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妇幼保健院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方法根据新生儿的特点和对患儿家属的。
分析:采取光照疗法和精心的护理,使患儿得到早日康复。结果62例患儿全部治愈,无核黄疸的发生。
结论:蓝光新生儿黄疸过程中的精心护理,严密观察,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愈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黄疸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之一,是由于血清胆红素(大部分未结合胆红素)过高而引起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正常情况下出生2—3d出现,2周左右消退,血清胆红素浓度在85~103bmol/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为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处理,若黄疸出现在24h内,或黄疸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血清胆红索浓度超过205bmol/L,多为病理性黄疽,需及时治疗,一般认为血清胆红素>307.8~342bmol/L时可称“临界浓度”,超过临界浓度者易致核黄疸,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留下后遗症?目前,临床上采用蓝光照射配合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蓝光治疗62例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62例新生儿均在我院儿科住院,体重为2000~3750g;日龄24h以内6例,2—7d25例,8~14d16例,15—28d9例,29—40d6例;男38例,女24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蓝光治疗指征
黄疸出现过早(生后24h内),黄疸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205.2mol/L,早产儿>256.5mol/L黄疸消退延迟(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4周),黄疸退而复现或日益加重(每天增加>85.5lmol/L)。
3.蓝光治疗原理口
蓝光能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索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能迅速从胆汗及尿中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少。
4.蓝光治疗前的准备:
4.1患儿家长的准备:因患儿是接受蓝光治疗,家长难免会有很多顾虑,担心光辐射对患儿的影响,担心患儿着凉、治疗效果及有无后遗症等。因此,要耐心细致的向患儿家长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及治疗目的,说明蓝光治疗的原理和安全性,以解除患儿家属的顾虑,使患儿尽早接受蓝光治疗。
4.2光疗箱的准备:清洁光疗箱,特别注意清除灯管及反射板的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穿透力,接通电源,检查线路及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更换,光疗箱要预热,使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相对湿度55%~65%,方可将患儿放入。
4.3患儿的准备:患儿入蓝光箱前须进行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患儿指甲要剪短以免划破皮肤,输液的患儿用弹力网绷带将手稍加约束,以防抓掉头皮静脉针,双眼戴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脱去患儿衣裤,全身裸露,会阴部用防辐射纸尿裤裹好,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记录开始照射时间。
5.蓝光治疗时的护理
5.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光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的部位、程度及其变化,监测血清胆红素的变化,以判断疗效;观察大小便的颜色与性状,若出现轻泻,为深绿色稀便,泡沫多,小便深黄,属于正常反应,可随着病情好转而消失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观察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腹胀、呕吐、惊厥等;注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若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5.2保证足够的水分及营养供给,防止脱水:因光疗中的患儿易哭闹、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约40%L3J,因此,在光疗过程中,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奶,两次喂奶问可加喂开水,应注意每次喂奶不宜太饱,速度不宜太快,喂后宜右侧卧位,以免呛奶引起窒息。
5.3严密监测体温和箱温:光疗时蓝光灯光将会自然产热,使箱内温度随之升高,而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易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光疗时应每小时测体温一次。根据体温调节箱温,使体温保持在36—37℃,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7.5℃,可适当打开箱门,如体温超过38.5℃,要暂停光疗,待体温降至正常再继续照射。
5.4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医务人员的手是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给患儿要勤换尿布,做好臀部及脐部的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尽量减少探视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6.蓝光治疗后的护理:指导家属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皮肤、体温、大小便;勤喂、多喂母乳、坚持夜间哺乳。
7.治疗结果:显效38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100%。
2.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采用药物、蓝光照射、换血等治疗手段,但光疗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不良反应少,已成为治疗新生儿高疸红素的首选方法。但在光疗过程中,护士必须做到精心的护理,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处理,同时应重视患儿家长的心里护理,与家属多沟通,讲明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让其认识到核黄疸的危害性,从而降低核黄疸的发生。
论文作者:罗学芳,邓代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黄疸论文; 患儿论文; 新生儿论文; 蓝光论文; 胆红素论文; 体温论文; 血清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