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力资本论文,重要途径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保证,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基础。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这一角度探讨尽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一、我国农业中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近30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的保健、教育等方面投资而使人所获得的体力和脑力,而这种体力和脑力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能获得一定比例的产出,从而形成不同于物质资本的一种特殊资本。从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看,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我国有12亿人口,9亿在农村,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力落后, 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人力资本严重不足,这主要有两方面表现:
第一,从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看,近年来虽有较快的改善和提高,但仍处于素质较低阶段,同城市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看,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为67.88岁,其中城市为70.87岁,而农村只有67.17岁,城乡差距约为3—4岁。 农村中还有多种地方病、传染病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同时,近亲结婚、早婚等现象也屡禁不止,由此而造成的生理缺陷和呆傻低能人口所占的比重不小。
第二,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看,文化水平低,文盲、科盲比例大。从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看,文盲占农业在业人口的22.65%,小学程度为45.35%,初中程度为27.78%,高中及高中以上仅为4.22%。〔1〕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更低, 文盲所占的比重更大。据推算,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每年还将产生约100 万新文盲〔2〕。还应看到,一部分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在下降, 如原具有小学程度的人,从学校出来后长期不再学习,实际已成半文盲。初、高中毕业生在校时大多接受的是普通教育,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训练,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所学非所用,时间久了,知识荒废,文化水平也逐步下降。同时,农业科技人员奇缺,农业部门中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均“当量密度”(拥有专业技术人数与部门总人数之比)仅为0.05%〔3〕,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是科盲。
农村人力资本的严重不足,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着致命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使现代科学技术难于被接受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本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过程的结合日益紧密,从农业领域来看,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增产情况看,60~80%是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与深化,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从1980年~1990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84.6%,年均增长6.3%, 而同期世界农业的增长速度仅约为1.8%。但80年代中期以后, 农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慢,连续几年出现棉粮减少。究其原因,除了内部经营体制不够完善以及外部环境有所变化外,一个十分关键而又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受到了文化水平、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了土地与资本的投入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的大幅度提高。常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农户在治虫过程中,因不知病虫的名称,或不懂药物的使用,出现滥用农药的现象;有的农户在施肥过程中,因不知化肥的具体使用方法,出现滥用化肥的现象,从而造成虫害、药害、肥害,结果是花了钱,出了力,但取得的效果却正相反。
其次,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的扩大,必然要求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增加非农业劳动力。从我国农村的现实看,近年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寻求就业机会。经济增长利益的分布过于不均引起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但不少农民并没有在城市里站住脚,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城市本身有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也使他们的择业能力低下,从而被现代城市大工业接受的机会较少。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大批懂得技术开发,善于经营管理和掌握生产技能的技术人员、管理队伍和劳动大军。
再次,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使“传统的人”难于向“现代化的人”转变。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代知识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还应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农业现代化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农村的不少地方,存在着一系列与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的现象,如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计划生育困难重重、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在少数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精神生活却相当贫乏,以至迷信、赌博之风盛行,缺乏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引起了不少社会问题,使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缺乏扎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二、对目前我国农村加速人力资本投入的几点设想
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实现的,要改变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的现状,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大力开展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首先,实现观念的转变。关于人力资本投资,有两种错误的观点:①发展中国家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总是强调增加物质资本投资,以为物质资本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因而通常将引进的外资用于建筑物、设备和存货的购买,结果资本的吸收率十分低下。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不只缺物质资本,更缺人力资本。②“认为教育只是消费活动,因而自然顺序是:首先发展比较有生产性的工业和农业工厂,然后随着国民收入的相应增长再用较多的支出来办教育。论据是一国必须保持使生产走在消费的前面。”〔4〕实际上, 有效地开发利用优越的生产技术所要求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最有价值的资源。离开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要想取得现代农业的成果和达到现代工业的富足程度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本身并不是一般的消费活动,它是一种资源和投入。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在于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教育应处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其次,多渠道筹资,解决人力资本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问题,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可以说,资金短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个难题。虽说近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但教育投入不足仍是影响人力资本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这比以往一直是2~3%是一大进步,但还是很不够的。 同城市相比,农村办教育缺乏资金的现象更为突出,许多小学房子破旧,有些甚至没有校舍,让学生在寺庙中学习;教师工资打白条,住房困难;学生因生活所迫,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等情况比比皆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速度缓慢。目前,在国家财政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国家、集体、社会、个人一起上,国家除了尽量设法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外,还可积极疏通向人力资本投资的渠道,如向农村学生提供无息贷款,同时还可采用免偿学习期间贷款的办法,以鼓励一部分毕业学生到农村去工作;乡镇可从集体经济投入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建立教育发展基金,用来购置教学器材、设备、修建校舍、奖励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勤奋工作,通过大力宣传与发动,从社会筹措一些资金,搞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另外,还可鼓励少数先富起来的个人或海外华侨兴办农村教育。
第三,大力发展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正规的基础教育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是对劳动力进行进一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未来农村教育仍应重视正规的基础教育,不断降低文盲和半文盲率,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的文化水平。因此要大力贯彻和实施义务教育法,加强与此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制度建设,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应把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作为考核农村各级地方政府行政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还应推行综合性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课程体系,从全国统一教材转到按地方特点使用教材,从面向少数人的淘汰制升学教育转为面向大多数人的素质教育,使农村青少年增长多种知识与技能,以更加符合农村发展的需要。
在重视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农村中还应加强非正规教育。从我国农村的现状看,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也许是尽快增加农村人力资本,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的捷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在丹麦当农民要取得“绿色证书”,在取得绿色证书的过程中,首先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然后进入农业学校学习有关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5〕我们也应积极倡导和鼓励中、 青年农民通过电大、函大、刊大、业大、夜大等形式接受教育和培训,同时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与需要,利用有线广播、夜校、技术培训班、地方报刊等渠道,搞好绿色证书培训,在短期内向农户灌输、指导、示范适用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要搞好技术咨询,组织农民技术研究会,使他们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逐步提高技术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水平。
第四,在农村中广泛开展“新家庭计划”活动,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引入利益导向和政策导向机制,引导农民合理、科学地安排家庭生活和消费,克服那种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有计划并有社会责任心地生育、养育、培育子女,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同时大力普及优生优育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绝大多数农民由落后变先进,由贫困变富裕,由自发变自觉,使整个农村经济由无序变有序,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注释:
〔1〕国家统计局主编《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第92页。
〔2〕郭福昌:《加快扫盲步伐,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见《中国成人教育》,1995年第1期。
〔3〕参见关前等著:《科技兴农,普及教育》,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5〕《参考消息》,1991年3月11日。
标签: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