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世说新语》秘《史记》名词作状语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记论文,世说新语论文,名词论文,特色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0)06-0036-06
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名著《史记》,在文化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历史长卷,而且是一部反映汉代语言风貌的不朽的文学巨著。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所记人物包括帝王将相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南朝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专事记载东汉至刘宋初期名人雅士的传闻轶事、言谈举止,是反映汉魏时期语言特色的一部极为珍贵的笔记小说。两书记载的人与事一般说来都有相当真实性,而在叙述之中又都富于文学色彩和口语性,因而两者不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而且对于观察汉语由汉初到魏晋时期数百年间的发展变化,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是想通过对两书名词作状语的比较,探讨《世说新语》的某些语言特色。在调查分析《史记》名词作状语情况的同时,着重考察这些情况在《世说新语》中的变化。对两书都是运用全面资料作穷尽的调查、统计。(以下对两书简称《史》、《世》。)
本文所指的名词状语是位于主语之后,动词(或极少数形容词)前面,对谓语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作用的普通名词或短语,如“人立”、“狐疑”、“鱼鳞杂沓”中的“人”、“狐”和“鱼鳞”。(本文不讨论单独用作状语的方位词和时间词,也不讨论介乎副词与名词或代词之间有争议的词如“身”、“自”等。)在行文中将名词状语用N表示,将它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用V表示,[名状.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用[NV]表示。下面分三个问题来谈。
一、《世》的部分[NV]基本继承《史》的特点,反映了汉代语言特色
1.1 《史》、《世》[NV]中的名状数量比较。
我在拙文《〈左传〉、〈史记〉名词作状语的比较》中曾指出,名词作状语构成的[NV]结构由《左传》到《史记》大量增加:名状个数由《左》的24个上升到《史》的160个;例句数由《左》的31例上升到《史》的641例。若以名状出现次数(例句数)与两书总字数相比,则《左》全书共175,979字,名状约占五千分之一;《史》全书共526,500字,名状约占千分之一。《史》的增长不容置疑。(注:见敦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世》的部分[NV]基本继承了《史》的特点;另一方面,《世》也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形成自身的发展特点,我们在下面要专门讨论。这里我们先介绍第一方面。首先让我们看下表:
《史》、《世》名状统计表(按不重复的个数计算)
名状分类 表示比喻、
表示工具
表示处所 共计
对待等状态
方式、依据等
史 记79 59 22 160
世 说23 14 11
48
我们从表中看到,《史》的名状所分三大类,《世》都保有一定数量。若以例句次数全书字数相比,《世》的这类例句共60例,《世》全书共60,100字,则《史》与《世》的名状出现次数大约都占其总字数的千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世》的名状基本上保持了持续不衰的势头。…
1.2 《世》的[NV]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2.1 有的[NV]和《史》完全相同,如:火攻、宾从、道闻、道逢、箕踞、目送等。(例略)
1.2.2 有的V同,N不同。如《史》有“狐鸣”,《世》有“驴鸣”、“凤鸣”。例: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6.1950)(注:“史6.1950”表示《史记》第六册,第1950页。只列册数、页数,省去篇名。下同此体例。《史记》用中华书局1959年版。)
此例的[NV]“狐鸣”又作“呼”的状语,意谓像狐鸣似地呼叫。
(2)王仲宣好驴鸣。(世17.1)(注:“世17.1”表示《世说新语》第十七篇第一段。下同。版本用徐震锷《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3)顾彦先凤鸣朝阳。(世8.19)
1.2.3 有的N同,V不同(以下各组的上行为《史》例,下行为《世》例),如:
例:蝉蜕,蝉连:
(1)(屈平)蝉蜕於浊秽。(史8.2482)
(2)父问恭:“何故多日?”对曰:“与阿大语,蝉连不得归。”(世7.26)
神速,神伏,神解:
(1)河内皆怪其奏,以为神速。(史10.3148)
(2)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世4.7)
(3)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阮咸妙赏,时谓“神解”。(世20.1)
1.2.4 有的N在《史》中未见,而在《世》中出现。如骨(立),色(养),理(无),蚁(合),花(烂),玉(亮、曜、映、举),笼(罩)。例:
(1)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世1.17)
(2)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世1.29)
(3)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世10.24)
(4)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世4.36)
(5)正值李梳头,发委籍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世19.21)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作了一个统计,在《世》的[NV]中,与《史》完全相同的仅占16%;V同而N不同、N同而V不同的约占27%;《史》中未出现过的N占57%,高达半数以上。可见名词作状语构成的[NV]结构在《世》中不仅没有消失,还包含着勃勃生机,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
1.2.5 《世》[NV]中的复音结构N增长迅速。我们注意到,在《世》的[NV]中,除了上述单音词N之外,还有部分N是复音结构,约占《世》[NV]总数的39%,这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史》的复音结构N仅占其[NV]总数的12%,而在《世》中上升到39%,发展得不可谓不迅速!这显然是双音词大量发展的结果。不些N本身就是复音词,有的N则是由于类化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词组。如:
(1)卞公礼法自居。(世23.27)
(2)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世2.90)
(3)常於众中厉色曰:…(世7.23)
(4)我何颜谢桓公?(世1.43)
(5)仲智狼狈来。(世5.27)
以复音结合为状语的[NV],大都带有临时组合的性质,N与V的结合一般都比较自由松散,不易形成固定结构,因而大多缺乏长久流传的生命力。
二、《世》表比喻的句式有重要发展
2.1 《史》、《世》[NV]句中表比喻的名状比较。
《史》[NV]句中,名状N的一项重要用法是以N所代表的对象或事物来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史》这类N有47个(按不重复的个数计算),如:儿(啼),蚕(食),狼(顾),虎(争),土(崩),瓦(解),囊(括),席(卷)等,例句有140个。如
(1)丁状号哭,老人儿啼。(史10.31101)
(2)寡人狐疑。(史6.2006)
(3)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史9.2956)
《世》这类N有13个,如:花(烂),玉(亮、举、曜、映),龙(飞、跃、摅),虎(争、视)等,例句24个。如:
(1)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世4.36)
(2)正值李梳头,发委籍地,肤色玉曜。(世19.21)
(3)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世7.22)
(4)君史弟龙跃云津,颜彦先凤鸣朝阳。(世8.19)
(5)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世4.77)
它们大多出现在四字格式的谓语或字数要求整齐对称的对偶句中,只用一个单音名词作状语,就生动形象地比喻了动作行为或事物的状态,这种简明紧缩的[NV]结构实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世》中“如”、“若”比喻句的增长。
随着复音词的大量产生和汉语句子的扩展,[NV]这种紧缩的结构形式逐渐从表示比喻的句式主流中退出。在《世》中出现更多用“如”、“若”表示比喻的例子,共约58例,是表比喻[N(单).V]式(24例)的两倍多;而在《史》里,“如”、“若”比喻句仅为[NV]比喻句的三分之一左右。
“如”、“若”比喻句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来决不是偶然的(注:“如”比喻句在《诗经》中已有不少,只不过主要用来表示对名词所代表的对象作比喻,如“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麋),“周道如砥”(小雅·大东),“肤如凝脂”(卫风·硕人)等。其中只有少数是对前面动作行为的比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泣涕如雨”(邶风·燕燕)等。)。它的优越性在《史》中已很明显。首先,它把比喻的对象置于“如”、“若”之后,把被比喻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置于其前,在意义的表达上一目了解。如:
(1)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史1.305)
再就是用作比喻的成分不仅有单个名词,还可由名词短语来承担。如:
(2)累累若丧家之狗。(史6.1921)
更值得注意的是用作比喻的成分跨出了名词的范围,还有动词短语或[主之谓]结构。如:
(3)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史10.3109)
(4)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史10.3259)
“如”、“若”句式这种运用灵活、明白如话的特点对它的发展自然很有利,在《史》中它比起[NV]句还明显居于弱势,到了《世》中,它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过[NV]式,而且在用法上较之《史》也有重要发展。最惹人注意的用法之一是“如(若)宾”与其前面的形容词短语共同组成谓语。在《史》中这类用法仅有个别例句如上面的“累累若丧家之狗”,在《世》中却常可见到。如:
(1)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14.5)
(2)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世14.11)
(3)有人哭和长舆曰:“峨峨若千丈松崩。”(世17.5)
这类谓语先用形容词语如“岩岩”、“傀俄”、“卓卓”、“峨峨”等描绘主语的状态,接着用“如宾”或“若宾”通过比喻把这种状态形象化,如上面例中的“若孤松之独立”、“若玉山之将崩”等。可以看出,这是语言中一种非常有表现力的句式,既有对状态的描绘,又有对状态的比喻,表达得完美、形象、生动。两种短语相互配合使人感到前后呼应、音节铿锵、力量加重。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如”、“若”宾语的进一步多样化。
有偏正结构,如:
(4)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14.30)
有“主之谓”结构,如上面例中的“玉山之将崩”等。
有主谓俱全的单句如例(3)的“千丈松崩”。
还有由偏正分句构成的复句,如:
(5)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肃肃如人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一曰:“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世8.8)
复句充任宾语时,字数和句式往往都没有严格限制,可根据上下文义的需要而延伸,待意尽而后止;更显得自由流畅,具有口语特色。
正因为“如”、“若”比喻句具有[NV]比喻式不中能具备的有利条件,随着复音词的大量增加和口语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它就迅速增长起来,成为《世》比喻句的主流。
三、《世》表处所的名状有重大变化
3.1 《史》、《世》表处所的句状构成的[NV]比较。
在《史》中表处所的名状构成的[NV]共175例([NV]格式涉及名词作主语和作状语的划界问题。本文重点不在于探讨这一理论问题,而采取从严的标准,把易于理解为主谓结构的有例全部剔除出去。如果采取从宽的标准,则名状构成的[NV]用例大为增加),占其[NV]总例数641例的27%,几近三分之一。其中不重复出现的N有22个,如:道、郊、廷、家、楼、巷、山、水、川、穴、谷、岩穴等。例如:
(1)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史7.2156)
(2)今儿廷毁我。(史8.2737)
(3)徒多道亡。(史1.347)
《世》的处所N可分两部分:N1和N2。N1与《史》基本一致,已计算在《世》的[NV]中,所不同的只是《世》的这部分N以复音成分居多:11个N1中,单音词4个:道、廷、云、巷;复音成分7个:千里、二千里、私庭、何处、纵横、林谷、殿庭。例如:
(1)道逢刘尹。(世23.40)
(2)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世2.90)
(3)嵇康与吕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世24.4)
值得注意的是《世》中还有大量的N2用作处所状语,共约52例,是N1的3倍还多。详细介绍于下。
3.2 《世》表处所名状(N2)的特点。
《世》表处所的名状(N2)的特点是在名词(或其短语)前或后加方位词构成方位词短语,使其所代表的处所更加具体明确。由于N2的构成是[名词+方位词],与我们所讨论的由普通名词构成的名状N有重要差异,我们未把它列入《世》的[NV]中,而是把《世》表处所名状的N分为N1和N2两部分,N1归入《世》的[NV]中,N2分出来专门讨论。下面按N2中的方位词在名词前后的位置分成两类介绍:
3.2.1 [名词+方位词] 方位词在名词(或其短语)之后。共49例,约占N2的95%。方位词有:上、下、中、前、外、内、间、头。列举于下(方位词后为例句数):
上5:道上、路上、井上、玉山上、碑背上。例如:
(1)令婢路上担粪。(世10.10)
(2)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14.12)
下8:月下、屋下、烛下、帐下、长松下、牛屋下、大树下、大夏门下。例如:
(1)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世2.2)
(2)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世29.3)
(3)康方大树下锻。(世24.3)
中24:其中不重复的N共18个:月中、斋中、胸中、此中、车中、管中、体中、水中、山中、帷中、厨中、庭中、口中、吾门中、幽冥中、华林园中、天壤之上中、古诗中。例如:
(1)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世5.59)
(2)使母帷中察之。(世19.12)
(3)君口中何为开狗窦?(世25.30)
(4)幽冥中负此人。(世33.6)
前2:斋前、听前。例如:
(1)斋前种一株松。(世2.84)
(2)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世28.8)
内3:东海家内、京陵家内、门内。例如:
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京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世19.16)
头3:头、矛头、剑头。例:
(1)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世2.4)
(2)矛头淅米,剑头炊。(世25.61)
外2:门外。例“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5.1)
(2)诸人门外迎之。(世23.33)
间1:朝廷间。例:朝廷间故有此贤。(世6.25)
边1:路边。例:路边窥之。(世16.1)
3.2.2 [方位词+名词] 方位词在名词之前,共3例。占N2的5%。
后1:后园。例:范宣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世1.38)
前1:前庭。例: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世5.57)
中1:中心。例:中心蕴结,余其亡矣!(世17.11)
3.3 《世》的处所名状所代表的处所比《史》宽泛而具体得多。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世》的处所名状所代表的处所不仅有道、廷、私庭、林谷等与《史》类似的处所,而且还有井上、船上、车中、帷中、厨中、园中、大树下、长松下、斋前、门外、门内、路边、床头等多种多样的具体处所。更有趣的是还有一些非常灵活的用法,如管中、体中、幽冥中、古诗中、烛下、矛头、剑头等等,不仅不使人感到古怪,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反而由于其口语性而使人感到异常生动亲切。从以上所举诸例以及文章后的附表中,可以看到,N2所修饰的动词涉及日常生活大大小小各个方面,足可证明《世》代表的是十分接近实际生活的语言。
3.4 要特别注意《世》的处所名状N2中方位词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特别注意到《世》的N2——处所名状中方位词的重要作用。在N2中不同的方位词有十个之多:上、下、中、前、后、内、外、间、头、边。可以说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方位词在《世》的处所名状N2中都已出现了。它们在其中扮演着奇妙的角色:表处所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加上方位词之后好像经过魔术师的点拨,一下子变了面貌,脱下古时服,穿上今时装。真好似由遥远的古代向我们走来,进入到距离我们更近的一个历史阶段。你看:路边、路上;门内、门外;月中、月下;前庭、后园;胸中、中口……,多么接近我们今天的用语啊!比起《史》的处所N如宫、廷、郊、道、巷、馆、壁、川……,岂不是旧貌换新颜!当然,不可否认其中也有名词变化的因素,但方位词的作用的确不容忽视。
四、小结
以上我们从名词作状语这个角度对《史》、《世》进行了比较,我们看到,《世》的情况有明显变化。
4.1 从单音词的N看,《世》比《史》减少。
一方面,从[NV]结构来看,《史》和《世》的例句与全书总字数的百分比,大致都是千分之一。但是从N的本身看,《史》的复音成分占N总数的12%;《世》的复音成分占其N总数的39%。《世》的单音词N占61%,而《史》占88%。因此,若仅从单音词N来看,《世》比《史》是减少了。
4.2 从名词状语的总数量看,《世》比《史》有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世》表处所的N有N1和N2两部分,N1与《史》基本一致,在上面的讨论中,已计算在《世》的[NV]之内。除此之外,《世》还有N2,N2都是方位词短语,其例句数量接近《世》的N总数:N2(52),N(60)。
4.3 《世》表比喻的句式有重要变化。
《史》的[NV]比喻句和“如”、“若”比喻句的比例是3:1,而《世》为1:3。我们首先要注意到《世》表比喻的句式有重要变化,同时也应看到两种比喻句各有千秋,各有其用。看来这两种句式谁也不能取而代谁,只能以一种为主,互相补充,长期共存。因单音词N与动词构成的[NV]有它独特的优势,它言简意赅,具体生动,适合汉语讲究对称美和节奏美的需要。作为汉语的一种比喻方式,这种特定的[状动]结构将会永远存在,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它不可能再居于比喻句的主流地位。
4.4 在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方位词短语作状语直接用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是语言发生本质性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史》已有一些方位词短语,但绝大多数用作处所介词的宾语或直接位于动词之后。当方位词短语大量出现而且直接用作状语时,语言的面貌就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因为它是语言进一步口语化的标志。人们在交流思想中要求更准确地表达事情发生的处所和时间。正如古时只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后分出晨、朝、旦、夕、暮、夜等;而今要说早上几点(几分)起床,上午几点(几分)上班,晚上几点(几分)就寝;古时只说“道遇”、“郊迎”,而后要说在哪条道、在道左、道右或道中,甚至在什么位置。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从总的趋势来说,必然要求并促使语言表意更趋精确,尤其是与事态关系密切的处所和时间。因此方位词短语和时间短语对语言发展的标志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世》的时间短语也很丰富多样,需另作专文讨论)
4.5 汉语的面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左传》到《史记》和由《史记》到《世说新语》,这两个历史阶段,究竟哪一段变化更大?从汉语句子的格局,主要指介词在谓语前后的消长来看,由《左》到《史》变化相当明显(注:参看拙文《〈史记〉语法特点研究——从〈左传〉与〈史记〉的比较看〈史记〉语法的若干特点》,载《两汉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而从句子内部的结构变化(句子由长到短,长句少,语读多;短句内情况复杂多样化)(注:参看拙文《〈史记〉与〈世说新语〉语法特点的比较》,载《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从名词状语的变化特别是方位词短语作状语大量出现的情况来看,《世》确实更体现出近代汉语口语化的特色。
附:《史记》、《世说新语》名词状语大全。
(一)《史记》名词状语(共160个,其中8个因跨类而重出,实有152个。重出的8个在最后一行说明)。
1.表示比喻。
儿(啼),人(立),蚕(食),狼(顾),狐(疑,鸣),鹰(击),犬(吠),蝉(蜕),龙(变),虎(争),雕(悍),兽(聚),狙(击),土(崩),席(卷),翼(蔽),膺(击),鳞(集),风(起),熛(至),毛(挚),星(流),霆(击),棋(置),辐(凑),萁(踞),囊(括),磬(折),响(应),景(从),电(过),神(速),株(送),颖(脱),轮(qūn囷),魋(结),雷(起、动),瓦(解、合),鸟(举、散),蜂(起、出、午),雾(除、散、集),环(置、居、封),云(消、合、会、集、专、布、蒸、散),犬牙(相制、相临),鱼鳞(杂沓),爪牙(相用),鼎足(句)。
2.表示对待。
父(事),兄(事),长(事),弟(畜),瓜(分),马(食),宾(服、从),奴(事、畜、从),师(事、受、尊),臣(事、畜、从),奴虏(使),禽兽(畜),夷翟(遇),六畜(葬),儿子(畜),众人(待、遇),国士(待、遇)。
3.表示身心状态。
(肉)袒,膝(行),腰(绖),肩(蔽),耳(语),腹(诽),(息),皮(相),目(笑、视、留、摄、睹、挑、送),面(缚、谀、折、相见、欺、对、结、质),口(辩、议、对、受、相结),心(非、谤、意、恐、惭、知、战、结、招),手(搏、格),何面目(见)。
4.表示工具方式。
函(封),(杀),药(杀),车(裂),武(伤),械(系),城(守),头(会),箕(敛),襁(负),版(筑),脬(割),轮(淬),钱(通),簿(责),户(说),利(导),皮(服),卉(服),血(食),鸡(卜),客(死),陆(攻),鼎(食),策(罢、告),笞(击、辱、掠),囊(盛、载),椎(辟、杀、剽),厚币(赂遗、迎、用、事、说、平、赂、请),五鼎(食),虎符(发兵),强驽(射),单车(来代),火(耕、攻),履(行、战),腰(斩),枝(解),节(折),(载)。
5.表示身分特征、依据或原因等。
朝(服),胡(服),儒(服),绥(服),要(服),荒(服),甸(服),夷(服),宾(服),齐(言),族(灭),功(宜为),师(悖),色(爱),家(怒),疾(免),病(免),国(除、伐),重法(绳),蛮夷(服)。
6.表示处所。
巷(议),馆(舍),穴(处),岩(处、居),壁(藏),川(观),地(接),泥(行),张(饮),雨(立),谷(居),楼(居),宫(宿、居),陆(行、沉),水(行、居),山(居、出、行),野(战、迎、立),家(居、给、教、听、怒、累),廷(辩、诘、决、辱、争、叱、毁、见、论、治),郊(见、祭、祠、祀、迎、射、劳、迎遏),道(亡、游、来、宿、病、死、绝、逢、乞、遇、见、闻、涉、有),岩穴(隐)。
以上160N中有8个因跨类而重出:腰、箕、师、水、陆、宾、囊、家,《史》实有N152个。
(二)《世说新语》名状之一(N,48个。不重复计算。)
1.表比喻。(N14个)
棉(惙),天(悬),花(烂),玉(亮、举、曜、映),龙(飞、跃、摅),虎(争、视),蚁(合),狼(噬),蝉(连),凤(鸣),笼(罩),壁(立),箕(踞),狼狈。
2.表示依据、对待及原因、工具、方式等。(N14个)
宾(从),敌道(戏),角巾(还),火(攻),国(举),锦被(蒙),例(给),理(无),驴(鸣),礼法(自居),单身(奔亡),蘧篨(覆之),门户(计),手(壅、批、取、挥、答)。
3.表示身心状态。(N9个)
骨(立),肤(立),心(丧),色(养),目(送),神(伏、解),何颜(谢),厉色(曰),厉声(曰)。
4.表示处所(名词加方位词的名状未计算在此,见下面“名状之二”)(N1:11个)
二千里(候之),私庭(讲习),何处(来、觅),纵横(流漫),林谷(传响),殿庭(作乐),千里(命驾),道(闻、逢),云(构),廷(争),巷(议)。
(三)《世说新语》名状之二(N2:名词加方位词的名词短语作状语,共46个,不重复计算。)
1.方位词在名词之后(N43个,不重复)
上5:(道上)(路上)(碑背上)(玉山上)(井上)。
下8:(月下)(屋下)(大夏门下)(北窗下)(烛下)(帐下)(大树下)(日下)。
中18:(月中)(斋中)(此中)(车中)(管中)(华林园中)(吾门中)(五六十里中)(体中)(义兴水中)(山中)(帷中)(天壤之中)(厨中)(庭中)(口中)(幽冥中)(古诗中)。
前2:(斋前)(听前)。
外2:(门外)。
内3:(东海家内)(京陵家内)(门内)。
间1:(朝廷间)。
边1:(路边)。
头3:(床头)(矛头)(剑头)。
2.方位词在名词之前(N2:3个)
后园(挑菜),前廷(消摇),中心(蕴结)。
收稿日期:20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