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本文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情境教学作一探讨:
一、利用物理实验,再现物理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做好实验就弥补了只见“理”不见“物”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其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其中动作思维是以个体探索外界物体的动作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听、看、嗅、触,从而满足感知的第一阶段的要求,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论的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化创造了条件。
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自由动手的“做一做”,如戴上有色眼镜、制作针孔照相机、蔬菜和水果怎样保鲜等简单易做、成本又低的小实验,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想像力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这些小实验和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同创设了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作为主体,相对独立地策划、操作、分析,激起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使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二、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新课程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是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力,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物理情境,学生在进入物理学习之前,对这些情境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物理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对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可以“人涉水过清澈的小溪时,为什么溪水会比眼睛看到的深而淹湿了裤腿”这一情境为题进行讨论。又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可利用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人走路不小心踩上了香蕉皮、西瓜皮会滑倒”这一生活常见情境,以“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半独立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进行探究,使学生逐渐能够学以致用,最终能够独立地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利用现代设备,模拟物理情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物理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现代多媒体手段将图示、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有声、可视的效果,它的物理模拟和可重复性,使创设的物理情境更加丰富多彩,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物理教学更加形象化,缩短了学习上的心理距离,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情绪,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转瞬即逝的短暂过程或现象延缓、拉长、重现,实现“静”变“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抽象”变“具体”。例如在讲分子运动这一节时将每个分子在电脑动画中做成模型,把非常抽象又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变成非常生动的动画,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
再如在讲述内燃机等热机的工作原理时,如果只用挂图进行讲解,由于它的立体感差,又不具有连续性,学生观察到的只是这些机械在某一状态时的工作情形,很难对整个工作过程有完整的直观认识。利用精心设计的模拟课件,在内燃机剖面图的基底上,附加可活动的活塞和进气阀、排气阀的部件图,可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完整地显示出来,十分生动、直观。
四、利用物理故事,创设历史情境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佳话,在上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人文情景,能让学生领会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等科学家不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更具有惊人的观察力。例如在进行《重力》教学前,可向学生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夜,牛顿坐在乡间的一棵苹果树下沉思,忽然一个苹果掉落到地上,于是他发现所有的东西一旦失去支撑必然会坠下……继而他发现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而这引力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中学生都爱听有趣的故事,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谚语等,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阿基米德为何能移动地球?他又是怎样鉴定王冠是否纯金制的?曹冲称象的根据是什么?……这些丰富的物理资料若能恰当地用在物理课堂中,既生动有趣,又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吸引学生注意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理的方法,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李迎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7月总第2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情境论文; 物理论文; 学生论文; 生动论文; 思维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故事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7月总第2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