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拉动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需求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经济仍面临着国际、国内不利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处于两面夹击之中:一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全球经济环境恶化,从而对我国外贸出口,进一步利用外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格局已发生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变。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有效运用需求拉动原理,确保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促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是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关心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需求拉动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条件和基础的,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国力,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至关重要的。而经济增长却又有赖于最终需求的不断扩大。最终需求是由消费、投资、出口三部分共同形成。其中投资是一种间接的最终需求,投资的结果是扩大一种潜在的后备生产能力,由于投资乘数效应的巨大作用从而满足未来某一时期更大量的消费和出口,但如果没有消费和出口的相应扩大,投资的膨胀势必会形成更大规模的资金占压,生产能力闲置。而消费和出口与投资又有所不同,它属于一种直接的最终需求。消费和出口均意味着需求的彻底实现,只要消费和出口持续增长下去,就会很好地拉动需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当然,在考察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还需考虑存货问题。存货的不断增加也必将加速当年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然而由于存货的增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仅是一个数值上的增加,不具有可持续性,不仅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相反,存货的急剧增加意味着大量资金的占压,从而导致企业再生产难以启动,因而,存货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下去。因此,投资和存货的增长均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一旦过快增长便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障碍。
目前,国家通过不断调整政策,依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套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然而,为什么需求一直呈现平稳态势而无多大起色,使其需求拉动效应大打折扣。分析其主要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出口和居民消费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我国政府、外贸机构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变换出口国家等措施,然而均难以彻底抵挡危机的不良影响,从而使我国外贸出口空前遇难。因为调整产品出口结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它与一国的生产力水平等状况关联性很强,变换出口国家,不仅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受政治关系的影响很大,很难一时凑效,同时,东南亚国家自身购买能力、投资能力的急剧下降,政治、经济关系再好,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两年以来的外贸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是随着经济增长的不断收缩,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造成购买力相对不足。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仅3.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只增长4.5%,增幅比前几年明显回落。同时, 我国大部分居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购买实力。三是我国正处于一种消费转型和升级换代的过渡时期,其收入水平尚未达到实现消费转型和升级换代的程度,但支付常规消费后又略有节余,处于一种“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特殊时期,这也是我国银行储蓄连创记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收入水平、消费环境因素的限制,目前农村居民无法接续城市居民80年代对彩电、冰箱等千元产品的消费浪潮;城市居民也难以大规模地进入家庭轿车和自有住房的消费时代。四是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住房、医疗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所带来的行业政策和福利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预期不稳定性增强,消费倾向于谨慎和务实,从而形成储蓄上升而近期消费减少的态势。五是消费信贷不发达。企业和居民均无法打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换方式,导致企业设法寻找产品出路,而居民极想消费因暂时支付困难而无法实现需求,从而企业和居民之间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交换无法实现。六是分配制度、税收制度不健全,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比例失调,高收入阶层消费相对过剩,而低收入阶层由于受收入水平限制呈现出消费不足。
第二,财政资金严重短缺与银行资金相对过剩形成鲜明对比,资金利用率低下。我国财政资金一直比较紧张。目前,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例只有11%左右,发展趋势亦不容乐观,因此,依靠财政支出达到投资总量大量扩张的可能性不大。同时,由于我国投融资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本市场容量较小,融资规模受到限制,资金来源严重不足,于是,面对庞大的投资支出,财政部门显得力不从心。然而银行部门却拥有比较充裕的资金,但由于长期以来,银企关系恶化,形成了大量的银行呆账、死账,银行自有资金占有率很低,贷款风险加大,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使得银行放贷行为更加谨慎,从而又导致了银行部门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无法融通,资金利用率低下,与财政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形成强烈反差。
第三,行业垄断和产业限制导致投资渠道无法畅通。目前,我国真正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尚未形成,行业垄断和产业限制仍较为严重,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比如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确实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前景,也有许多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或是许多民间资本热心于该产业的投资,但由于受行业垄断和产业及所有制限制,不能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于是,一方面使该行业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均受到限制,从而制约着投资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则是部分资金拥有者无法寻找到合理的投资项目,造成资金闲置。
第四,银行的不合理储蓄结构是导致消费无热点、无浪潮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储蓄结构极不合理,近年来我国国内总储蓄率高达40%左右,然而其中大约80%居民的储蓄仅占居民总储蓄的20%左右,而另外20%居民的储蓄却占了居民总储蓄的80%左右,正因为如此,尽管国家多次降低银行利率,却收效甚微。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由于消费已基本满足,又无法寻求到合理的投资项目,即使国家一再降低银行利率,反应不会太明显;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储蓄资金量少,利率高低对其收益影响不会太大,为了防范未来不测,一般亦不会转储蓄资金为消费资金。综上所述,扩大内需的最主要的问题仍是资金问题。但不是资金总量问题,而是资金分配比例问题。
二、重现需求生机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运用需求拉动原理,以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其目的是要通过达到一定经济增长目标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经济增长只是基础,经济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但要确保经济快速发展,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尽量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需的前提,但经济增长不应该有过于确定的目标,而只能是经济增长预期,这一点,我们国家1998年就犯了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对于究竟能否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数值目标上是毫无意义的。无限制地增加存货也会使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得以提高,但这样根本不具有可持续性,反而会使我国的生产企业雪上加霜,将企业彻底推向深渊,后患无穷。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在尽可能地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实事求是地解决几个实质性问题,不断缓解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使我国经济走出低谷,早日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否则,即使当年实现了某一人为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下年怎么办?所以说,我们如果过分在乎某一特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运用一些不切实际的措施,如:在消费刺激效果不明显、外贸出口严重受挫的情况下紧急调整政策,盲目加大投资以弥补消费和出口不足,这样势必会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同时,投资实行大搞快上,究竟其投资效益能否得到保障,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中国办事情有一条经验就是:“实事求是,引导和依靠人民”。然而,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式和环境,如何充分发挥好需求拉动原理的作用?笔者认为对策思路如下: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出口质量,增加劳动力就业。我们在支柱产业的选择过程中要本着妥善处理好提高产业结构层次与多安排劳动力就业的关系。一方面,通过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不断改变我国长期出口初级产品和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利局面,提高产品出口质量,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得较多比较利益。另一方面,着重在内陆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借助沿海开放省份的扶持,大力发展较高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充分发挥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带动新一轮消费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效果会更加明显。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还很不合理,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过大,第三产业就业比例过小,目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仅占就业总人数的30%不到,因此,要真正发挥第三产业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吸纳劳动力资源的作用还大有潜力可挖。
第二,改革商业银行,健全和完善投融资体制,盘活资金,服务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目前,我国资金供求总量相对平衡,资金分配比例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然而,在现阶段我国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时期,如何将大量的银行可利用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呢?进行银行股份制改革将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党的十五大决定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这将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又一重大举措。同样,也可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力度,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国经济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银行也一样,只要国家控股,加强监管和宏观调控,就能充分发挥其融资快捷和融资规模大等优点。并打破行业和产业投资限制,把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财团、大私营企业主的大量资金以入股的形式引导到支援国家重点项目投资上来,一方面缓解了国家庞大的财政压力,同时又为资本拥有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渠道,获得了投资收益。这一改革实际上是吸纳较大的资金所有者作为银行股东,从而将一部分大财团、私营企业主等的储蓄存款或持有资金转化为银行自有资金,提高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率,壮大资金实力,增强其风险承受能力,从而便于扩大贷款投资,形成资金所有者、银行、投资主体一体化的投融资格局,同时不断健全和发展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第三,继续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有效需求,启动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有没有收益与消费市场有无热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消费作为一种再生产行为,首先取决于收入的变化。收入的变化,不仅影响消费需求的总量,也影响消费需求的结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衣食支出降低,人们对改善居住条件等高层次需求日益迫切,据统计,现已有五成以上的消费者有意购房。所以,培育住房消费,发展住宅建设不仅能够开辟一个很大的市场,带动几十个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使钢铁、水泥、家用电器等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带动一批企业走出困境。然而自1997年进行一系列房改以来,为什么在面临巨大潜在需求的情况下,住宅仍出现销售不畅和发展不景气呢?其原因关键在于住宅消费未能真正启动。一方面,由于住房制度改革措施不配套,进展不平衡,买房不如租房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过高,商品房价格偏高,居民因受购买力水平制约无法实现有效需求。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重视大宗的开发性贷款而忽视零散客户的销售贷款,导致房地产开发贷款越多,房地产空置就越多,房地产开发、销售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房地产市场发育很不正常。因此,要使住房消费成为一个真正消费热点,一是要通过购房信贷和税收政策,鼓励住房消费,特别是要抓紧制定价格调控政策,促使房价回落,不断缩小与居民收入的差距,相对增强居民的购买力;二是合理调整房地产开发贷款和销售贷款比例,彻底改变重开发轻消费的局面;三是要尽快搞好住宅融资市场。一个发达的住宅金融业可以说是围绕着住房抵押市场发展起来的,如何更好地融通资金,加快资金在住宅建设与消费之间的流通速度,增强房地产贷款短期性、流动性并分散风险。可以说,住宅抵押市场是整个住宅金融业的核心所在,而我国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发展住宅抵押的市场基础较为薄弱,包括我国当前尚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及旧有住房分配体制遗留下的种种问题使得政策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调整住宅供给结构也刻不容缓。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统一执行、统一监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经济自1996年成功地实行“软着陆”以来,进入了缓慢增长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政治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并日趋尖锐。政府作为宏观调控机构审时度势,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然而,全方位的改革必定带来行业和国家政策的相对不稳定,从而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预期也难以确定。尤其是现阶段正处于经济低迷,失业大军异军突起的高峰时期,不稳定因素愈发增强,从而导致居民防范意识增强,同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储蓄轻消费的倾向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以形成。然而,如何消除居民心中的顾虑,从而将其富余资金转化为间接的或直接的消费资金,大力推行安全可靠、经济实惠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跨所有制结构,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个人自我保障意识,健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保险的社会化服务程度,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标签:经济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银行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