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程标准,改革语文考试——2005年小语考试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小语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标准》并没有排斥乃至否定语文考试,只是在“评价建议”中强调“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改革往昔的考试观念、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以求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毋庸讳言,迄今为止,考试仍然是语文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学生的应试能力其实也是素质的组成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语文考试罢了。我们感到,依据《标准》,改革语文考试评价,是当前值得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回顾2005年的语文考试,有哪些新的富有启迪意义的可贵特点呢?
一、五个板块齐全
《标准》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设置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语文评价当然不能离开这五个板块,作为评价手段之一的语文考试自然不能也无法撇开这五个板块。然而,放眼2005年的语文考试,许多试题对这五个板块并非是等量齐观、平均用力的,大多注重了阅读、写作,兼顾其他。值得一提的有两点:
(1)口语交际。以往试题,只是星星点点,偶有发现,去年的试题几乎没有缺漏的,这是一个新特点。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它整合了过去的“听”与“说”,其功能又有超越,这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旨在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各地都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2)综合性学习。严格说来,综合性学习似乎不能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只能算是学习方式。大概出于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个性化诸多方面的考虑,将其列入五个板块之内。去年。各地试题少有单独列出综合性学习的,但融注于阅读、写作的要求之中,体现了综合性。
二、阅读测试整体综合
阅读素养的评价历来是比较集中的难点。《标准》就此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创新。综观各家试题,大多能从整体性、综合性出发,体现了“重视语文知识→重视语文能力→重视语文素养的发展”的整体过程,不再是过去采用的语文知识的单项评价,具有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思路的特点。大体说来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从过去的囿于文本到兼顾文本,着眼于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往的试题大多局限于文本,而且内容大多为死记硬背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但课程改革以来,又出现了脱离文本的偏颇。去年的试题有所改进,既不囿于文本,又能兼顾文本。课堂上学的大多是精美篇章,全然丢开怎么行?该记的要记,该解的能解,否则会使学生产生不必学习课文的误解。考试内容方面不仅字、词、句的题目与文本密切关联,而且一些名家名篇如老舍的《养花》、朱自清的《匆匆》等等,都有语段选入。
从过去的单篇(段)选文到两篇(段)乃至多篇(段),便于多角度、多层面考察——
过去阅读考试往往只选单篇(段)文章,或出于课文,或见于书报,一来量小,二来单一,不适应课程标准要求。现在选文,常常见到两篇(段),甚至多篇(段)。单篇的多为整体设计题目,包括字、词、句、段的理解、运用等方面;两篇或多篇的题目设计,大多各有侧重,并不雷同。如此选文是一个新趋势。
从过去的定向思维、单一答案到多向思维、鼓励创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过去的试题往往离不开文本,或者虽有新选却又单一、限定,不利于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创新。比较起来,去年的阅读试题,特别是选文设计,注重了学生多向思维,增强了思考性和探究性。例如:
成都市的一份试题,先选了课本上《詹天佑》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就设计了“选两个你最想积累的词语……并各写一句表意完整的话”,这就贴合课程标准提到的“积累”和“运用”了。另一则设计则是“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可能会赞叹道________”。以横线留给学生自主体验、独立思考的余地,答案当然不会也不可能强求一律,只要合情合理也就算对了。
成都市的这份试题又选了《可贵的沉默》,显然是课本以外的。命题者设计题目是从整体着眼的,涉及到多个方面:有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的,有将加点词语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语的,有摘录文中表现情绪的词的,还有选择正确句序的,也有据意补写的,更有问沉默后的热闹与沉默前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沉默的原因是什么,可贵在哪里等等,不一而足。如此设计,将语文知识(不作考试限定)融入到对文章的理解中去,检测学以致用;将文章中的“不一样”留下的空白,在解文的基础上补出;将沉默的原因、可贵,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说出来;尤其是将最后一句话补写完整,则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对此,学生如果不去思考和探究,没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不根据已学知识灵活运用,是很难圆满完成这一试题的。
值得一提的是人大附小和郑州市金水区的试题里,安排了“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对于文中妈妈的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假如让你采访作者所采访过的这些运动员,你打算采访谁?假如你可以向他(她)提两个问题,你会问什么”等等别出心裁的题目,势必推动学生去思辨、去推敲、去动笔,阅读、理解、思考融为一体,同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体会、独立的见解,允许学生有自由的选择、自主的创造,较之过去的千篇一律、束缚学生,显得面目一新了。
三、写作试题自主自由
过去的作文试题,命题太多,束缚太多,老路太多,缺少创新意识,学生不能自主作文,不能自由发挥,而且题目大多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知识实际,所以佳作日渐稀少。看看2005年的作文试题。虽然不乏命题、半命题的老式样,但也出现了新思路、新创意,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还是举例阐明吧。
引出话题,设计题目。
南京市的一份试题先举出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生对此有许多真切感受,要求选择材料写成作文,题目自拟。供选择的另一则作文题则是回顾小学生活“最值得留恋和珍藏”的内容,写成作文,算是送给学弟、学妹的礼物。
杭州市的一份试题则以课间十分钟大家玩各种游戏、进行各项运动,甲飞起一脚将球踢到乙的头上,就甲、乙的关系(同学、乙是老师、互不相识、有过矛盾)设想,选择其一写成文章。另一题则是列举“喜欢”的内容,如在草地打滚、踢球、全家人共享晚餐,或慈祥可亲的爷爷奶奶、无私奉献的老师……写自己“喜欢”的人或事。
——这类题目大概受到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启示,深浅当然有别,难易各有不同。不过这些题目富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贯彻了《标准》精神,不限死学生,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独立设想、自己熟悉的感党,如果平时训练有素,完成起来也许会得心应手吧。
大作小作,各尽其宜。
杭州市的作文试题,在众多试题中是别具一格的,采用了大作小作相结合的样式,小作100字,大作400字。
先看小作。以“月亮,她软步走下了云的梯子……”为开头,写几句话,使它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
再看大作。请你以地球人的身份,给外星球的生命介绍你的地球家园……以《我的地球家园》为题,也可自拟题目。
——由上题不难知道,小作在于考察学生的写景技能,大作在于考察学生的介绍水平,二者都离不开自己的观察、体验,比较宽松、自由。必须注意到,命题者的用心还在于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的写景佳篇、地球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来,至少是写作技巧、介绍方法要能够学以致用,譬如写月色的文章、写地球人生活的文章不在少数,完全可以借鉴。而且,大小结合,学生明白了作文不只要会写整篇,还要学会写片断。
看图思考,会意作文。
去年,郑州市一份试题选用了一则漫画,画题是《妈妈,他们不识字吗》。要求领会画意,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画题中的“妈妈,他们不识字吗”,显然是小女孩问的,针对的是无视标牌、践踏草坪、抄近路、图方便等现象。对此,会有什么看法和想法?这就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密切相关了,还涉及社会公德、自我约束等诸多内容。如此命题,以前虽然不乏其例,但结合当前的思想教育,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还是十分可取的,学生也有内容可写,他们的看法、想法,尽管有深有浅,但都不致偏向脱轨。
根据2005年语文试题的趋势,对今后的考试可以作一点概略展望。
首先是不会全然脱离语文课本。
课本课本,教学之本。这话虽然不无片面性,但语文教学毕竟要借助课本这一主要载体进行。虽然要拓展资源,走向课外,但考试全然脱离课本也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因此,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彩语段、古典诗词,仍然要求学生学习、理解、运用乃至择要记忆。去年的试题内容涉及原有课文的不在少数。
其次是注重试题的整体构建。
去年的试题,尤其是阅读试题,大多新选了与课文相当的优秀篇(段),设计题目时,则根据《标准》要求,体现了整体性、综合性。例如结合文章创设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语句,根据文章的具体描写理解思想、体验感情,还有的题目则将阅读、理解、运用和写作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训练思维和能力,也可适当精选一些篇(段)让学生练习,力求学以致用,有所创新。
再次是口语交际不可轻忽。
去年的各家试题均已列入口语交际题,命题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平时教学中必须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轻忽不得。
最后是作文试题有了新的样式。
我们不必追赶时髦,但要注重读写结合,注重提高能力,注重实际体验,力求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总之,依据课程标准,改革语文考试,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标签: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