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183;麦凯恩的外交政策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约翰论文,外交政策论文,麦凯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约翰·麦凯恩已经锁定美国共和党2008年总统候选人提名, 其外交政策思想自然备受关注,但在国内学界尚欠较为系统的学术归纳和分析。到目前为止,除了散见于各种讲话之外,麦凯恩的外交政策思想主要集中在一篇文章和一个讲话中得到阐释,文章是发表于2007年11/12月号《外交事务》杂志上的《以自由建立持久和平》①,讲话则是2008年3月26日麦凯恩出访中东等地归来后在加州洛杉矶世界事务理事会发表的演说,②这两篇文献集中、深入阐述了他对未来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构想。
一、麦凯恩其人
麦凯恩1936年生于一个著名的海军世家,1958年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作为飞行员在海军中服役,参加了越南战争。1967年7月,当麦凯恩准备从福莱斯特号航母(USS Forrestal)起飞执行轰炸任务时,被旁边一架飞机误发的导弹击中油箱,舰上顿时一片火海,导致20架飞机被毁,134名美军士兵身亡,200多人受伤,麦凯恩侥幸死里逃生。三个月后,麦凯恩在越南北部执行轰炸任务时被击落,弹射逃生,成为战俘,五年多的战俘生活使麦凯恩落下轻微残疾,至今一只手臂还不能灵活运动。由于越南战争中种种险象环生的处境和五年多的战俘经历,麦凯恩被普遍视为“越战英雄”。1981年,麦凯恩满载荣誉退伍,衣锦还乡,全身心地投入政治活动。1982年,麦凯恩首次在亚利桑那州当选为联邦众议员,四年后又顺利当选联邦参议员。1997年,麦凯恩被《时代周刊》命名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2000年争夺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以黑马形象惜败于布什总统,2004年11月,麦凯恩以接近77%的支持率连任联邦参议员。2008年,心系白宫的麦凯恩在共和党提名战中折桂,并得到了布什总统的支持。
二、麦凯恩对美国世界作用的双重定位:领导者+“模范公民”
跟所有的美国政治人物一样,在谈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时,麦凯恩也是言必称“领导世界”,这甚至也一直是战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③不过,麦凯恩相对有些改变的是,他既强调领导责任,也提出美国应该做一个国际社会中的“模范公民”(model citizen)。麦凯恩这个“领导者+‘模范公民’”双重作用的概念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强调责任,发挥领导作用。任何外交政策框架都需要首先解决目标和手段问题。布什总统公开承认美国对外战略具有两大传统支柱,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另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手段”。④在这个问题上,麦凯恩也具有典型的共和党特征,他称自己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麦凯恩说,领导地位意味着承担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像历任美国总统一样,麦凯恩把美国的领导地位归结为美国的神性、高尚和强大,他引用杜鲁门的话说,“上帝创造了美国,并为了一个伟大的目的使我们拥有了现有的权力和实力地位。”这句话出自杜鲁门1951年4月在纽约大道长老会教堂的奠基仪式上的讲话。⑤在杜鲁门时代,美国的“伟大”目标是遏制共产主义。在麦凯恩眼里,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使美国的目标更具挑战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创造繁荣、消除疾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导致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狂热、极端势力结合的威胁,恐怖主义威胁,以及全球性工业化可能迟早给地球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另外,麦凯恩清醒地看到了美国相对实力的衰落趋势,强调“成为民主伙伴的善良而可靠的盟友”是美国领导地位的责任和义务之一。麦凯恩说,“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在不依靠盟友的情况下建设持久的和平”,于是,鼓吹建设一个所谓的“民主联盟(the League of Democracies)”成为麦凯恩加强全球联盟体系的核心,标榜民主联盟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要“利用全球100多个民主国家的广泛影响,促进民主价值观,保卫共同利益”。⑥实际上,“民主联盟”的概念原型大概是200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国家安全战略项目最终报告中提出的所谓“全球性的民主协约”(a Concert of Democracies)组织,主张该组织“既要支持联合国和其他全球机构的改革,也要成为其可能的替代选择”。⑦不过,麦凯恩似乎没有走得太远,他明确这个“民主联盟”不是要取代联合国和北约等现有的国际组织,而是必要时的补充。
第二,转变作风,摒弃单边主义。对单边主义的批评是麦凯恩试图与布什总统的外交作风决裂的努力之一。众所周知,单边主义已经成为最具有争议的政治问题,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2004年就忠告说,美国的单边主义已经给人以“动辄在国际上招事惹祸的全球性大公牛”的印象,⑧倘若美国继续这样独断专行地行使全球霸权,而不是以某种“集体的名义”,它就会失去国际合法性,甚至招致全球性的敌视,“使美国自取灭亡”。著名新保守主义者、现为麦凯恩对外政策智囊团成员之一的罗伯特·卡根也注意到了欧洲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看法,“大多数欧洲人认为,如果美国要谋求动用武力的国际合法性,它就必须避免采取‘单边行动’,而应该奉行‘多边主义’外交政策”。⑨前国务卿基辛格2008年4月7日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再一次强调单边主义“是美欧分歧的核心”。⑩麦凯恩不乏自知之明地指出,美国超群的实力并不意味着美国可以为所欲为,美国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拥有获得成功所必需的知识和智慧。因此,美国不能仅仅通过实力去发挥领导作用,必须倾听盟国的观点,尊重他们的集体意志,美国既不能辜负作为世界领导国家的责任,也要在国际社会中做一个“模范公民”,保卫国际社会的文明规则,为维护和平、促进自由而创建新的国际制度。这些论点含蓄地批评了布什总统关于美国实力和领导战略的思维定式。(11)作为一个政治老手和越战老兵,麦凯恩深切地懂得,当今世界,各类权力的分配更为广泛,更趋平衡,因此美国必须重视美国国父们在《独立宣言》中强调的“对人类舆论的尊重”,(12)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说:“在我们认为必须采取国际行动的时候,无论是军事行动、经济行动,还是外交行动,必须说服盟友,让他们相信我们是正确的。当然,我们也应该乐于接受他们的劝说。”(13)不过,单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融入到美国外交战略的深层文化之中,麦凯恩的言辞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现实的政策还不得而知。要知道,布什总统在2000年的大选中也曾做过类似的承诺,他说:“上帝选择美国作为世界的榜样,历史也赋予了美国作为世界榜样的使命。”然而,布什总统就任后的诸多表现足以让人觉得他是在“开玩笑”。(14)
第三,树立榜样,修补国际形象。麦凯恩说,“如果美国要求别人将我们视为一个榜样,美国就必须做一个模范公民”,“我们在国内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我们的国际形象”。(15)麦凯恩坦率地承认,由于布什政府过去五年的对外政策,美国的国际形象已经遭到了破坏。虐囚问题和黑狱问题是美国国家形象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要做“模范公民”,要在国际社会中有不错的口碑,要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必须在这些问题上采取果断行动,关闭关塔那摩军事监狱,在反恐的同时保护好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四,以身作则,保护全球环境。麦凯恩说,善良的国际公民身份并不是子虚乌有的东西,美国“应该做一个合格的地球管理者,并与其他国家携手保护地球家园”。麦凯恩明智地看到了全球变暖危险的超国界性,呼吁所有国家未来必须严肃、实质性地减排温室气体,避免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严重恶化的世界”。麦凯恩主张制定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后的后继安排,建立一个排放管制交易体制,以一种经济、负责的方式处理环境议程。在环境问题上,美国必须通过示范来发挥领导作用,鼓励其他国家的参与,尤其要纳入中国和印度两个经济活力四射的发展中国家。显然,麦凯恩虽然没有明说,但希望增加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责任的意图表露无遗。
三、麦凯恩的反恐哲学和伊拉克问题新战略
麦凯恩在《外交事务》杂志的文章中谈了十个问题,其中就用了1/5的篇幅谈论“赢得反恐战争”的问题。归纳起来,麦凯恩的反恐哲学包括以下几个支柱,充分体现了共和党人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文化哲学。第一,恐怖主义是美国面临的重大而独特的威胁。“9.11”事件后,在美国政府的渲染下,美国实际上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恐怖排外主义”的社会心理。(16)麦凯恩的看法反映了这一现象,他认为,激进的伊斯兰恐怖主义威胁是当今美国面临的巨大而独特的挑战,恐怖分子投入所有的精力、甚至包括他们的生命去屠戮无辜,他们对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追求既不是出于保护自身安全的目的,也不是出于提高其声望或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的目的,而是准备随时随地用来对付美国人的。这跟布什总统在2002和2006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的看法如出一辙,即“利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搞恐怖袭击是最大的威胁”。(17)
第二,反恐是美国总统的基本职责。麦凯恩说,一个总统如果不把恐怖主义威胁视为高于所有其他危险的严峻挑战,就没有资格入主白宫,因为他/她没有足够严肃认真地承担起美国总统应有的保护美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这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责。
第三,进攻是反恐战略的核心。麦凯恩认为,基地组织和其他恐怖分子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活动,在东南亚、中亚、非洲和中东都有恐怖分子伺机作乱,“9.11事件”的悲剧使美国懂得了仅仅依靠被动防御不可能保护美国的道理,美国必须采取一种进攻性的战略去打击和剪除恐怖分子,使他们不能在失败国家或濒临失败的国家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
第四,反恐必须整合多种手段。麦凯恩认为,要在反恐斗争中赢得胜利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需要软硬结合,充分利用美国实力的各种组成要素,比如公共外交、发展援助、司法培训、增加经济机会,以及强大的情报能力。麦凯恩要求投入更多的资源,更好地整合民间的努力,去防止冲突和解决冲突之后带来的各种挑战,尤其要赢得广大的温和穆斯林的“民心”。麦凯恩不无见地地指出,在反恐战争中,奖学金比那些聪明炸弹重要得多。实际上,要求在军事进攻战略之外采取“民心”战略的声音在美国一直存在,比如迪堡大学教授莫凯蒂斯(Thomas R.Mockaitis)2003年就提出在反恐战争中要“赢得民心”,强调“开展有效的行动争取民心是不可替代的”。(18)
第五,反恐需要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一个自由、宽容的国际结构。麦凯恩说,如果在美国主导下成功地组建一个全球和平与自由联盟、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国际结构,就能促使激进的极端分子逐渐淡出,以自由和宽容的力量取而代之,找到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安全的人类未来,美国就会在整体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提升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在麦凯恩看来,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努力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因为伊拉克和阿富汗地处麻烦不断且危险重重的地区,两国要么成为极端主义和动荡的温床,要么最终发展成为稳定、宽容和民主的支柱,因此不应该孤立地看待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动,要将其置于美国全球战略的整体之中才能认识清楚。
近年来,伊拉克战争成了美国政治生活和对外政策中的核心议题之一,两党候选人也围绕伊拉克问题斗智斗勇,这使2008年的美国大选差不多与1968年和1980年一样成为“国家安全的选举”,有美国学者不失精辟地写了这样一句话:“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布什总统任期的标志,决定何时、如何从伊拉克撤军以及撤军的后果将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的标志。”(19)作为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对伊拉克问题非常关注,自2003年以来,他先后八次造访巴格达。跟多数共和党人一样,麦凯恩鼓吹伊拉克战争是“必要、正义、高尚的”,反对从伊拉克撤军,一再抨击希拉里和奥巴马的迅速撤军主张。在麦凯恩看来,伊拉克是考验美国和美国国际角色的重大问题,帮助伊拉克转变为一个安全的民主国家和大中东地区的自由力量不仅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向全世界显示美国原则的高尚和美国霸权的善良的必需。正因为如此,就伊拉克问题而言,基辛格认为麦凯恩是一个可以托付的最佳总统人选,他为麦凯恩“在伊拉克继续留驻100年”的观点辩护,指出“西方匆忙从该地区撤出,有可能被理解为公开表白西方的无能”,“西方支配该地区命运的能力将受到削弱”。(20)
整体而言,麦凯恩是从安全和道义的双重意义上去理解伊拉克问题的。在他看来,伊拉克是美国国家安全利益和民族价值观的交汇点。从道义角度看,麦凯恩把伊拉克看成美国的一个“道德责任”,他说:“如果我们抛弃伊拉克人民,任由他们在可怕的暴力活动中受苦受难,如果我们仓促地、不负责任地、不成熟地从伊拉克撤军,随之而来的将是族群清洗、甚至种族灭绝,这将是一种无良的背叛行为,是我们作为一个伟大国家的民族性格上的一个污点。”(21)
从安全角度看,麦凯恩赋予了伊拉克战争以极大的战略意义,强调伊战最终失败是美国无法承受之重。首先,美国的失败将意味着中东地区的动荡,而中东却是个极重要的战略地区,搞9.11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和世界石油供应的大部分都来自中东,因此,美国在伊拉克的成功可以缔造中东的和平,而失败则会使美国的国家安全在几代人的时期内都面临威胁。其次,失败将导致伊拉克产生更多的暴力活动,极大地鼓舞伊朗,削弱以色列等美国的盟友,导致更广泛的冲突,在中东地区的核心区域滋生一个恐怖主义分子的庇护天堂,严重破坏美国的世界信誉。
为了说服美国民众对伊拉克的支持,麦凯恩对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成功”作了如下的界定:宗教宽容战胜激进主义,两国建成和平、稳定、繁荣、民主的国家,对邻国不构成威胁,对挫败恐怖分子做出贡献。实际上,布什政府为了在伊拉克取得长期的成功,在2006年下半年调整战略,向伊拉克增兵,2007年中,增兵部队开始在伊拉克投入行动。虽然研究表明,“增兵战略”不可能真正实现在伊拉克的平叛和稳定任务,(22)但根据白宫的结论,“增兵战略”带来了“重大成效”,伊拉克的总体暴力事件、教派冲突和平民伤亡人数都显著下降。(23)事实上,麦凯恩2003年夏天考察了伊拉克的安全形势之后,就提出了一项“增兵战略”,认为美国需要在伊拉克部署更多的地面力量,完成清除并控制反叛力量的据点、为重建地方机构和经济提供安全保障、消灭基地组织、培训伊拉克的安全力量等任务。在麦凯恩看来,美国在伊拉克的终极战略是帮助伊拉克人获得管理国家、保家卫国的能力,但美国现有的伊拉克战略过分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专注于建设基地、然后从基地出发实施短期行动。这种战略的最大缺陷在于它没有着眼于全体伊拉克人的安全,只能为有限的区域提供安全,因此麦凯恩提出了“清除、巩固、建设”的六字平叛新战略。(24)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战略设想,体现了麦凯恩的战略思路与布什总统伊拉克战略的差异。“清除”是指伊拉克军队和美军通过使用武力去清剿叛乱分子盘踞的地区,“巩固”是采取措施使这些地区不会再次成为叛乱分子的基地,“建设”则是推动伊拉克经济和政治发展必需的安全环境的形成。概括起来,麦凯恩的伊拉克新战略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加强伊拉克的武装力量和警察力量,这既是美国撤军的前提,也是确保伊拉克在美国抽身后具备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麦凯恩提出一个工作重点:加紧培训和装备伊拉克的武装力量和警察力量,使他们能够在保卫伊拉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伊拉克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环境,同时避免陷入内战和邻国的干涉,打击基地组织和全球圣战分子的士气,进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
第二,用多元化的手段推动伊拉克问题的政治进程。麦凯恩认为,使用军事手段打击武装人员固然很关键,但也必须更加重视非军事手段,促进伊拉克的经济发展,建设具有更广泛代表性、更为可靠的政府管理。在通过“清除、巩固、建设”的平叛新战略而建立起安全环境的地区,应该自由地举行政治会议和政治活动,加紧开展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实施深度的招工计划,使伊拉克人看到希望与机遇,帮助伊拉克公民社会的形成和深化发展,这些都是走向最终成功的关键环节。
第三,让伊拉克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善,从而坚定地对新政府的支持。根据麦凯恩援引的数据,自从2007年6月以来,伊拉克的教派冲突和族群冲突减少了90%,平民的总体死亡人数下降了70%以上,驻伊联军的死亡人数下降了70%,市场重新开放,石油收入稳步增长,通货膨胀下降,粗略估计伊拉克的经济增长在2008年有望达到7%,伊拉克全境的政治和解正在地方和省一级的普通民众中进行,这似乎开启了普通伊拉克人向正常的政治、经济生活回归的道路。在麦凯恩看来,伊拉克处境的改善有赖于真正形成一个称职、廉洁、没有教派冲突、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让逊尼派在政治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让什叶派摆脱由私人武装提供安全保障的处境,让库尔德人得到其利益不会遭到教派暴力破坏的明确承诺。
四、麦凯恩的大国关系战略框架
麦凯恩关于美国如何处理大国关系的战略框架,是建立在他对世界格局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第一,承认跨大西洋关系对于美国世界地位的关键作用,承诺重新恢复跨大西洋关系的活力。在白宫即将易主的形势下,欧洲人对跨大西洋关系期待有加,英国前欧洲事务大臣丹尼斯·麦克沙恩便认为“在美国准备抛弃布什的时候,欧美关系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大”,但下任美国总统应学会“用欧洲的语言说话”。(25)作为可能的白宫主人,麦凯恩强调,他一旦当选,将把重新恢复跨大西洋关系的活力作为最优先的外交政策之一。他认为,冷战的胜利并不是美国单枪匹马取得的,而是跨大西洋联盟与全球伙伴共同协作的结果,美国与欧洲在历史、价值观和利益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纽带,因此美国应该同时支持一个强大的北约和一个强大、自信的欧盟。在麦凯恩看来,跨大西洋关系的未来系于协作处理全球挑战,发展共同能源政策、创立跨大西洋共同市场、应对一个更加强悍的俄罗斯威胁、使美欧双方在气候变化、对外援助和推进民主等问题上的合作制度化。如何推动跨大西洋关系的未来发展?麦凯恩主张要确保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作为主要市场化民主国家俱乐部的特性,把巴西和印度纳入进来。跟所有褊狭的西方政治人物一样,麦凯恩也对俄罗斯充满了偏见,指责俄罗斯的政治自由在萎缩,对格鲁吉亚等邻国恃强凌弱,利用欧洲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巧取豪夺。据此,麦凯恩提出西方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方式与俄罗斯打交道,首先把俄罗斯从八国集团中“踢将出去”,抵制俄罗斯的核讹诈,明确北约的大门向所有致力于保卫自由的民主国家敞开,并且实施更多的项目支持俄罗斯国内的自由和法治,使俄罗斯在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26)
第二,正视世界权力转移的趋势,塑造一个亚太世纪。当前的国际格局处于变动之中,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主席理查德·哈斯甚至将当前世界描述为一个“无极时代”。(27)麦凯恩也看到了世局的实际发展,看到了世界权力分配正向东转移、亚太地区在崛起的现实,因此提出要“塑造一个亚太世纪”。在麦凯恩的设想中,亚太世纪的基础是美日同盟,“美日合作就可以抓住世界变革带来的机遇,为美国和亚洲创造一个安全、繁荣、自由的世纪”。(28)麦凯恩认为,美国的亚洲政策需要一如既往地奉行接触战略,欢迎日本承担国际领导作用、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鼓励日本的“价值观外交”,支持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美国也要进一步加强与澳大利亚的盟友关系;重建与韩国的伙伴关系,加强美韩经济和安全合作;强化与印度的伙伴关系;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各种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毒品贸易,积极促进民主,解决缅甸的人权问题;积极参与东盟等亚洲区域性组织的活动,并使美、澳、日、印的四方安全伙伴关系制度化;推进亚洲的贸易自由化,完成与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充分挖掘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潜力,并且使美国与印度和印尼的经济伙伴关系制度化。
第三,审慎处理中美关系,谋求中国更加合作。亚太地区崛起的核心是中国持续健康的迅速发展,中美关系无疑也是未来美国领导人的核心工作。在麦凯恩看来,如何与一个崛起的中国打交道是下一任美国总统的核心挑战。麦凯恩虽然说过中国是战略竞争者的观点,但他总体上对中国的发展持一种肯定的立场,他承认中国近年来的繁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使更多的人摆脱了贫困。不过,麦凯恩也不忘用所谓的“责任”来约束中国。他说,中国新积淀的实力意味着责任,中国要践行“和平崛起”的宣示,就应该使强大的军事实力建设更加透明,与国际社会一道孤立诸如缅甸、苏丹、津巴布韦等边缘国家(pariah states),并停止创建那些旨在将美国从亚洲排挤出去的地区论坛和经济机制。麦凯恩务实地认为,中美并不是命中注定的敌人,双方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双方都希望中美关系能以一种互利共赢的方式发展进步,从而为亚太地区、乃至这个世界受益。麦凯恩也喜欢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说教先生,鼓噪西化中国,说“除非中国走向政治自由化,否则中美关系的基础都只是周期性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牢靠的共同价值观念”。(29)
第四,推进大国合作,积极处理核扩散和裁军问题。防扩散是美国近年来最强调的优先国际议程之一,白宫在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指出:“激进势力与高科技技术的结合是美国面临的重大挑战。”(30)麦凯恩对防止核扩散问题的优先性也是心知肚明的,强调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还肩负着防止并扭转核武器扩散的责任”,因此,美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通力合作,解决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麦凯恩提出美国应该从我做起,带头削减全球的核武库规模,重新担当起核不扩散义务,为了维护美国的关键利益和和平事业而主导一个核裁军的全球性努力。从麦凯恩的言辞看来,他的防扩散战略思路与布什总统并无明显差别,他在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上的政策将是延续大于变化。
五、麦凯恩的第三世界战略设计
第一,拉美战略。在探讨美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的战略构想时,麦凯恩引用了肯尼迪总统1961年在接见拉美国家外交官和议员团时的谈话,肯尼迪把拉美国家和美国的关系描述为“坚定的老朋友,历史、经历和推动美洲文明价值观念发展的信念把我们团结起来”。(31)麦凯恩明智地看到了全球化进程使西半球各国相互依赖加深的现实,承认拉美各国对美国福利的重要性,强调南北美洲命运一体、是天然的伙伴。面对美国在拉美遭到的抵制,麦凯恩明确指出,处理美国与拉美各国关系的原则既不能是帝国冲动,也不能是反美宣传,而应是相互尊重,使美洲人为21世纪的南北关系树立榜样。然而,麦凯恩要在西半球实现民主化、贸易自由化、法治化、自由市场化的目标无疑任重道远,比如,美国关于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提议由于南美国家的反对实质上已经死亡。
第二,非洲战略。在西方国家眼里,非洲深陷贫困、腐败、疾病、动荡等棘手问题,但非洲在国际关系中得到的关注却与日俱增,存在欧非首脑会议、中非峰会、印非峰会等形式多样的南北、南南对话合作模式。麦凯恩也提醒美国人要“看到非洲大陆多数国家的光明前景”,在要求非洲国家提高透明度和法治水平的同时,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层次上与非洲的友好国家保持密切合作。非洲国家大多面临不同程度的诸如艾滋病等流行疾病的问题,在没有外来援助的情况下,难以解决那些根深蒂固的问题,麦凯恩认为,要使非洲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首先必须帮助解决非洲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落后现实。疟疾是五岁以下非洲儿童的头号杀手,麦凯恩设定的近期行动目标是“根除非洲大陆的疟疾问题”,既帮助非洲拯救生命,又可以极大地提升美国的世界形象。
第三,中东战略。麦凯恩说,“巴以和平是美国必须赋予最高优先性的议题”,他将全力以赴地斡旋巴以和平进程。在美国的大中东地区的未来战略设想中,麦凯恩释放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要更加坚决地推行中东的民主化改造战略,并与布什及之前的总统依靠强人维持地区秩序的战略决裂。正如麦凯恩所言,美国在大中东地区奉行的强人稳定战略依靠过的对象包括伊朗国王、埃及总统、巴基斯坦军人、沙特王室,甚至还一度包括萨达姆。不过,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这种强人稳定战略随着伊朗国王被伊斯兰革命推翻而失效了。在麦凯恩看来,只有推动穆斯林世界的政治西方化和民主化才能提供持久的稳定,从土耳其到以色列到印度和印尼等民主国家构成了一个“民主之弧”,美国“必须全力支持自由力量的增加和自由范围的扩大,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最实在的现实主义,要建立持久和平的支柱,只有靠民主世界”。(32)可以设想,如果麦凯恩“西化”、民主化中东的战略付诸实施,美国将会更加积极地干涉中东国家的内政事务,中东的稳定大概更为遥遥无期。
六、结论
麦凯恩阐述的外交战略框架体现了共和党人的保守主义传统,虽然麦凯恩强调美国要做一个“模范”的世界公民,要摒弃单边主义恢复欧美关系的活力,进一步挤压俄罗斯,塑造一个亚太世纪,要在伊拉克问题上纳入民间力量、争取温和穆斯林的“民心”,但这些政策设想在本质上依然是延续大于变化。
注释:
①John McCain,"An Enduring Peace Built on Freedom:Securing America's Future,"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07,pp.19-35.
②John McCain,"Remarks To The Los Angeles.World Affairs Council",[EB] http://www.johnmccain.com/Informing/News/Speeches872473dd-9ccb-4ab4-9d0d-ec54f0e7a497.htm
③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3):165~176页。
④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p.ii.[EB]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2006/nss2006.pdf
⑤Harry Truman "Address at the Cornerstone Laying of the New York Avenue Presbyterian Church",[EB] http://www.trumanlibrary.org/publicpapers/index.php?pid=280
⑥John McCain,"An Enduring Peace Built on Freedom:Securing America' s Future,"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07,pp.19~35.
⑦G.John Ikenberry and Anne-Marie Slaughter,Forging A World Of Liberty Under Law:U.S.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EB] http://www.princeton.edu/-ppns/report/FinalReport.pdf
⑧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王振西主译,北京:新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⑨Robert Kagan,Of Paradise and Power:America and Europe in the New World Order,[M]New York:Vintage Books,2004,p.144.
⑩Henry Kissinger,"The Three Revolutions",The Washington Post,Apri17,2008,Page A17,[EB]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8/04/06/AR2008040601660.htmnl
(11)David S.Broder,"McCain's Manifesto",Washington Post,Sunday,March 30,2008; Page B07.[EB]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8/03/28/AR2008032802823.html
(12)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EB] http://www.ushistory.org/declaration/document/index.htm
(13)John McCain,"Remarks To The Los Angeles World Affairs Council",[EB] http://www.johnmccain.com/lnforming/News/Speeches/872473dd-9ccb-4ab4-9d0d-ec54f0e7a497.htm
(14)Bob Somerby,"A culture of lying! Bush makes a joke of his campaign pledge",[EB] www.dailyhowler.com/dh052803.shtml
(15)John McCain,"RemarksTo The Los Angeles World Affairs Council",[EB] http://www.johrmccain.con/Informing/News/Speeches/872473dd-9ceb-4ab4-9d0d-ec54f0e7a497.htm
(16)John Muller,"Terrophobia:our false sense of insecurity",The American Interest,3(5),May-June 2008,[EB] http://www.the-american-interest.com/ai2/article.cfm?Id=418&MId=19
(17)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p.18.[EB]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2006/nss2006.pdf
(18)Thomas R.Mockaitis,Paul B.Rich,eds.,Grand Stragegy in the War against Terrorism,London & Portland,OR:Frank Cass,2003,p.38.
(19)Kurt M.Campbell,Derek Chollet,"The National Security Election",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31:1 (Winter 2007-08 ),pp.191-199
(20)基辛格:“基辛格就美总统大选反恐战略中国崛起等问题发表看法”,《参考资料》,2008(55):32~36页。
(21)John McCain,"RemarksTo The Los Angeles World Affairs Council",[EB] http://www.johnmccain.com/Informing/News/Speeches/872473dd-9ccb-4ab4-9d0d-ec54f0e7a497.htm
(22)Andrew J.Enterline and J.Michael Greig,"Surge,Escalate,Withdraw and Shinseki:Forecasting and Retro-casting American Force Strategies and Insurgency in Iraq",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2007)8,pp.245-252.
(23)The White House,Fact Sheet:Five Years Later:New Strategy Improving Security In Iraq,[EB]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8/03/20080319-3.html
(24)John McCain,"Strategy for Victory in Iraq",[EB] http://www.johnmccain.com/Iuforming/Issues/FDEB03A7-30]B0-4ECE-8E34-4C7EA83F111D8.htm
(25)丹尼斯·麦克沙恩:“欧盟、美国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参考资料》,2008(65):21页。
(26)John McCain,"An Enduring Peace Built on Freedom:Securing America' s Future,"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07,pp.19—35.
(27)Richard N.Haass,The Age of Nonpolarity:What Will Follow U.S.Dominance,Foreign Affairs,May/June 2008.[EB]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80501faessay87304/richard-n-haass/the-age-of-nonpolarity.html? mode=print
(28)John McCain,"An Enduring Peace Built on Freedom:Securing America' s Future,"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07,pp.19-35.
(29)John McCain,"RemarksTo The Los Angeles World Affairs Council",[EB] http://www.johnmccain.comn/Informing/News/Speeches/872473dd-9ccb-4ab4-9d0d-ec54f0e7a497.htm
(30)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2,p.13.[EB]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pdf
(31)John F.Kennedy,"Address at a White House Reception for Latin American Diplomats and Members of Congress",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XLIV,No.1136 (April 3,1961),pp.471-474.[EB]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mod/1961kennedy-afp1.htmli
(32)John McCain,"An Enduring Peace Built on Freedom:Securing America's Future,"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rnber 2007,pp.19—35.
标签:麦凯恩论文; 伊拉克战争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外交政策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布什总统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