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边缘带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它同时具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土地性质,拥有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共同优势,这些优势为城市边缘的农地流转提供了条件,本人通过在自然资源部门的数年工作经验结合理论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分析耕地保护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城市边缘带农地经营模式对耕地保护带来的双面影响,并对城市边缘带农地经营模式改变提出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边缘带;农地经营模式;耕地保护
城市边缘带作为土地利用问题最多的一个地区,其农业发展的成效较差,为解决目前存在的农地问题,分析耕地保护在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对城市边缘带的农地经营模式进行改变从而对耕地的实际利用进行保护。
一、耕地保护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1、保障我国耕地面积不减少
粮食安全的最根本形式是通过耕地体现的,粮食产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严守耕地红线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根据数据调查,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为进行现代化建设与大力发展现代化经济,国家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国家耕地总面积与国土总面积的比重减少,再加上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分配不够均衡,从而威胁到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只有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才能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筑坚实的资源基础。
2、提高我国农业耕地质量
由于对农业生产的不同要求,我国耕地中多数都是中低产量农田,只有一小部分可达到稳定高产量,同时更多耕地因施肥不当,耕种投入不够,导致许多耕地的土壤土质退化,结构变质,严重时还会引起耕地的污染,对耕地质量完成迫害,从而抑制粮食的生产力,可通过对耕地进行施肥培肥、休耕、土地整治、提升改造等政策措施,对耕地进行有效的保护,保证耕地的合理开发,并且合理利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使得我国农业耕地质量得到提升。
3、促进我国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部分国家和地区根据我国耕地现状与粮食安全的不实情况进行恶意的解读,认为我国存在严重的粮食问题,甚至上升到世界性层面,这是对我国开展现代化农业经济的一个质疑与阻碍。我国通过进行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坚持严保严管、节约优先、统筹协调、改革创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耕地进行有效保护,如去年以来开展的“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设施农用地非农化清查等,这些有效措施都有效的保护了耕地,促进我国的现代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二、城市边缘带农地经营模式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1、重新整理和利用有效保护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
城市周边地势平缓,耕地多为优质耕地,但它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管理不好会造成土地闲置或荒废,使耕地面积减少。因此扩大城市周边农地经营规模就对农地进行集中的产业化经营,会对荒地废地进行重新整理与利用,对零星土地进行规整、合理规划,建成特色农业示范园,既保护了耕地面积不减少,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且规模化的农地经营模式更利于土地的培肥、休耕轮作合理计划和安排,有效保护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降低耕地风险,促进耕地经济效益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的速度愈发加快,大部分耕地为满足经济发展而转为建设用地,对于城市边缘带来说,其耕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都较低,因此对其的占用也更多,传统农业因其耕地较为分散且细碎,其耕作方式的简单使其难以完成现代化的农业要求,进行农地经营模式的改变有助于提高其耕地的效率与质量,通过采取现代化的技术,实现对耕地的各类风险,从而降低耕地中所投入的各类的成本,提高了农业的土地收益以其劳动收益,从而促进耕地经济收益的增长[1]。
3、占用耕地威胁耕地数量与质量
为满足城市发展需求,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建设,对城市周边的土地进行开发与建设,在这些建设的过程中势必会对耕地进行占用,并且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不再仅是进行农业生产,而是对整个生产过程形成其产业链条,在这链条中就不光是进行农业上的发展,如果在其农地经营模式中的管理不当,就会出现过多非农业化的建设在经营中占用耕地,导致耕地数量大幅减少,此外过多外在因素的干涉造成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且在农地经营管理过程中,部分经营者为在短时间内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对耕地的结构做出改变,从而在对耕地的实际耕种质量下降,导致耕地土壤质量变差,甚至使耕地受到污染[2]。从而使其土质改变,进而影响耕地的质量,使耕地质量受到威胁甚至严重下降。
三、对城市边缘带农地经营模式改变的建议
1、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对土地用途的管制
根据《中华人民土地管理法》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有偿使用、保护耕地等一系列的政策对我国土地的用途进行管理与控制,实现耕地高效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的过程,将城市边缘带的土地根据不同类型划分,在不同土地内实行不同的土地经营模式,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合理充分的对土地进行利用,并对其发展进行规划,对其具体的开发过程实行规范性的管控,在利用土地的同时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2、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政策,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农地经营模式中,各生产企业为追求其经济利益的提高,会出现强行占用或以农业用地之名搞非农化建设变相占用耕地的现象,只重视其生产的效率、追求眼前利益,忽视了对耕地质量和数量的保障,此时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进行强制性的监管,针对非农业建设的项目占用耕地,必须依法进行报批,落实最严重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履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从用地选址到建设、发改、住建、自然资源部门进行用地指导、服务和监督,保证其合理地进行设施布置,对以农用地名义进行农化建设的,自然资源、脓液等相关部门要发出通知限期拆除和整改,恢复农地农用性质,对破坏的耕地要采取复垦措施使其恢复耕作条件,达到耕作要求;对设施农业用途的项目用地,要引导用地单位合理规划和布局,严格控制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面积不超规模。[3]。
3、加强宣传,增强全民耕地保护意识
耕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保护好城市周边的耕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态屏障,成为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有利于进一步倒逼城市节约集体用地,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引导城市走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发展之路,促进城镇化转型发展,这需要全民增强耕地保护意识,从我做起,各级政府要坚决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并大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
结束语
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稳步发展,对城市边缘带的农地经营模式的改变是必然的,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实际控制,在利用与生产过程中进行监督,并且不断增强耕地建设中的生态服务与社会保障的价值功能,实现更为彻底的耕地保护,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婷,陈胜林,唐湄.城市边缘地带空间与功能发展模式——以南宁市安吉花卉公园片区发展策划为例[J].规划师,2017,33(4):109-114.
[2]唐先滨,刘闽.乌鲁木齐城市边缘地带社会风险的主要表现及其化解策略[J].新疆社科论坛,2016(4):72-77.
论文作者:黄凤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耕地论文; 农地论文; 城市边缘论文; 经营模式论文; 土地论文; 城市论文; 农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