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评估及干预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24小时(24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或病房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阳性的1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常规降压治疗+药物抗焦虑抑郁治疗),及对照组(仅常规降压治疗)。结果:干预组在实施干预后24hMBP、24hSBP、24hDBP、dMBP、dSBP、dDBP、nMBP、nSBP、nDBP较前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dSBP及nSB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干预组SAS和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予以积极心理干预能有效控制血压,尤对日间和夜间收缩压的降低作用明显,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评估及干预;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081-02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发病率极高的慢性疾病,同时,研究也表明,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焦虑、抑郁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其发生、发展、转归乃至预后均密切相关[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关注。但目前有关心理评估及干预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动态血压影响的相关研究尚少,故本研究拟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并实施干预,以探讨心理评估及干预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24h动态血压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诊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5年5月—2017年10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将经过SAS及SDS评估为轻中度抑郁伴焦虑状态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80例,随访8周。
1.1.1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2],临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②不合并肿瘤和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③年龄40~70岁,神志清晰;④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排除标准 ①3个月内有急性感染史以及可能导致情绪异常的病史;②有精神病家族史;③3个月内有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史,或伴有严重物质滥用者;④有严重心肌梗死、脑梗死、肝硬化、尿毒症等其他严重疾病史者。
1.2 方法
1.2.1血压测量方法
1.2.1.1初始血压 患者入组前采用同一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由同一医师在固定诊室,于8:00~9:00进行测量。受测者测血压前30min内禁止吸烟、饮酒、饮茶或咖啡,静息>15min,取2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1.2.1.2 24h动态血压检测 所有患者均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Welch Alyn ABPM 6100 series,美国),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每间隔60min自动监测1次。监测时间为24h,监测期间患者可以从事正常活动。
记录以下参数:24h平均血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血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收缩压.
1.2.2心理评估方法 SAS由Zung于1997年编制,采用4级评分,将20个项目各自的得分相加,即得粗分。标准分为粗分乘以1.25后的整数部分。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标准总分53分。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
1.2.3干预方法 干预组:在给予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对照组:仅常规内科降压治疗。观察期:8周。
1.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资料采用ANOVA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起始血压、血糖、血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值比较(x-±s)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比较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各项动态血压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干预组在实施干预后24hMBP、24hSBP、24hDBP、dMBP、dSBP、dDBP、nMBP、nSBP、nDBP较前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4hMBP、24hSBP、24hDBP、dMBP、dSBP、nMBP、nSBP较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BP、nDBP较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dSBP及nSB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干预组SAS和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实施干预后两组患者的24hMBP、24hSBP、24hDBP、dMBP、dSBP、nMBP、nSBP较前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BP、nDBP也较前降低(P>0.05)说明二者均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但干预组血压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其中干预后两组患者的dSBP、nSBP下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干预加降压药物治疗对于患者的dSBP、nSBP水平具有显著的改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实施干预后两组患者的dDBP、nDBP水平较干预前虽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心理干预对于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具有更为显著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情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昼间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原因可能与昼间交感神经张力较高,周围血管收缩阻力增加有关。虽然本研究发现心理干预患者的收缩压影响较舒张压明显,但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实施心理干预后dDBP与nDBP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还显示,干预组干预后SDS和SAS评分较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积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并实施干预,探讨了心理评估及干预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24h动态血压的影响,有利于促进该类患者治疗方案的优化,但其机制尚不明确,仍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龙本栋,区丽明,陈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现状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2):144-145;148.
[2]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3(8):42-93.
论文作者:王岱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高血压论文; 抑郁论文; 血压论文; 焦虑论文; 意义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