让她敬领导,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说明他对女儿的习惯几乎完全不了解。
《狗十三》的主人公十分普通却又极具代表性,少女李玩因为父母离异而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她相貌平平,因为戴了牙套和身材不够丰满而对自己的外貌并不自信,成绩算不上出类拔萃但也比较优秀,对天文、物理有强烈的兴趣和天分,平时喜欢摇滚乐和故作深沉地思考一些宏大命题,对爱情有着一丝懵懂的憧憬,渴望寻找精神世界的慰藉。李玩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青年有着太多的相似性,她身上汇聚了许多普通的青春特质,承受着相似的烦恼和忧愁。
要想有效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应该在工作的过程中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有效的保证安全技术和相关的安全设备能够满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需求,减少财政数据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同时,有关的财政机构还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在工作人员上岗工作之前可以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责任心,增强其专业技能水平,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并降低人为事故的发生率。
二、被漠视与践踏的独立人格
李玩已经十三岁了,但还是被当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对待,她的情绪与感受完全被长辈漠视,如果生气了就是不懂事,成年人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孩子必须理解。至于缓和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平等交流,青少年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意愿从来得不到被倾听的机会,精神沟通的匮乏完全依靠物质来填补,正如李玩的爸爸所说“娃们家嘛,哄一哄就好了”,只要求对方顺从、懂事、学会体谅,但自己却从来不尝试着聆听和理解。
(2)病毒入侵。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数据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特征,这为病毒入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计算机病毒自身大都具有隐藏性、信息储存性以及可执行性等基本特征,它们如果有效结合了计算机网络程度,那么就会自动地释放出具有破坏性、潜伏性、触发性以及感染性等特征的程序或数据,进而会影响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在当下的病毒入侵当中,病毒传播介质主要包括光盘、硬盘与软盘三种类型,在这三种介质中运行的数据可能会受到病毒入侵,且危害性越强的病毒也会相应地对网络数据信息造成更严重的破坏。比如,CIH病毒以及“熊猫烧香”等均是危害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性的病毒。
青春期是个性发展、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可是受制于升学的压力,许多人都在压抑的环境中度过了这段时期,李玩正是一个典型的在中式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或许她原本能够在兴趣小组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因为在老师和家长让她成为全面发展的“尖子生”的要求下被迫改换了志愿。李玩的堂姐李堂作为一个对照则让李玩更进一步地感到处境的艰难,李堂跟她相比长相更漂亮、身材更丰满、成绩更优秀,在长辈面前更会察言观色,起码表面上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乖巧懂事”,可是私下里,她也更大胆,谈恋爱、蹦迪、喝酒,全无禁忌。从各个方面来看李堂都比李玩走得更远,可李玩只能把那份自卑压抑在心中,偷偷在镜中审视自己尚未发育完全的身体,在私下里悄悄约会堂姐的男朋友高放,因为表姐的光芒让她无法吐露自己的心声,但她又太需要理解和关爱。
在自己的庆功宴上,虽然得知第二只狗已因绝食而死,她依旧不动声色地吃下了狗肉,让饭桌上所有人脸上的尴尬瞬间转变为笑颜。正是在那一刻,她长大了,毫无破绽地做到了伪装,实现了大人眼中的“懂事”。在影片的最后,堂姐和李玩在街边发现了和爱因斯坦极度相似的狗,堂姐情绪激动地前去质问,李玩却冷静地走开了,对她而言,就算夺回爱因斯坦也毫无意义了,她意识到在自己的处境下完全无力保护爱因斯坦,更无法摆脱外部世界强行施加给她的束缚,独立的人格尚未形成就已在摧毁的进程之中,看似平常的成长经历之下已然是千疮百孔,表面上李玩成为家庭、学校、社会所认可和接纳的孩子,实际上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梦想和原则,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此乃本片最沉痛的内核。
在李玩的家里,一切都仅仅维持在表面的和平中。后妈因为生了儿子而扬扬得意,把李玩的爸爸支得团团转,对李玩则怀有隐隐的敌意;爷爷奶奶也在小孙子出生后对他百般宠爱,重男轻女的意识立刻暴露,爷爷说因为李玩是个女孩子,所以她的名字是胡起的,但是男孩的名字就不能随便对待,郑重地为他命名为昭昭;至于父亲,更是在工作和新家庭之间疲于周旋,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对待女儿,在无形之中损害了她的个性与尊严。
因此,爸爸买来“赔罪”的小狗成了她唯一的伴侣,她把自己的梦想投射到了小狗身上,用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名字给它命名,每日形影不离,终于找到了情感上的小小依靠。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家里人并不当一回事,就像是孩子丢了一件心爱的玩具,再买个同样的就可以解决问题,可是对于李玩来说,却是丢掉了自己唯一的情感依靠和心灵寄托,于是她歇斯底里的寻狗行为被家人看作是不懂事的表现,最后父亲终于动手打了她,以暴力终结了她无果的追寻。或许是为了再次弥补自己的过失,家里出现了一只新的狗,除了李玩所有人都一口咬定它就是爱因斯坦,甚至连堂姐也在察言观色后立刻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学会接受谎言是成人世界的基本法则,李玩只能在这个精心营造的谎言之中迅速摆正自己的观念。在内心中,李玩一直区分着新狗和爱因斯坦,却在目睹父亲粗暴打狗的行径后去抚摸它,流着泪叫爱因斯坦的名字,在那一刻她看到了狗和自己相似的处境,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并在心底真正接纳了它。然而,李玩刚跟新狗建立了情感关联,它就因为咬伤了弟弟被爸爸送去了收容所,完全不顾李玩的阻拦,这一事件的发生让她意识到自己无力决定一只狗的命运,正如同她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活,承受独立人格被漠视与践踏的现实。
传统上的翻译研究大多离不开“对等”“等值”“忠实”原文等概念;而法律翻译理论中的诸如准确性及精确性、一致性及同一性、清晰及简练原则、专业化原则、语言规范化等基本原则,(李克兴、张新红,2006)又基本上未能涉及法学论文标题中修辞格的翻译。尽管英文新闻标题修辞格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刘金龙,2011)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法学论文更强调文体的庄重、正式,因此,法学论文标题的翻译有必须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在借鉴现有理论所揭示的翻译策略之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下列多种翻译方法。
三、成长背后的反思与批判
在影片的开场,李玩有一段独白这样说道:“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你在夏天很难理解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她渴望另一种可能性,希求自己有机会做出更好的选择,现实却从来没有后悔的机会,她只能承受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暴力。更多的时候,李玩根本没有机会选择,她纠结于物理小组和天文小组之间所以想要平行宇宙的存在,而现实却是被迫选择英语小组。李玩一开始没想要一只狗,在被动终接受后对小狗产生了感情变得形影不离,但是狗丢了之后疯狂寻找的行为又被当作任性、叛逆、不懂事,李玩只能次次顺从大人的意愿,但大人却不知道她真正想得到的不过是陪伴、尊重和理解。影片对青春成长的刻画不仅包含了对青少年在成长阶段的心理状态与精神世界的变化的描摹,同时也揭示出外部世界对个体成长在诸多方面的压抑,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电影试图进行更为透彻的剖析。
在李玩的成长背后,导演曹保平更深层地呈现了对父权秩序和成人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他为李玩最终设置的结局是悲观的,她被成功地规训了,放弃了抗争与哭喊,被粗暴地塞进了家庭和学校打造好的模型,现在是一个“懂事的乖孩子”,将来则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李玩承受的所有暴力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父亲打她是“为了她好”,改她的兴趣小组也是为了她的未来,甚至结尾那盘狗肉也是专门好意为她点的,李玩不能拒绝这些“好心”,只能通通吞咽。但根本的矛盾在于,这些“好”是他人所认定的,与李玩无关,它们囊括了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法则中由权力的中心施加给个体的压迫,从总体上加速了孩子进入成人社会的进程,也让其中的残酷性暴露无遗。
2.3.1 经产妇各分娩年龄组糖尿病发生率 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逐渐增加,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狗十三》戳中了许多人成长中的伤痛,也反思了中式教育和家庭与社会权力秩序为个体造成的伤害和压抑,让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经历触发了普遍的共鸣,开辟了国产青春成长电影的新面向。影片巧妙地将狗与女孩的命运进行对照,展现了个体成长过程中被漠视、压抑的境遇,唤起了诸多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 曹保平,吴冠平,冯锦芳,皇甫宜川,张雨蒙.狗十三[J].当代电影,2014(04):47-56.
[2] 陈咏.《狗十三》:现实主义的青春挽歌[J].电影艺术,2013(06):18-20.
[3] 王博.国产青春片与时代病——国产电影“青春热”现象的文化征候分析[J].戏剧之家,2017(18):111,113.
[ 作者简介 ] 李琴(1981— ),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标签:《狗十三》论文; 青春论文; 成长论文; 暴力论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