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明显的趋势,即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相经促进、相互交融、相互包含,并且随着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经济的知识取向也日益强烈,二者的融合进程达到了相当高度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作为结果,它是“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这两种趋势的合流,是当代世界经济和知识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势。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
何谓知识经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主要标志为:(一)它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并如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一样直接存在;(二)在经济生产发展过程中,知识可以形成产业经济,即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简言之,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用以指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的一种经济形态。
第一次产业革命揭开了资源经济时代的序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发展自己的能力空前提高。特别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电力技术、化工技术、内燃机技术等迅速发展,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生产力,向大自然开发索取资源,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使人类自身也感到惊讶,由此人类社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与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了:人口不断增长、资源越来越匮乏、生态不断恶化、环境污染不断引发自然灾害等等,人类传统的发展观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本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与发展,使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弱化,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突出。这一切都表明了人类从过去以大量消耗社会资源和牺牲社会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向通过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正是以知识的积累、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
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劳力经济、资源经济相比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即信息化和网络化。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经济,其核心是信息技术,它以微电子学、激光、光电子学、超导电子学等为基础,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之大成。由于信息技术对社会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因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成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使生产自动化、金融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服务自动化等得以实现。在人类的文明史和科技发展进程中,还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思想观念都在经历深刻变化。在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一方面,传统的钢铁、石油、汽车、造船、化工等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被高新技术改造而重新焕发青春。另一方面,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是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一大批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这无疑是一项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其结果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信息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同时它又是高渗透性产业,不但能渗透到各个高新技术领域,而且还会渗透到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中。
知识经济是网络化经济。网络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晨钟,它的敲响意味着知识经济革命的全面展开。在信息时代,人们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单靠老式的通讯和人力是远不能达到的,而网络却能实现人们的这些愿望。于是互联网络便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改变了一般人的世界观,代表的是一场可与印刷、电话、电视等发明相比的传播革命。网络的建立避免不了彼此运作的谐调性和快速性,这就需要通讯技术、计算机和视听传媒技术的结合,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和推销就可被灵活高效的信息服务所取代。
知识经济是当代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潮流,对于当代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对于当代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进步意义,将会引起社会价值观、分配理论、经济结构、社会就业、政府政策、管理科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民族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
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原因,民族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相当部分地区直接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末期过渡、改造而来,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农牧业经济占有很大比重,贫困面较大,许多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教育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劳动力过多但素质较低等。在这种条件下,知识经济似乎离民族地区还很遥远。但是在现代开放的社会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知识经济都在向我们走来,向民族地区走来。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尽管相对落后,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民族地区知识经济的萌芽,或否定民族地区可以发展局部知识经济,特别是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某些项目研究上,已居国内先进水平,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领先发展,与国际发展水平同步。在一些技术上,民族地区虽然处于落后状态,但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实现技术上的跳跃发展,然后再通过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赶上甚至超过该技术的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民族地区应站在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战略高度审视知识经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民族地区发展知识经济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意义
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资源经济,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了空前的速度和规模,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达和繁荣。但是,工业社会中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是单一的、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得最大利润,而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资源经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损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危及人类的长期发展。民族地区因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尚未完全进入工业化经济,要加速社会经济发展,走资源经济发展之路,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利用知识经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用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清洁型的工业取代和改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高污染的工业,对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1.用知识经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建立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物质基础。首先,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条件。在我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即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行了民族平等,各民族都能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过去长期处于无权状态的10个少数民族,成为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但是,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少数民族在享受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时,不能不受到自己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创造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物质基础,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强调:经济工作是全党的中心任务,也是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其次,发展民族经济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历史因素、阶级因素、民族特点及民族差别因素、经济因素等等。在影响民族关系的诸因素中,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就是主要因素。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对抗基本消失,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便成了引起民族关系上的矛盾的主要根源,民族关系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发展民族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可以减少这些影响民族关系的不利因素。
2.用知识经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与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民族地区非常需要实现现代化,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离不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如果离开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经济发展,只有使我国56个民族都实现了现代化,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日益发达,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获得成功。第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的地区却是很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左右,地大物博,拥有十分丰富的尚未开发的资源,从长远的、战略的眼光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前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地区的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我们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引进知识经济的新观念,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第三,只有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才能有一个巩固的边疆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国有21000 多公里的陆地边防线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与12个国家接壤。民族地区作为祖国的边防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边疆地区有22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当然存在着一个谁影响谁的问题。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不仅可以充分显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而且是巩固国防,确保祖国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保障和平的建设环境的需要。
3.用知识经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各族人民的迫切需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紧迫性。这种紧迫性是由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性决定的。毫无疑问,近50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地区同汉族地区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社会的、自然的原因,民族地区相对来说,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许多地区许多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自然条件较差,因低水平地、粗放地开采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面对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腾飞,民族地区显得更加艰巨而迫切。
(二)民族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经济实力大大地增强,初步具备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应用能力,形成了发展知识经济的许多有利条件。
1.扶持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始终一贯的政策。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础差、底子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都十分落后。因此,要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能赶上或接近发达地区的水平,单靠自己本地区、本民族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国家从努力缩小历史遗留的差距,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历史责任出发,始终一贯地把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并逐步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早在建国初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十二条就规定:“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宪法中也规定:“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照顾各民族的需要,而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将充分注意各民族发展的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更是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列入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财政方面,(1 )对民族地区采取“核定基数、补贴递增、专项扶持”的政策,属于民族地区固定收入部分全留自主安排,对支大于收的由上级财政实行补贴,并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同时把自治县作为政策性转移支付的一个单项因素。(2 )财政设立“财政三项照顾”,即民族补助费、机动金、预备费,每个县约100 万元左右。(3 )设立“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专门用于民族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4 )对民族地区退耕还林的地方,实行退耕还林粮食差价补贴;免征自治县农业税和减半征收民族乡的农业税。(5 )设立“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和民族乡教育补助费,专项用于少数民族特困户学生学杂费补助;设立“民族医疗减免费”和“民族科技津贴”等等。税收方面如新办企业所得税减免、牲畜屠宰税减免等。其他诸如投资方面、民族贸易方面、银行贷款方面等都有许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2.五十年的发展成就为民族地区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建国近五十年来,在党和国家长期的大力帮助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过艰苦奋斗,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1996年民族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00亿元;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2800亿元;粮食总产量6600多万吨,棉花产量达100万吨,糖料4700 多万吨,肉类产量650万吨;工业总产值4200多亿元; 一二三产业构成为33.2∶35.8∶31.0;民族自治地方铁路营业里程1.76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36.33万公里;完成邮电业务量81.7亿元, 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108万公里,市内电话总数384万部、农村电话机总数65.6万部;民族自治地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06元; 财政收入338.7亿元, 支出701.1亿元,财政自给率为48.3%;民族地区有小学9.1 万所, 在校学生2014.8万人,教职工99.2万人;普遍中学1.15万所,在校学生667.7 万人,教职工55.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570所,在校学生48.2万人, 教职工6.8万人;职业中学1407所,在校学生51.4万人,教职工5.1万人;高等学校96所,在校学生18.7万人,教职工6.6万人; 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和情报文献机构956个,职工总数10.6万人, 其中科学家及工程师4.8万人,经费支出总额12.4亿元。
3.科技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冷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提出来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国际竞争中,我们既面临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现代国际竞争,虽然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许多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调整其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正是在这种动力与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在决定我国未来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振奋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在民族地区反响更为强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鉴于经济发展缓慢,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水平低下,人们更普遍、更深刻地认识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而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振兴民族经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关头,这一抉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知识经济是以科技知识和人才教育为两大支柱的,面对知识经济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机遇,我们还应看到民族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诸多不利因素。如科技体系结构存在缺陷,整体素质较低;工业化尚未完成,经济结构低级化,传统农业占统治地位,传统工业仍是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主体;人力资源数量有余而质量欠佳,结构失衡;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观念与一些传统的民族习俗有冲突等等。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进程。
三、抓住机遇,发展民族地区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工业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没有高水平的工业经济,就不可能有效的发展知识经济。民族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整体上说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经济规模和产业水平,与发达地区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但是,当今世界科学无国界,技术可以复制,特别是在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愈益网络化的条件下,不发达地区有可能分享世界科技经济国际化的成果,先从局部突破,实现跨越性发展,后来居上,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1.牢固树立知识价值观。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成了主要竞争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企业的发达和个人的发展,无不依赖于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而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首要的是确立知识价值观,充分认识知识经济的价值,将推崇知识、智慧和创造,作为信息化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价值观念的核心。这是民族地区得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知识经济、驾驭知识经济不可或缺的前提。
2.加强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在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同时,必须注意建设和完善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在研究开发、信息传输以及教育培训等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投入。目前,民族地区因经济总量较小,尽管用于科技和教育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帮助加快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民族地区要制定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规划,重点突出通讯和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尽快与国内国际联网。进一步加强教育设施的完善,使校舍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
3.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是从非常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上演进的,是在短缺的资源要素基础上起步的,因此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发展失衡、重复建设、结构趋同、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低。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最有力的措施是以技术进步提高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水平提升,依靠技术进步来解决资源供给与产业结构、产品供给结构与产品消费结构不一致的深层次矛盾;依靠技术进步解决资源短缺,解决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4.加速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与创新。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阵地前移到了技术研究阶段,竞争成败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有形的产品和服务,而更多地取决于企业选择研究开发的主攻方向、研究开发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民族地区要加强科学技术战略规划,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一是突出重点,抓住目前的优势项目,进入深入的研究,继续保持国际国内领先的优势,同时集中力量攻关,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二是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制定有效措施,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逐步建立一个产、学、研结合,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四是鼓励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开发科技产品以及研究改进生产技术和培训科技人才。
5.改革教育体制,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教育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的任务。首先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以及社会就业结构和工业岗位的不断变化,人们单靠接受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应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通过实践学习、在岗学习和接受各种培训变得更为重要。其次,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民族教育体系。针对民族地区居住分散的特点,实行普通式和各种寄宿制、巡回制办学方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初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大量中、低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强在职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力度,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改革和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在知识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的高级人才。第三,保证和增加教育投入。民族地区不论财政上有多大困难,都要确保正常的教育支出及时到位,并且还要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国家继续增加民族教育补贴;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国家、地方、民办多种形式办教育。
6.发挥民族政策的优势,制定相关的自治条例,确立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知识是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政策不同于以增加人类知识财富为目标的科学技术政策,不同于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是处理通过科技成果流动而形成的科技部门(或个人)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各种活动是以投资和回报为价值利益准则的,利益动机是市场经济中任何市场主体基本动机。因此,建立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十分重要。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地区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采取特殊灵活的政策,加强民族地区的发展。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民族地区应及时地使用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力,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制定鼓励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政策体系。如科技成果转让市场,以及相应的转让制度;重奖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的带头人制度;引进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制度;人才培训和技术培训制度;高科技产业税收优惠制度等等。
注:本文统计数据来源于1997年版《中国民族统计》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