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论高等文科教育的改革_高等学校论文

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论高等文科教育的改革_高等学校论文

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再论高等文科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教育改革论文,高校论文,文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组织必然面临的三个基本教育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和如何培养?

未来我国人才需求市场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能够适应市场机制的人才,他们将能够熟练运用“看不见的手”原理。第二种类型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宏观调控机制,能够熟练运用“看得见的手”原理的人才。第三种类型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习惯机制”的惯性运行并促使其发生转变的人才。

高等学校要将培养“智能型”文科人才作为高等文科教育改革的目标,要培养具备理智能力和理智技能的人才。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任何社会组织必然遇到三个基本的且相互关联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商品、为谁生产和如何生产。也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谁来享用或取益于国家的物品和劳务;由哪些人,使用何种资源,应用什么样的技术来生产物品,这是一切经济制度下,各种经济组织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三个基本经济问题也可以引伸到教育领域,通约为教育组织必然面临的三个基本教育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和如何培养?显然,这三个基本的教育问题也是相互关联的。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人才是我们向社会输出的“产品”。这种“产品”是否合格、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不取决于高等学校自身,而取决于社会。人才又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很难根据社会所反馈的直接信息进行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的决策。从这种意义上讲,培养什么样的人远比普通的经济组织生产什么样的物品复杂得多。因为生产什么样的物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物品的货币选票。因为企业必然要生产需求和利润均很大的物品,以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来满足企业自身生存、发展和完善化的需要。此外,产品市场是现期的,容易直接获得需求信息,因而生产什么物品的决策往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而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从招生到就业需要5-12年时间(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到工作)。而且招生计划晚于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即招生计划是根据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制订的。这就是要求高等学校在设置专业和制定培养计划时,对未来5-12年时间的人才需求状况有较准确的预测。而且,即使对未来人才需求预测准确,由于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制约,高等学校对于完全根据自己的预测做专业改造和课程调整。这就造成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必然出现盲目性和随机性;造成了招生、培养和就业的相互脱节。按此模式办教育,必然误人子弟,会给国家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高等文科教育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播、民族素质提高等诸方面有比高等理工科教育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什么样的文科人才,不仅关系到社会未来浅层次需求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未来的深层次需求问题;甚至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要弄清培养什么样的文科人才问题,必需首先分析为谁培养这一关键问题。

高等学校究竟为谁培养文科人才,从表象上看,似乎非常明确,但要具体回答却必须作深入分析。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受到三只手的调节: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市场的运行;另一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运用法律、政策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用来防止“市场失灵”、促进效益、保证公平和维护稳定;此外还有一只“若隐若现”的手(即习惯或传统势力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引导着农业等传统产业的运行。这三种经济成份将在较长的时期内共同存在,只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各种经济成份的比例发生变化,最终形成市场为主体,兼有计划和习惯成份的合理的“混合经济”体制。

从上述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将未来30-50年内我国人才需求市场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能够适应市场机制的人才,他们将能够熟练运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种类型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宏观调控机制,能够熟练运用“看得见的手”原理,在确保经济运行的效益、公平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作用;第三种类型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习惯机制”的惯性运行,到边远地区、农村、山区等习惯势力较强的环境中去,促使这些地区观念的转变、习惯的改良和市场的发育。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将上述三种类型的人才需求划分为三个层次:理论思维层次;政策、法律制订与推行层次;实际操作层次。三种类型中的三个层次人才需求的数量比例与专业结构将随社会发展有所变化,到达一定的时期后宏观结构将趋于稳定。

上述三种类型的人才需求结构,具体到部门、领域或地区而言,第一种类型人才的大致去向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从事市场预测、市场设计、制度研究、咨询、管理等工作。第二种类型的人才的大致去向是地、市级以上政府部门、党群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大,从事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立法研究、学术探索、教学及高中层管理工作。第三种类型的人才大致去向应是地市级以下政府、人大、党群机构及老少边穷地区,从事理论宣传、低层管理、传统产业中主要受习惯影响的领域的领导等工作。上述分析是就文科人才可能担负的工作任务而言得出的初步结论,仍然是一个大致的框架。但基本上可以勾画出文科人才需求结构的概貌,因而也就回答了高等学校为“谁”培养文科人才的问题。

我们说未来30-50年内我国对文科人才的需求情况大致有三大类型各三个层次,但这些人才究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什么样的素质,即高等学校到底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文科人才仍需进一步讨论。

我们认为,就大学本科阶段而言,要培养对上述三种类型、三个层次稍加调整均能适应的文科人才,“走向大文科”是一种基本思路。而淡化专业、调整方向、扩展课堂则是走向大文科的可行之路。但在具体操作上则可按文、史、哲、经、政、法、管大学科招生,按“智能型”文科人才的目标进行粗线条培养,在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注重加强适应性。换句话说,高等学校就是要将培养“智能型”文科人才作为高等文科教育改革的目标。

所谓“智能型”的文科人才就是指具备理智能力和理智技能的人才。理智能力包括理性思维能力、归纳演绎能力、有关知识回忆与再认能力、目标设计能力、态度与价值取向能力以及兴趣的形成能力等。具备理智能力的人应当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推理、联想和开拓新的事业或新的领域;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有预见能力;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奋斗目标。理智技能包括过硬的计算机运用技能、扎实的外语技能、熟练的语言文字技能、灵活适用的公关交际技能、基本的汽车驾驶技能等。具备理智技能的人能够对社会各部门、各领域、各层次的工作有广泛适应性;能够将上述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熟练地操作运演。如果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出这种“智能型”的文科人才,我们就可给这些“特殊产品”贴上合格证,他们也就等于同时获得了数张走向21世纪的通行证,肯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我们提出的“智能型”文科人才事实上涉及到教育目标的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运演领域。认知领域既涉及有关知识的回忆或再认,又涉及理智能力的形成和理智技能的培养。因此,该领域属于当今国际教育界开发的重点,受到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情感领域的目标主要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取向与准则的变化,以及鉴赏精神成果和获得令人满意的精神财富。教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的开发工作至今仍不甚完善。操作运演领域主要是理智技能方面的目标。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努力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正在向大学以下的基础教育领域推广。这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及我们提出的所谓“智能型”文科人才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具体体现,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对高等文科教育目标的新发展。

1992年以来,我们按照培养“智能型”文科人才的思路进行探索,在我们主持的系内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取得明显的成效。近年来,我系在招生、教学、实践和毕业分配几个主要环节上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与此同时,我系的专业改造、师资建设、学科发展、实验室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也基本走上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标签:;  ;  ;  ;  ;  

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论高等文科教育的改革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