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主体-人的思想为切入点的教学探讨-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论文

以文化主体-人的思想为切入点的教学探讨-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论文

以文化主体
——人的思想为切入点的教学探讨——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马萧萧 李士金 吴婷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 袁编云 :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以此为切入点,详细讲解尧舜禹禅让制的崇贤思想,以探讨教学。

关键词: 舜禹禅让制;崇贤思想;孔子

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这句话与后文没有逻辑关系,孔子时代时限有数十年,孔子成年后尚有半个多世纪!这么长的时间能够证明孔子没有删诗的可能吗!你可以不相信,存疑,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可为了表示自己“出新”,把学界常识改头换面加以编写,结果使得写出的文字往往出现逻辑错误。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云:汉代的学者也还有人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例如司马迁就曾说过:“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删诗的话是不可信的。

1 老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尧舜禹的禅让制的崇贤思想

依稀记得第一节课上老师让我们用一个字概述此课程的核心,事实亦是如此,社会的主体本就是人,中国文化的主体也是人,人的言动思虑成就了中国的文化,而对应的,中国文化也诠释了人的意义。第一章讲的是社会,先从制度讲起,然后是国家结构,老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尧舜禹的禅让制的崇贤思想和宗法制的井然有序以及核心要素——人的独立意识的增强。谈及社会当然不能不论政治,可以说,政治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而存在的,政治分为理想政治和现实政治,所谓理想政治即一部分德才兼备的人组织、管理社会以使社会生产生活效益最大化。然后是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有了稳定的收入,人人富足、安居乐业,这才是一个国家应该追求的目的,而老师对经济的阐释也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经济是要用现有的、有限的人力、物力去创造最大的财富,以使人类生活更满意、更富足、更快乐。”从传统的采集农业最初的刀耕火种,再到后来农业技术的发展,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又走到如今的信息时代的科技文明,人们的经济层次一步一步提升着,生活也在逐步改善着。孟子云:“上下交征利,而国无宁日矣。”古代的苛捐杂税,皇室的奢靡以及官僚的腐败,往往导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也因此才引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制度改革。人们在各种社会阻力中追寻自己的幸福,这便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所在——为自己而活。哲学,古代的儒道佛三家思想便是哲学,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从人类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有了自我意识,便多了一份对自然的崇拜,对一切未知事物的好奇,当人们对这些未知的事物不断探索时,就产生了一种敬畏,对文化的敬畏。而我们对这些思想哲学所要做的,并不是全盘照搬各学派的精神文化内容,而是要感知,要悟,学会自得之,让自身与外界协调相融,感知世界想要告诉你的,追随本心,遵循天理,一切顺应天命而行。关于礼俗,既是生活应当遵循的法则,是天理,朱子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从古代的朝觐之礼,宴会之礼,婚丧之礼,无不告诉我们礼俗之必要性,现如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的宴饮婚丧之礼。衣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它是不断变化以适应人们需求的,正所谓不断变化以从道。其实上衣食一课时我感慨很多,我们大多研究各阶段的食物如何美味,如何稀有,但却没有想过,那些珍馐只存在于统治者的餐桌之上,对于最底层的人们来说,衣食只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必需品,谈何美味?谈何奇珍?当上层人士吃着山珍海味,披金戴银的时候,穷苦人民却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我想说,衣食不仅代表了一种文化,更体现了赤裸裸的贫富差距。老师在讲解语文那一章时笑着说:语文无处不在,现在我讲的往事就是语文:1984 年到南开大学读书,在朱一玄先生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基本没有形式主义的东西干扰自己的学习,老师极好,只要你认真读书做学问,一切好说。朱一玄、鲁德才、宁宗一等老师无不如此。1987年7 月到淮阴市委宣传部工作,便感到不能按照自己意志工作学习,很快便把档案自己抱着到淮阴师专上班。这是我的老师周本淳教授介绍的,朱祝三是组织部长,那是一次毫无形式主义的调动,从市委机关调动到淮师只花费了一个小时,便完全搞定矣!1987 年开始在高校教书的感觉真好,语文即是社会,我们应全身心投入学习,培养浩然之气。

2 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反省的余地

开学第一天便发现有这门课程,所以准备书时略微翻了那么几页,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各类知识引起了我这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的极大关注。本以为教历史的老师应该是十分古板的人,而走进来的这位老师却让我出乎意料。他的头发几乎花白,留着长长的胡须,而脑门上的头发却寥寥无几。同学们都头一次见到这么“奇怪”的老师,惊讶之余也都纷纷鼓掌欢迎老师的到来,而老师也对我们尊敬的行为表示赞赏。开始上课了,他却没有按照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同我们讲起了近乎哲学的道理:“社会是不平等的,但我们始终追求道德人格的平等”。整个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被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命运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而面对道德、人格的推崇每个人却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道德底线,都有尊严。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反省的余地,也揭露出许多社会的弊病。没有一句话和书本一样,却整体与书本相关联。这是我所认同也是我所希望的老师的教育方式。给我们思考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填鸭式的教育。每次上课老师会讲一节课,让我们表达感悟或复述上节课老师讲的内容。话筒一次次的传递到我手中,而我也从连头都不敢抬细声发言到最后上台发言也不羞涩。每一个人对课上内容的复述也是一遍遍加深我们的印象,让我们对每章的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课堂上的气氛也是活跃欢快的。不像专业课那样死气沉沉,那些老师自顾自地讲,学生也鲜有人认真听。而李老师常常把古人的事例讲得像笑话,既让我们学到了知识,也引发了我们对课堂的兴趣。李老师的课后作业也与其他老师的不同。他要求我们挑选他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并发表评论。当我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被他发表的文章的数量之多和内容之广所惊讶。多看一篇文章就是多学一点知识。我曾记得李老师说追求名利学历的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而他一心只为教导学生,值得被大家称赞!

3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在朱熹的指导下,陈淳写了一系列探索事物根源的论文,如《孝根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根源》等,主要论点是:“其根源所自来,皆天之所以命于人,而人之所以受乎天。其道当然,诚有不容己处,非有一毫牵强矫伪于其间也。”“其根源所自来,莫非天命自然,而非人所强为。”朱熹对他的观点十分欣赏,说“看得甚精细”“看得道理尽密”。陈淳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谈到人之遗传都是“天所命,自然而然”,只要有人存在,就有“天理”之规律的作用于亲情关系,对父母就“决然在所当孝,而决不容于不孝”!他要从根源上对孝道作出合理性的论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4-55.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1.

[3]李士金.理学思想内涵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5-6.

(收稿日期: 2019-05-17)

标签:;  ;  ;  ;  

以文化主体-人的思想为切入点的教学探讨-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