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地质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迪[1](2021)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检视》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梳理这一时期文献,清理出该时期博物馆学领域的主要研究版块:博物馆史、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类型、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效益、博物馆陈列展览、观众研究和博物馆学构建,其中博物馆学构建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在学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既是对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七年(1949—1966)来博物馆学研究的扬弃,也为中国当代博物馆学研究奠基。
阮草,谷明朗,李响[2](2021)在《破除学科壁垒 构建联动机制——中国科技文化馆联合体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技与文化日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各类博物馆和专业机构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的职能与日俱增,人民对科学文化的迫切需求需要科技馆和文化馆形成合力。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美国博物馆联盟的构成和运行机制,并与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在专委会设置、职能分工、行业奖项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等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两国在全国性博物馆组织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各类博物馆和专业机构破除学科壁垒、构建联动机制的重要性,并对中国科技文化馆联合体的机制建设提出了建议。
李亚利,马梦媛[3](2021)在《博物馆公共服务满意度考察与分析——以中国港口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在中国港口博物馆获取的观众调查数为基础,从多重视角对港博公众服务现状及相关问题加以分析,以期通过对港博公众服务项目、服务水平及改进空间等问题的考察与探讨,为港博及同类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帮助博物馆建立更好地与观众沟通互动的方式,提升其未来公共服务意识与水平。
田庆青[4](2021)在《基于情境营造的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以镇江市北湖公园自然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史楠[5](2021)在《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文化演绎研究》文中认为
谢依静[6](2021)在《壮族民俗文化主题展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深入,民俗文化受到全面汉化的影响,其文化本色遭遇流失。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国家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出了一系列弘扬民族文化的方针政策,社会兴起了对民族文化保护继承的热潮。壮族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具有历史悠久和灿烂的文化;主题展厅是集教育与传播为一体的空间,展厅空间作为表达壮族文化的载体,如何具象和抽象提炼壮族文化元素创新实践运用在主题展厅设计中是研究的重点。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主题展厅的概念、类型、发展及相关案例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壮族民俗文化的形成、壮族民俗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归纳总结壮族文化最具代表性元素,为后期创新实践设计提供理论支持。运用地域性、序列性、互动性、审美性设计原则,结合壮族文化元素提取、空间情景营造、内容叙事表达和展陈科技应用的设计方法对主题展厅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对主题展厅方案前期分析,以壮族的服饰文化、稻作文化、饮食文化、干栏文化、艺术文化为展示内容,构思以衣、食、居、乐为展厅设计流线,遵循上文归纳总结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进行“寻觅壮韵”壮族民俗文化主题展厅实践创新设计,在实践验证完成展厅方案设计,以期为后续的民俗主题展厅设计提供指导参考。
罗亨[7](2021)在《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从历史来看,京津冀地区是联系紧密的一个整体。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既有国家一级馆、二级馆,也有未定等级者。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目前,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有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南开大学博物馆、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共13家。按照藏品类型和陈展主题,这13家博物馆可分五类:人文艺术类、地球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医药科学类、综合类。本文从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展陈、博物馆交流合作、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调查了京津冀地区13家高校博物馆的现状,分析其成绩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行性建议,期望促进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高校博物馆,提升大学文化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文物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鲍恩平[8](2020)在《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叙事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而文化方面显得略有不足,党的十八大更是指出要提升文化自信度。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更是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本文结合笔者三年来的学习与实践去研究与探讨当下文化产业室内设计的一个新的出发点——对于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叙事性设计研究问题。本文选取叙事性作为研究视角,从历史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整体叙事结构组成、地域性的设计应用,设计者、参观者和展品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当下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的新的视角。并以此研究历史博物馆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联。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的改变虽不能代表时代的进步,但却是当代设计思维提高的最好、最直接的体现。“叙事性”本为文学性术语,但由于其本身的逻辑性与结构性也被应用于美学、艺术学、设计学等诸多领域,本文在对于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发展和叙事性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于叙事性设计如何应用于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和未来历史博物馆该如何发展进行展开讨论,从艺术设计手法的角度出发,将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学理论和景观和建筑设计中的叙事性设计手法,引入到室内设计中来。从叙事性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开始架构,更加注重故事性增加参观者的体验与置入感。提出叙事性设计的原则,探讨以其改变目前历史博物馆趋同性、缺乏整体性和互动性等问题。总结并探索出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新的设计手法,探讨如何使历史博物馆更具有感染力、如何增加氛围渲染、如何向观者传递历史信息,由此去实现历史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并改善目前我国历史博物馆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问题。
王凤博[9](2020)在《地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以抚松国家地质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博物馆主要的目的是学术研究、教育和观赏,通过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相关物品进行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众开放的永久机构,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旅游、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地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有利于吸引公众,能让设计师和公众共同参与地质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丰富观众的地质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文章研究的主题为地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结合吉林抚松地质公园特有的岩溶岩、玄武岩地理、对博物馆室内展示空间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深化设计方案。文章以吉林抚松地质博物作为研究对象,以室内展示设计过程为序,以地址所处在的吉林抚松国家地质公园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因素为研究背景,以地质学、展示设计为研究基础,从展示平面设计布局、室内各个空间功能分析、空间形态的划分形式、室内设计风格各方面具体展开研究。分析在设计中,如何应对空间格局和空间序列的分配的问题,探讨展品与环境结合多种思路与手段。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课题的来源、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共同的概念、原则、陈列要素、氛围渲染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吉林抚松的背景进行分析,包括自然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两方面。第四部分从实践出发,对抚松地质博物馆的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包括项目的背景、陈列范围和布展内容、理念与原则、空间格局与空间序列的分析、立面版式设计、空间氛围营造的方式。第五部分为设计创新点,阐述半景画的概念、缘起以及如何在地质博物馆中的运用,为以后的地质博物馆设计提供了参考价值。第六部分为结论,总结地质博物馆的设计方法和原则。本文希望可以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探讨地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的最优秀设计理念、创意方案和空间设计方法。也要认识到展示空间设计是做好地质博物馆工作的一方面内容,地质博物馆的发展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必须与时俱进,主动“走出去”:需要合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人际传播媒介、实物传播媒介、户外传播媒介、互联网信息技术,做好地质博物馆的传播与推广,为中国的地质博物馆事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创造光明的发展前景,促进地质博物馆又好又快发展。
闻洁璐[10](2020)在《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是全国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省份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在浙江的斗争史给这片大地留存了众多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印迹。依托于革命重大事件、人物等而建的革命纪念馆,既是革命遗址、文物资料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收藏和展陈机构,是开展红色教育的宣传教育机构,也是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机构。因此,充分发挥其记忆、传承的纽带作用,有利于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发扬。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及其展陈事业的创建与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铺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创新,展现出了主题始终以红色教育为核心,内容实事求是,形式贴近群众等红色特点,呈现出未来愈发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依旧存在着发展有失平衡、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宣教效果有待加强等缺陷。以“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为题,摸清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及其陈列展览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之路,为其进一步发挥育人、引领和价值导向等积极作用提供对策和建议。通过文献综述法、定量分析结合具体评价的方法,梳理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经验,肯定其成效;同时,剖析当前全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过程中有待改善之处。由此,以红色文化理念为引领,提出聚焦纪念馆发展潜力、扩大展陈事业发展空间,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和多方力量增强展陈宣教效果、培养多层次高质量人才补足展陈后劲等中肯建议,藉以促进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更好发挥红色文化宣扬作用。新时代依旧需要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坚定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文化自信。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重要资源,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切实发挥其红色教育基地和平台作用,既可以加强红色文化的宣扬,也有利于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
二、论地质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地质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检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学术版图鸟瞰 |
1. 博物馆史研究 |
2. 博物馆教育研究 |
3. 博物馆类型研究 |
4. 博物馆管理研究 |
5. 博物馆效益研究 |
6. 博物馆陈列展览研究 |
7. 博物馆观众研究 |
8. 博物馆学构建的尝试 |
二、作为核心议题的博物馆学构建 |
三、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在中国博物馆学史中的地位 |
1. 对近代以来博物馆学研究的扬弃 |
2. 为中国当代博物馆学研究奠基 |
(2)破除学科壁垒 构建联动机制——中国科技文化馆联合体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博物馆传播科学文化的时代使命 |
2. 中美国家级博物馆组织调查研究 |
2.1 美国博物馆联盟(American Alliance ofMuseums,AAM) |
2.1.1 组织架构情况 |
2.1.2 主要职能及其贡献 |
2.2 中国博物馆协会 |
2.2.1 组织整体情况 |
2.2.2 主要职能及其贡献 |
2.3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
2.3.1 组织整体情况 |
2.3.2 主要职能及其贡献 |
3. 中美国家级博物馆组织比较分析 |
3.1 机构专业委员会职能分工 |
3.2 博物馆行业奖项设置 |
3.3 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 |
3.4 博物馆组织差异 |
4. 我国科技文化馆联合体机制建设的建议 |
4.1 提供科学文化传播沟通平台,使行业间交流更为通畅 |
4.2 推动博物馆行业奖项设置,实现标准流程便利化 |
4.3 聚焦科学文化馆专门人才培养,倡导博物馆人才素质提升 |
4.4 发挥博物馆组织优势,促进科学文化协同发展 |
(3)博物馆公共服务满意度考察与分析——以中国港口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中国港口博物馆背景介绍 |
(一) 展览及相关服务 |
(二) 社教服务 |
(三) 文创及消费服务 |
(四) 其他服务 |
三、问卷及体验报告分析 |
(一) 问卷设置、发放、回收 |
(二) 问卷分析 |
1、 观众背景信息 |
2、观众接受的服务 |
(1) 讲解服务 |
(2) 推介服务 |
(3) 消费服务 |
(4) 工作人员服务态度 |
3、观众对展览的反馈 |
(1) 观众最喜爱的展览 |
(2) 喜爱该展览的原因 |
4、观众期待的服务 |
(1) 观众期待的活动形式 |
(2) 观众期待改进的基础设施 |
(三) 体验报告分析 |
(四) 讨论 |
1、观众来源 |
2、服务项目的不足 |
3、准确把握观众需求 |
4、合理利用和引导社区的人文环境 |
四、结论 |
1、立足自身特色,发展核心业务,提升服务水平。 |
2、改善基础设施,彰显人文关怀。 |
3、有的放矢设置公众服务内容。 |
4、定期检查服务,将自我管理和观众监督相结合。 |
(6)壮族民俗文化主题展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研究内容 |
2.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研究方法 |
2.论文框架 |
二、主题展厅的概述 |
(一)主题展厅的概念 |
(二)主题展厅的类型 |
(三)主题展厅的发展 |
(四)主题展厅的特性 |
1.多样性 |
2.连续性 |
3.节奏性 |
(五)主题展厅相关案例分析 |
1.广西民族博物馆 |
2.崇左壮族博物馆 |
3.美国国立印第安人博物馆 |
4.案例总结 |
(六)本章小结 |
三、壮族民俗文化概述 |
(一)壮族民俗文化的形成 |
(二)壮族民俗精神文化 |
1.壮族语言元素——“壮语” |
2.壮族信仰元素——多神崇拜 |
3.壮族歌圩元素——三月三歌圩节 |
(三)壮族民俗物质文化 |
1.以“那”为中心的稻作文化 |
2.靠“那”而穿的服饰文化 |
3.赖“那”而食的饮食文化 |
4.凭“那”而居的干栏文化 |
5.因“那”而乐的艺术文化 |
(四)本章小结 |
四、壮族民俗文化主题展厅设计的应用对策 |
(一)壮族民俗文化主题展厅的设计原则 |
1.地域性 |
2.序列性 |
3.互动性 |
4.审美性 |
(二)壮族民俗文化主题展厅的设计方法 |
1.壮族文化元素提取 |
(1)元素提炼 |
(2)色彩搭配 |
(3)材质组合 |
2.空间情景营造 |
3.内容叙事表达 |
4.展陈科技应用 |
(四)本章小结 |
五、“寻觅壮韵”壮族民俗文化主题展厅设计的创新应用 |
(一)方案概括 |
1.区位分析 |
2.人群分析 |
(二)设计方案分析 |
1.设计构思 |
2.设计方法 |
(1)文化元素提取 |
(2)空间色彩的延续 |
(3)空间材质的引用 |
(4)展陈技术的应用 |
(三)展示空间分析 |
1.平面图分析 |
2.空间功能分析 |
(四)展区具体设计 |
1.序厅 |
2 第一展区:衣 |
3.第二展区:食 |
4.第三展区:居 |
5.第四展区:乐 |
6.观影体验区 |
7.纪念品售卖区 |
8.结束厅 |
(五)本章小结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7)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
一、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概述 |
(一)北京市高校博物馆 |
(二)天津市高校博物馆 |
(三)河北省高校博物馆 |
小结 |
二、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现状分析 |
(一)博物馆类型 |
(二)博物馆建筑 |
(三)博物馆教育与志愿者培训 |
(四)博物馆陈列展览与开放程度 |
(五)交流合作 |
(六)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
(七)文化创意产品 |
三、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发展建议 |
(一)提高博物馆建筑识别度 |
(二)加强宣传提升知名度 |
(三)精心筹划展览拉近观众距离 |
(四)志愿者队伍建设 |
(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 |
(六)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
(七)拓宽文创销售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叙事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既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外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现状 |
1.4.2 国内外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
2.1 行为心理学 |
2.2 叙事学的概念 |
2.3 在其他相关艺术领域中的叙事规律 |
2.3.1 文学叙事 |
2.3.2 电影叙事 |
2.3.3 绘画叙事 |
2.4 本文涉及的叙事理论 |
2.4.1 叙事空间与空间叙事 |
2.4.2 叙事循环模式 |
2.4.3 叙事三要素和叙事两过程 |
第三章 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
3.1 历史博物馆的概述 |
3.1.1 历史博物馆的定义 |
3.1.1.1 历史博物馆的特征 |
3.1.1.2 历史博物馆的分类 |
3.1.2 历史博物馆的职能 |
3.1.3 历史博物馆的特性及设计要求 |
3.1.3.1 历史博物馆的特性 |
3.1.3.2 历史博物馆室内设计要求 |
3.2 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
3.3 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发展过程 |
3.4 叙事性设计为历史博物馆室内设计提供新思路 |
第四章 叙事性设计的相关要素 |
4.1 叙事性设计基本要素 |
4.1.1 叙事性设计本质要素 |
4.1.2 叙事性设计形式要素 |
4.2 叙事性设计结构 |
4.2.1 线性叙事结构 |
4.2.2 非线性叙事结构 |
4.3 叙事性设计原则 |
4.3.1 真实性原则 |
4.3.2 逻辑性原则 |
4.3.3 创新性原则 |
4.3.4 区域性原则 |
第五章 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叙事性设计方法 |
5.1 时间组织手法 |
5.1.1 叙事时间 |
5.1.2 叙事时限 |
5.2 空间序列手法 |
5.2.1 叙事顺序 |
5.2.2 叙事视角 |
5.3 人文感知手法 |
5.3.1 叙事人称 |
5.3.2 组织方式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地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以抚松国家地质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
2.1 展示空间设计概念 |
2.2 展示陈列要素 |
2.2.1 陈列品 |
2.2.2 陈列场所 |
2.2.3 陈列设备 |
2.2.4 参观者 |
2.3 展示空间平面设计原则 |
2.3.1 人性化 |
2.3.2 功能实用性 |
2.3.3 合理分配展区 |
2.4 展示环境氛围与渲染 |
2.4.1 照明设计原则 |
2.4.2 照明设计方式 |
3 吉林抚松国家地质博物馆背景分析 |
3.1 自然环境因素 |
3.1.1 抚松地质公园 |
3.1.2 抚松地质概况 |
3.1.3 自然水源 |
3.2 地域文化因素 |
3.2.1 白山文化 |
3.2.2 人参文化 |
3.2.3 多民族融合 |
4 吉林抚松国家地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2 理念与原则 |
4.2.1 理念 |
4.2.2 原则 |
4.3 范围与内容 |
4.3.1 陈列范围 |
4.3.2 布展内容 |
4.4 空间格局与空间序列分析 |
4.4.1 区域划分和展示空间配置 |
4.4.2 参观流线制定 |
4.4.3 平面空间的形式构成和布置方法 |
4.4.4 一层设计方案 |
4.4.5 二层设计方案 |
4.5 立面版式设计 |
4.5.1 展示文字版面设计 |
4.5.2 展示图形版面设计 |
4.6 空间氛围营造方式 |
4.6.1 多媒体运用 |
4.6.2 全景画/沙盘 |
4.6.3 展柜设计 |
4.6.4 浮雕/雕塑 |
5 半景画的概念与创新运用 |
5.1 半景画概念 |
5.2 半景画地质博物馆中的运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A 图纸说明 |
附件B 设计方案 |
附件C 施工图纸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思路、方法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2 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概述 |
2.1 红色文化 |
2.1.1 红色文化的概念、价值 |
2.1.2 红色文化资源 |
2.1.3 红色文化展陈与弘扬 |
2.2 革命纪念馆 |
2.2.1 革命纪念馆的概念 |
2.2.2 革命纪念馆的特征 |
2.2.3 革命纪念馆存续基本形式:展陈 |
2.3 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发展 |
2.3.1 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渊源 |
2.3.2 革命纪念馆的红色价值 |
3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及其展陈事业的创建与发展 |
3.1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概况 |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铺垫 |
3.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尝试与探索 |
3.3.1 政治运动影响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 |
3.3.2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探索红色文化传播途径 |
3.3.3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红色特点 |
3.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创新与进步 |
3.4.1 物质精神两手抓,浙江省革命纪念馆迎来发展的春天 |
3.4.2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打造新型红色展陈形式 |
3.4.3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红色特点 |
4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现状与评估 |
4.1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
4.1.1 相辅相成推进红色文化传播 |
4.1.2 规范革命纪念馆展陈的内容与形式 |
4.1.3 走好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群众路线 |
4.2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
4.2.1 点线面多方位,纪念馆发展有失平衡 |
4.2.2 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4.2.3 立足宣传阵地,宣教效果有待加强 |
5 以红色文化发展理念统贯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 |
5.1 聚焦纪念馆发展潜力,扩大展陈事业发展空间 |
5.1.1 严守红色底线,打造展陈品牌 |
5.1.2 全方位统筹推进,实现展陈事业“百花齐放” |
5.1.3 完善管理体制,让展陈“有法可依” |
5.2 用足信息技术资源,扩大展陈宣传影响 |
5.2.1 完善新媒体平台,拓宽红色宣传渠道 |
5.2.2 优化红色文创,满足观众精神需求 |
5.2.3 丰富上门展陈,突破展陈地域局限性 |
5.3 凝结多方力量,增强展陈宣教力度 |
5.3.1 文化部门丰富展陈内容 |
5.3.2 研发人员创新展陈形式 |
5.3.3 馆内工作者增强展陈时效 |
5.4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保障红色展陈后继有人 |
5.4.1 加强红色文化理论学习,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
5.4.2 开展多种红色实践培训,提升讲解宣教素质 |
5.4.3 重视多角度的研究工作,增强展陈学术支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论地质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检视[J]. 刘迪. 博物院, 2021(04)
- [2]破除学科壁垒 构建联动机制——中国科技文化馆联合体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J]. 阮草,谷明朗,李响. 今日科苑, 2021(07)
- [3]博物馆公共服务满意度考察与分析——以中国港口博物馆为例[J]. 李亚利,马梦媛. 中国港口, 2021(S1)
- [4]基于情境营造的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以镇江市北湖公园自然馆为例[D]. 田庆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文化演绎研究[D]. 史楠. 西北大学, 2021
- [6]壮族民俗文化主题展厅设计研究[D]. 谢依静.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D]. 罗亨.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8]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叙事性设计研究[D]. 鲍恩平.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9]地质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以抚松国家地质博物馆为例[D]. 王凤博.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10]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D]. 闻洁璐.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