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人的主体性的凸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知识经济论文,与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超越经济学视界来研究知识经济及其意义标志着对知识经济认识的深化。显然,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待知识经济是狭隘的。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时代其变化与农业和工业文明相比应该说是全方位和整体性的,它既触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转变,也涉及到人的改变。从哲学的角度看,知识经济与人的主体性是互为因果的。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张扬的结果,而它一经产生便为人的主体性的进一步扩充提供了新的舞台和场所。
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造成这一过程的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社会基本矛盾中具有本源意义的是生产力。因此,说到底,人类历史的进步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生产力是以不可遏制的态势向前发展的。出现这一态势的原因是由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是动态和可变。在探讨生产力演变规律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简单的现象,即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中,智力因素日益替代物质因素而成为决定生产力进步的主导因素。具体地说,随着历史的进步,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附着性、渗透性因素(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分工、协作)等,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其中最具突出意义的是科学技术。关于这一点,人类进步史已作了充分的说明和验证。
按照一般的说法,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文明状态,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目前正在兴起和形成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农业文明中,土地和自然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的优劣、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了生产力的布局及发展程度。这时不能说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没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十分有限。到工业文明中,商品、资本等资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此时,作为生产力附着性因素的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则成为生产力进步的支撑点,演化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据测算,在工业化初期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消耗比例为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下,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消耗之比为6∶4,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它们两者之间的比例为1∶9,这一简单的回顾及统计数字说明,在生产力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物的因素日益被人所取代,物质资源日益被智力资源所取代。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无误的结论:人类生产力进步的历史是人的知识不断代替物质资源的历史。
而知识与其他资源不同的是,它不是世界中现存的东西,而是人通过发挥主体性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过程中创造的成果。
根据OECD的观点,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而所谓知识,它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主要的部分。作为知识,其本质在于它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产物。因为,任何知识都只能是人的知识,离开人及其对象性活动,知识便不复存在。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指出,自然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95页。)很清楚,作为一种意识或精神产品的知识,它是人的主体性外化的结果。既然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而知识本质上又是人的主体性外化的产物,因而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人的主体性张扬的结果。
二
当然,将一种经济的发展仅仅归之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结果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人的主体性与生产力的递进、历史的进步并不是单向的直线关系,而是复杂的交错关系。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彼此消长。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它包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主动地位和自由等。主体性不可能离开客体和实践而自发增长。它作为主体的本质方面之一,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在主体身上的表现,是在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离开社会实践,主体性便丧失了存在的根基。因而,社会实践和人的主体性表现为历史的、动态的展示过程。实践的深入伴随的是人的主体性的提高,而主体性的扩张,又将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而实践中,生产实践是最为基本的实践活动。因此,人的主体性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理所当然地表现为一种互为因果的动态过程。经济的发展,通常离不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而经济及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同样也为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然而,对经济发展是否真的会带来人的主体性的高涨,西方学者,特别是20世纪的一些思想家在反省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时对此持有疑虑。当西方刚刚步入工业文明,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并开始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内容时,一些学者就敏锐地预感到人们在竭力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却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主性、主体性。席勒就尖锐地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生产力进步,带来的后果之一是人演变成机器的零件,机器的轮盘使人类丢弃了生存的和谐和青春的激情。法国思想家卢梭则将技术看成是道德沦丧、社会腐败的原因。他说,“怀疑、猜忌、恐惧、冷酷、戒备、仇恨与背叛永远会隐藏在礼义那种虚伪一致的面幕下面,隐藏在使我们夸耀为我们时代文明的依据的那种文雅背后”。(注: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0页。)20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及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人的“存在的遗忘”表示出极大的关注。马尔塞库悲愤地指出,在工业文明中“整个的人——他的智慧和感觉——都变成了管理的对象,……在技术的面纱背后,在民主政治的面纱背后,显示出这样一种现实:全面奴投,人的尊严在预先规定的自由选择时沦丧。”(注:《反革命与造反》,见《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0—91页。)
客观地说,上述学者对工业文明、尤其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人的主体性的哀退的分析并非危言耸听。这确实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尽管技术在工业文明中存在着种种缺陷,然而其正面价值却不容否定。况且这种现象并不来源于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对它的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同时也是人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保证。正如马克思所言,它是“一本打开了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127页。 )从总体上而言,经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反之亦然。与农业文明相比,以技术为主导的工业文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状况,它提高了人的生活标准;增强了个体选择的自由;扩大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范围;人的创造性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弘扬;生产力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这一切都说明,随着生产的进步导致的是人的主体性的高扬,而不是相反。孔多塞对知识的评价还是很公正的。他说,“产生了开化民族的罪恶的并不是知识的增长,而是知识的堕落;而且最后,知识绝没有败坏人类,而是使他们变得柔和,尽管知识尚未能纠正或改变他们”。(注: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版,第 22页。)
三
知识经济是人的主体性弘扬的结果,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到来同样也为人的主体性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和场所。
知识经济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文明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人类越来越依靠脑力劳动,从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转向主要依靠脑力劳动;从物质形态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源转向以知识形态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源;政治体制由少数人垄断而日益走向民主化;社会决策由盲目走向科学;社会主体由白领工人变为知识分子等等。而贯穿于这一时代的“中轴”是知识与知识分子,而知识与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是,后者是自然存在物,而前者则需要通过人的创造才能产生。因此本质上,知识经济是激发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时代。而这一时代的到来也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由知识经济导致的自动化的提高、机器人的广泛运用,使劳动者获得了新的解放,闲暇时间大大增加,这使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科学与艺术的创造活动。第二,同以往文明形态的最大区别是,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与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在该时代,知识的创新、传播、运用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取之不竭的资源和动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这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持续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和运用。这客观上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因而,知识经济实质上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一致的。第三,知识经济造成的信息化、新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改进及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为主体认识自然与社会、发挥人的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第四,在知识经济时代,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向也有利于激发人的主体性。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是对物质财富的拥有,谁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谁就是社会的决策者并获得社会的尊敬。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衡量社会公平和人的价值的尺度,人们逐渐由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及知识的崇拜。在这一时代,谁拥有知识,谁就是社会的主导阶级并赢得社会的尊重。因此,这种人文环境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激发。
可以这样说,知识经济既需要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为人的主体性的施展提供了新的场所。
基于上述情况,虽然目前我国尚处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起步阶段,但是,我们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应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作为政府而言,应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良好的环境,以保证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我国尽快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认为目前政府必须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必须对知识的创造、使用订立详尽的规则,对知识创造和使用者的经济、法律地位给予法律法、制度化。第二,改变教育体制。教育体制应由单纯地传播知识转向培养有创造性的人。第三,培育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教育应致力于使人养成尊重知识与诚实的习惯。因为,知识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而知识的获得必须使人具有严谨、求实的精神,在知识面前容不得半点虚假,剽窃科研成果,侵犯知识产权将摧毁知识经济社会的根基。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教育人崇尚知识并且有诚实可信的品德。第四,将资金投入的重点由对物质资源的开发转向对人的开发。就个人而言,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尽可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现代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为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更多的知识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收稿日期:19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