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以核心素养为根本,着眼于孩子的发展与未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为发展学生的心智而教,为发展学生的学习力而教,为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而教。
一、促进心理健康
“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相较于其他教师,班主任关注学生、与学生打交道更多,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鼓励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这样师生彼此才能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教育是一份良心事业,教师也比其它任何职业都要用心,才能成就教育;也只有用心,才能让教师比学生更善于学习,才可能会“教”,因而才可能是“师”;也只有比学生更知道用心,他的“教”才可能是有价值的。只有用心的教师知道如何去学,学生才有可能跟随他学习。教师们要通过各类德育课堂的呈现和渗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他们能积极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有健全的人格,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有积极的表现。因此,学生身心健康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学校、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心理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校生活环境,通过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和进行心理疏导等途径,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面对人生。
二、全员德育途径
德育课堂应该是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的,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各方面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在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努力,而能否取得实效,首先要得到学校全员的认可和共同努力。学校、教师要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课程的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的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音乐》学科表述语为“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语文》学科表述语为“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数学》学科的表述语为“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除了国家课程外,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都将成为学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德育课程。因此,全员德育的德育课程氛围,是学校通过德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实施途径。
三、家庭教育保障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2016年出台的《关于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中,将“坚持立德树人、家长尽责”作为五大原则中的两项,再次阐述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家长,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伴随家庭生活而进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渗透力最强。家庭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其影响贯穿孩子成长的全程。“生活即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们提供的是健康向上的德育课堂,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
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时,要让家长明确自己的责任、激发自身的优势,要引导、督促以及搭建家长学习服务平台,帮助家长角色定位,让家长成为良好家庭环境的创设者、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孩子权利的保护者。让家长认识到家庭具有学校不具备的优势——亲子间情感联系最为密切而持久,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条件。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每一个可使用的德育课堂,让每个孩子在生活的每个空间得到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一起来关注。我们相信,当我们都能聚焦孩子核心素养的发展,并为此努力,将来的社会德育风尚将蔚然成风。
论文作者:柳永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学校论文; 德育论文; 核心论文; 家庭论文; 孩子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