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本:新课改的应有之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义论文,人本论文,新课改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发展的目的。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走向人本是新课改的应有之义和核心理念。
一、以师为本,促动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改的生长点
倡导以师为本,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迥异于以往课改的突出特点。当然,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发展是互动的,课程改革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新的“蜕变”与新的超越搭建了平台。
(一)促动教师自主更新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课程改革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新的课程观。课程改革之前很多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和认识,把课程等同于教材,等同于课或学科。新课改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握课程的深刻内涵:课程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经验。而所谓课程是经验,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及课程体系的有机统一,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学校即课程、自我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教教材”为“教课程”、“用课程”。(2)新的目标发展观。教师要从只注重知识的“贩卖”与应试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教育工作。(3)新的教学观。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而新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教学创新。教师要想融入课改的实验和实践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其一,课堂不单纯是“讲课室”,课堂是学生的技能历练室、知识生长室、能力成长室和智慧发展室,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感情交流、思维碰撞的互动过程。其二,教学是生成和建构课程的过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其三,改变传统的单项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4)新的评价观,要求突出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拓宽学生评价的内容,综合评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习、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进程;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多主体间的交流与协商;采取质性评价方法,倡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由此改变过去僵化的评价方式,真正将学生视为“有智慧、有尊严的生命个体”。
(二)促动教师自主转换角色
新课改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和角色身份,要求教师在拥有开发课程资源权利的同时,必须从观念上和技术上完成相应的角色转换。一是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新课改对教师充分赋权:教师是课程的主人,有义务建构“自己的课程”;要求充分介入:课程作为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在学校和课堂里承担整合、重组课程的义务和责任。二是由学生的“施教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师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向“导”的转移,通过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智慧、有品格的人。三是由课堂的“独唱者”转变为“伴唱者”。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成为自我导向的主动的知识追求者,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四是由独立的劳动者转变为合作者。教师在教育学生合作的同时,必须首先要学会合作。教师必须在更大的空间、以更加平等的方式,寻求与更多教师的合作,在合作中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三)促动教师自主掌握新的技能
新课程需要新技能,缺乏新技能的教师,难以实施新课程。一是课程参与的能力。所谓课程参与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参与课程开发、决策、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所必备的综合性能力。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整合的能力。三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四)促动教师自主成为研究者
新课改的推进,无疑将改变教师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而教师成为反思型的研究者,是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境界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其次,要研究实践问题,研究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再次,研究过程中不生搬硬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总之,教师要在研究中实现知识的生产、智慧的增长和专业的提高,并由此而实现知识创新与自身发展的整合。
二、以生为本,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根本点
学生是教育的本体。认识和把握这个本体,以促进这个本体的发展为根本,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原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实践“三观”,促进学生和谐而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目的
1.新课改的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首先,赋予课程新的功能。新课改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并把这种经历和体验作为学生学习、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其次,新课程既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催生学生的智慧和成长,又引领学生成为课程实施的组成部分。第三,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式。学生是新课程实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而改变知识的简单传承,参与课程实施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内容和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2.新课改的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地学习,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发现学生:其一,学生是可以创新的人。学生的创新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过程。反过来,学生也是在创新中进行学习的。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求异创新,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其二,学生是潜能无限的人。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都在积极成长、追求进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同时教师还要意识到,学生既然是一个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他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其三,学生是个性独特的人。天下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同理,学生与学生之间自是各不相同,教师应该看到并且珍视这种独特性,视之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加以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其四,学生是思维与行为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只能引导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自己享受学习,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其五,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生活中的人。新课改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生活中的人来对待,还学生以完整的生活世界,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3.新课改的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以生为本”的课程实施与实践的方法,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表达过一种信念,即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由此可知,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他们自己的内化。无疑,理解学生、依靠学生和发展学生是实践新课程的要旨。新课改促动我们在认识上实现了三个突破:即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认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认识到现今的学生状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开发学生这一教育资源。新课改的指向,其实就是使学生这一过去被忽视的教育资源获得开发,能量得以发挥。在实践新课程中,学生的全部包括既有经验、知识、智慧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等,都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对学生资源的认识突破,既给教师对学生本体以新的理解,又使教师聪明起来,得以在最充分地利用学生资源的基础上,最经济地使用教育力量,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取得高效和长效。其二,构筑适合学生成长的新的教育生态。所谓教育生态,是指一种学生发展的条件系统或环境系统。新课改带来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充满智慧的力量和人格的精神,这种力量和精神无疑能引动学生的心灵。新课改冲击了旧有的课堂秩序,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不仅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而且使学生的生命活力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由此产生了最活跃的、共生或共振式的学习或教育生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感到更加精神振奋,更加自由开放,更能够接受自己和他人,更乐于彼此倾听新鲜的思想。这就是课程改革所营造的最重要的生态效应。其三,回应学生发展现状的呼唤。当社会转型的时候,学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较之以往,其正面变化有以下三点表现:首先,学生的独立意识、参与意识增强了,且更讲究科学和民主,服从真理而不盲从压力,热爱自由的学习生活等;其次,由于现时各种媒体的各样刺激,都造成了学生智力的早熟,学生的知识较之过去时代的学生,要丰富的多、现代的多;再次,社会对学生未来所提供的生长空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使得传统教学愈来愈乏力,而新的课程改革恰恰应时而生,为新时期的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求知探异的机会和条件。
(二)改变学生的角色,引导学生实现全面而持续发展,是新课改的前提
在新课程的实施与实践中,不仅教师的角色将要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学生的角色也随之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学生不只是自主学习者,而且是合作者和研究者。
1.自主学习者角色
传统教育中学生的角色是一种唯一的、且是被外人强加的角色,是一种他主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情景下,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思维受到窒息,能力逐渐弱化,学生作为知识的授受者,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注重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突出自我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由此达到学、思、行的真正结合。
2.合作者角色
在新课程中,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中,由于一些问题的复杂性,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究,在小组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相互依赖,交流思想,互动思维,沟通情感,共享知识,并通过合作性学习,最终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
3.研究者角色
学生的研究不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学生的研究活动更多地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在新课程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的实施中,学生作为一名研究者角色,积极了解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策略,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并在研究中增智益能,提高学习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