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化学教学的引“导”功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论文_李伟民

加强化学教学的引“导”功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论文_李伟民

李伟民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生为本,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从传统的说教方式中转变模式,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求知、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功夫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引导;化学实验;兴趣;新课标;新课程

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教学,是以确立教师的教为主导和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化学课程教学思想的深刻变革,又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能引导学生裨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以教师为主导,关键在于“导”。主导不同于“主宰”,它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作为手段对主体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并在主体效果中体现出来。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如何“导”呢?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化学实验是导的引擎

导的着眼点应放在化学实验上,因为化学实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所以应重视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基础作用。“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例如,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的化学性质》,钠与水的反应是通过钠与水的实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钠的性质,由于该实验现象比较多,为了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可设计观察“提示”,引导学生得出钠的密度、熔点、反应程度、反应产物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相关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形成科学态度。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通过科学探究,先给思路,后引导学生提出设计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等。这样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结论来自实验”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实践出真知”的良好情感态度与尊重事实价值观。

二、导要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学生学习需要投入积极的情感,才能引起强烈的学习动机。

化学是一门充满情感的的学科,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各类化学知识,都给人们展示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尤其是中外化学史,就饱含着化学研究工作者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如能结合起来,加以引导定能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其认真学习努力拚搏。如:讲授化工原理时的“氨碱法”时,向学生讲述我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事迹;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先生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他为了表示一定要重返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1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但是,由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不一,有的对教材中的情感不能产生共鸣;教材中各类化学知识的不同,其情感也不一,特别是教材内容有些往往与时代有差距,社会背景及世界观的变化,教材中的情感未必完全符合现代学生的情感特点。如果在化学教学中不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有感情的波澜,那么,即使教师做出多么细致、周密的分析、讲授,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抽象,对学习不感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情感,关键在于导时要将教材中的情感转化成符合学生情感的信息。例如: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可先以氯气的发现和和确认这一科学史话作为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里了解氯气可以从盐酸中的氯离子得到,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等,再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科学探究的精神。然后安排“思考与交流”,让学生谈一谈科学史话中得到的启示,很自然地引出氯气的实验室室制法,再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要利用好这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和实验实证的基础性,使学生产生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增加他们主动求知的精神。

导时要能引起学生情感上共鸣,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使其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认真努力学好化学兴趣。

三、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主观对客观不断逼近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说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以认识基础知识为目标的获得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也是体现这个规律的。因此,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粗浅到深刻、由知识到技能、由认识到信念,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本质所在。

四、导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只盯着课本

只盯着课本,完成课本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是应试教育的做法。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绝不能只授完课本的内容,而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应有的各种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依赖的课本虽然知识丰富,但它毕竟是沧海一粟。况且,学到的课本上的知识有些与现实生活丰富的知识脱节,眼睛只盯着课本,将学生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会导致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即使学生花了不少功夫,自学能力也得不到很好提高。再说,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犹如蜜蜂酿蜜,需要博采和提炼,单靠读完有限的教材,上那么一些课,完成一些作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的导要有发展的眼光。

五、导要有精心的设计

导要有精心的设计。化学教学依据的主要工具——教材,是静止的、客观的,而接收知识的对象——学生是动态的、主观的。要使客观的变为主观的能力,就要做精心的设计,把客观的转化成切合主观的接受信息。

精心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设计要分层。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智力发展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不同,教学目标设计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从三个纬度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打造“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达标后成功的喜悦,找到兴奋点。2.教学内容应该重点化。化学教学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应突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识、理解以至准确掌握。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造成教时不够,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的后果。3.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变。同一种形式、同一种方法教到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毕竟,学生的注意力有时效性,久而久之对教学内容兴趣全无。采取多变的教学形式(如阅读、观察、分析、分组讨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电化教学等方法),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课改对我们是机遇,更是全新的挑战。面对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林林总总的新矛盾、新问题,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主动迎接挑战,由原来的“主演”转向“导演”,并以自身的行为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正如肖川老师所言:教师要“围绕学生转,教学方式围绕学习方式转”。愿天下的教师们都能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多在“导”上下功夫,注重研究“导”的艺术,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洪梅中学?523000)

论文作者:李伟民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  ;  ;  ;  ;  ;  ;  ;  

加强化学教学的引“导”功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论文_李伟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