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探究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探究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探究

朱唐林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

摘要: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发挥国家课程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体作用,还需要挖掘语文校本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辅助作用。学校开发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时,需要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原则、组织与制度建设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科学开发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需要发挥国家课程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体作用,还需要挖掘校本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辅助作用。国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专著较多,许多课程专家、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究和思考,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和突破。本文将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结合我校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深入探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原则、组织与制度建设等问题,以期在课程改革阶段对其他学校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依据和参考。

导流装置的内外壁电解着色后均获得良好的黑色氧化膜,且肉眼看不出差异。于是采用CM-700d分光测色计分别测量了内外壁与仪器自带白色校准板之间的总色差(ΔE)。图3显示了内壁和外壁随机抽取的10个测量点的色差:内壁为91.25 ~ 92.06,平均值91.71;外壁为90.36 ~ 92.69,平均值91.41。内外壁的ΔE平均值仅相差0.3,说明内外氧化膜的颜色一致性良好。另外,内壁色差的离散度较外壁更低,说明内壁的颜色更加均匀。

一、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顺应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并且,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究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等品质的培养,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以生为本,因生而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和谐发展。

视高考如生命的北方人,早在那个年月里就变态地迫切追求升学率了。我初中时便有晚课,分两个班,一个叫补差,一个叫培优,月考分数排名靠前去培优,靠后则去补差。我和朋友的功课都属于中不溜阵营,上下随便一波动就波动去了隔壁班,两人一会儿培优一会儿补差,好不热闹。

(三)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改变了高中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语文教师从原来的国家语文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知识水平、课程开发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过程中,语文教师会站在课程发展和改革的高度审视语文课程,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会和课程一起成长,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条件有区别,各个学校的资源、办学设施条件也不相同,每个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有差异,学生的能力、个性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决定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以校为本,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校。在开发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到本地区的特点,以学校的校情、学情为依据,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本地区和本校的教育资源,突显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校本特色。以我校为例,考虑到我市有许多文学史上的大家,也有许多风景名胜,我校教师相继开发了“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安庆名山与文化”两种语文校本课程,意在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入认识了解家乡,传承家乡优秀文化。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以校为本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各地区、各学校的差异和特点,它以本校的校情、学情为立足点,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以本校学生为服务对象,具有植根于学校、服务于学校的特点,比起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能反映学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多年来,我校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之路,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品位。

国家语文课程因为要普遍适应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故其周期性较长,更新慢,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有更多的灵活性,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力求开放。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课程的内容上,如教师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可以及时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反馈更新、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表现在实施的形式上,如地点不局限于课堂(教室),可以利用校内的其他场所,包括图书馆、阅览室、电教馆、计算机房等,也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实施;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知识讲座、实地考察、调查报告、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

(二)以生为本

国家课程的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偏弱,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语文课程的有益补充,应更加注重实践。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比如我校开发的“安庆名山与文化”“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语文校本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去实地调研、考察,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课程的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实践中学会思考、甄别,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熊庆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1893年生于云南弥勒,1969年去世。曾留学比利时、法国,1933年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他在数学方面极有建树,同时专注于人才教育,主张“科学救国”,主持创办东南大学数学系和清华大学数学系。

(三)注重实践

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决定了课程需求的多样性。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以校情、学情为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满足学生兴趣、需求,以生为本。我校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事先会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确定待开发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方向,再组织教师开发高中语文校本系列教材《病句医院》《高中实用语法与修辞》《我与经典同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文学史上的安庆名人》《安庆名山与文化》《文人逸闻与文学趣味》《走近纳兰性德》等,提供校本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避免盲目开发,真正做到由“师本”到“生本”的转变。

(四)力求开放

由于太阳能电池板的承载能力有限,所以清洁机器人的总质量不能>20kg且清洁机器人的清洁速度需要达到720m2/h。根据这些设计要求再通过以上对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清洁机器人的各项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

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制度建设

(一)建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制度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来统筹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制度。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安庆二中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相关制度,学校专门开辟“百花亭讲坛”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平台,将高一、高二年级每周五下午的三、四两节课改为校本课程研修课,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编制,让学生自主选课,实行走班上课。另外,学校每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也制度化,期间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这些都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提供有利条件和有效保障。

(二)构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

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检测。学校只有构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全面衡量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优劣。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仅要注重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还要重视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是一种动态性的、发展性的评价。

我校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评价机制: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家长、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校外专家共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第二,评价方式多样化,即对教师的评价,采取学生座谈或者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评价,采取撰写调查报告、论文、成长跟踪记录等多种方式对其评价;对语文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第三,评价过程动态化,即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同时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

反思我校多年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特色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困惑与挑战,比如如何协调好国家语文课程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衡量检测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如何处理好高考升学压力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冲突等,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朱唐林,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项目: 本文是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8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究”(项目编号:JK18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孙丽英)

标签:;  ;  ;  ;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