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3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防护管理措施和方案。方法:2015年度我院感染科的护理工作依据以往实际工作经验进行,2016年针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中常见的危险因素进行职业防护管理,对比2个年度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在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管理后,2016年度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事件发生概率明显降低。结论:医院感染科应当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培训和自我防护知识的培训,在日常工作中严格监督,保证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自我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的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而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1]。职业安全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医院感染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之一,护理人员面对着较大的职业危害,因此,如何保证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是医院工作的重心之一。本文以2015年~2016年我院感染科实施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前后的感染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感染科护理人员32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人,女性29人,其年龄为25-49岁,平均年龄(32.1±7.0)岁。
1.2方法
2015年度我院感染科护理工作主要依据以往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出现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及时予以处理;自2016年年初,在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护管理措施:
a、成立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对科室环境因素以及作业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安全质量分析会上,有针对性地对护理人员进行防护意识的提升和防护知识的培训,加强日常工作中防护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b、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1)针对针刺伤制定对应的措施,科室一律选用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一次性头皮采血针、负压血标本采集试管等[2],使用过的锐器丢入专用的锐器收集盒,锐器容器不超过2/3满,由专人负责在指定地点销毁;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不能套回针帽,如需套回,须单手法操作;处理破碎的玻璃器械时,戴手套操作,避免刺伤;操作完后,及时进行收尾,销毁使用过的医疗废用物品;(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要求所有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加强对自身的防护,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做好防护措施,正确使用和佩戴口罩、手套等,减少职业危害;严格执行消毒,包括手消毒和空气消毒等,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每人一巾一消毒,操作前后用肥皂、流动水清洗手,必要时进行手部消毒;要求科室保洁人员对病房做好空气消毒工作,护理人员则对科室各病房患者进行紫外线消毒,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如在工作中存在较不合作的患者,可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护理人员合作进行操作,避免针刺发生;
c、安排护理人员值班情况,针对工作繁忙高峰期,适当增派人手,避免护理人员由于疲惫或人员不足导致工作忙乱,发生刺伤;
d、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培训,针对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减压训练,为护理人员提供应对各方面压力的方法,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护理人员加强自我调节,能够正确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完成护理工作,减少职业暴露风险;
e、加强职业暴露后的支持,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及时对护理人员进行检查,同时针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改善,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加强护理人员防护工作,减少职业暴露。
1.3观察指标
分析总结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对比两年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临床计数资料以%表示,数据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显著性检验方法为χ2检验,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本院感染科在过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a、物理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主要包括锐器伤以及针刺伤等,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为常见的职业损伤之一,有可能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血液和体液,引起血源性疾病的感染。
b、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
护理工作琐碎繁忙,护理人员在三班轮岗过程中,会存在较为明显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部分护理人员可能出现心理失调、内分泌紊乱等症状;护理人员在社会角色中又需要去照顾家庭、丈夫以及孩子,导致护理人员身心,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社会上其他非专业人员对传染科及传染病存在一定恐惧和歧视心理,可能影响传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热情。
c、操作不规范等因素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未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行为不规范均有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部门年轻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存在不正确的操作习惯等,均可能导致职业暴露危险的发生。
d、其他因素
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护理对象不合作(如患者神志不清、精神烦躁抑郁)的情况,导致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被锐器或针头刺伤的情况,导致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系数增加。
2.2 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率
研究中显示,2015年,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率为0.12%,2016年的发生率仅为0.05%,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讨论
感染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患者较为特殊,一般为传染病患者,传染病对人体损伤较大,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与患者密切接触,进行注射、穿刺、插管、采血等[4]行为时,面对着较大的职业风险,直接关系着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相关研究表明,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差、操作不规范以及精神压力、心理压力均是造成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5]。因此,如何做好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防控,是感染科科室的重点工作之一。本院2016年在感染科科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护管理,应用效果良好,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职业风险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人员感染疾病的概率,同时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肯定程度。为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本次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管理:首先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以及操作规程等培训和学习,通过护士长的严格监督,保证护理人员加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和手段;其次,采用综合手段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合理排班、加强心理培训等,有效帮助护理人员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再次,针对刺伤、锐器伤等常见原因,指定对应的解决措施,从细节入手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最后,加强对职业暴露后的管理和处理,不断完善感染科护理人员防护管理方法和措施,保障护理人员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2016年度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事件发生概率明显降低,结果充分证实了从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护理人员自我防护、心理培训以及职业暴露后的支持等多方面入手,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有效规避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科应当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培训和自我防护知识的培训,在日常工作中严格监督,保证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建立职业暴露防护专项资金投入,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传染病筛查,尽可能早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治疗,建立一支健康良好的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文元芳.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进行规范性职业风险管理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药论丛,2016,12(9):160-161.
[2]项英美,应秀华.护理管理对感染科护士自我健康行为的影响[J].医院管理论坛,2015,35(5):43-44.
[3]邰争营.感染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3(2):110-111.
[4]杨斐,杨小燕.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范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2(7):1111-1112.
[5]徐从翠.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中华全科医学,2015,12(1):157-158.
论文作者:胡馨月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护理人员论文; 职业论文; 防护论文; 因素论文; 危险论文; 发生论文; 操作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