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管理;策略
一、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有助于科学评定建筑材料的性能,节约成本
对工程建筑材料开展试验和管理后,能科学评定出原材料、半成品的品质和性能,以便搜寻到同类产品的相关信息,并从中选出最优质、经济的建筑材料,实现成本节约之目标。例如:在工程建设中,通过对材料展开试验,可控制填料、砂石等原材料的质量,使其能适应工程建筑的施工要求,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有助于选出更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案
通过对工程建筑材料进行试验,可有效控制其整体质量;同时,在施工管理中,还可对比多种试验管理方案,并从中选出耗材量最少的管理方案,实现工程用材设计的最优化。例如,在沥青路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选择用油量偏小的管理方案,在确保材料符合工程建筑设计强度的条件下,可从中选出灰剂量偏小的硅;而后对比试验结果,确定费用最低的材料配比方案,使工程造价得到合理控制。
3、有助于实现更科学、高效的管理
科学测验工程建筑材料的质量,可实现对材料的有效管理。对工程建筑材料展开检测很有必要,它不仅能评定出各类原材料、成品的性能及质量,同时也能让管理人员更全面地掌握建设工程的物料及其使用情况,以便后期对物料展开综合化管理和运用,使工程建筑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影响建筑施工材料质量的主要因素
1、建筑材料的采购问题
建筑材料的采购大多都是由项目部完成的,但是采购人员很多时候还未做好事前的预算工作,只有一个模糊的采购意识,没有详细的计划,材料采购人员直接按照施工招投标文件、合同、施工图纸等对整个项目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行情进行大致的估算,将造成材料预算成本的 增加。甚至有些采购人员勾结材料供应商,材料采购过程暗箱操作,这种现象就难以保证材料的质量,导致施工过程中用到劣质材料,可能造成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人身事故。
2、材料收验员、管理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材料进场验收的时候,建筑企业材料管理人员把关不严,现场收验人员因为各种因素倦怠查验,致使材料数量不够或者质量不符合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材料的合理化管理。材料管理人员应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素质,专业的系统管理知识,熟悉建材市场,掌握各种材料的综合性能,这样才能灵活的处理材料的进出场任务。
3、企业材料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公司材料管理机制不全,或干脆就没有制定完善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同时也没有具体的物资管理程序和材料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在各个环节就没有具体的条框来约束人、物的行为准则。因此,建筑企业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管理制度对规范管理,节约材料成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1、对材料进场前的质量控制
在正式动工之前,施工单位便应先了解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合同、施工图及工程所用材料等相关文件,明确该类文件中对材料型号、品种及强度等级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认真核对实际用料的质量标准,了解材料的应用特性及适用范围,并及时就建设工程的主要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购置等,向业主提出有效的建议。与此同时,应全面了解材料的质量、售价等信息,并对供货厂家进行考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此外,政府旗下的质量监管部门,应对各工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设备等进行抽查,监理工程师应对材料供应商的资质、生产能力及相关工艺等展开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建筑材料及其供应商的商标、包装情况,避免伪劣产品进入到施工现场,使工程质量有所保障。针对某些关键性材料或设备等,在采购和订货前,应要求承包单位进行申报,在获得监理工程师的允许后,告知业主予以备案,而后再去定货。
2、对材料进场中的质量控制
在进场使,应对工地材料定期后不定期地进行质量抽查,看其是否具有原材料质保、产品合格证和检查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材料进场期间,监理工程师应认真监督和查看现场建筑材料的品种、型号及规格等情况,一旦发现生产材料与施工要求不相符,应立即向厂商提出退货、换货等要求。对于材料的商标或标志有不清楚的,同样应当要求厂商换货,发挥主管部门对进场材料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作用。
3、对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控制
(1)对施工现场材料的质量要求
工程上所用到的全部原材料、构配件和半成品等,都应获得监理工程师的认可后再进入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应避免存放和工程不相关联甚至是不达标的材料。原材料入场后,应确保其规格、品种及型号等资料与施工要求保持一致。材料应分开进行堆放,并留出清晰的界限,由专人进行管理,以便后续更好的追踪工程质量,查出事故原因。新材料在使用前,应先通过试验与鉴定,代用材料应在科学计算与充分论证的情况下使用,且应确保其与原来材料的结构构造完全相同。上述,在控制和检查工地资料与工程质量时,应催促施工方或监理单位予以贯彻和落实,以便更好地控制工程材料的质量。
(2)重视对材料采购的监管
质量监管机构通常无法在工地现场来对材料采购进行检查,因而需要通过现场监理来完成该项工作。针对准备入场的建筑材料,应反复审核其质量、性能及信誉;对于购置的产品或样品,应及时提供与产品有关的质量保证书。一旦在样品检测中,发现其不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则应即刻停止订购。工程采购部门应实时跟踪和检查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避免假冒产品在施工现场中滥竽充数。
(3)及时做好复验工作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避免使用不达标产品。要做到这点,在使用前我们就应对工程材料进行复验。针对那些标致不清晰或存在质量隐患的材料,应及时展开抽测试验或追踪检测,以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针对那些进口材料或者设备,应采用取样方法逐一进行检验。在抽样检查过程中,应酌情填写取样表,使实验项目更加透明、清晰。材料取样后,应对抽检报告进行审核,并对比见证取样表,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进行送检,确认无误后,才能继续使用该种材料。如果检验中发现材料不合格,则应要求施工单位将该类或整批材料撤离施工现场,并对工程中已使用的材料提出整改或处理意见。此外,还应合理组织材料的购置、再加工及存储等工作,确保建设施工能正常开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产品,其质量优势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建筑企业应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意识。从采购、入场、存储等环节,把 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口,并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抽检及管理。
参考文献:
[1]任万秀;浅析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J];民营科技;2011(09)
[2]黄志勇;沿边开放新良机与桂台合作新空间[J];东南亚纵横;2014(04)
论文作者:韩孝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3
标签:材料论文; 质量论文; 建筑材料论文; 工程论文; 采购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