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面积的土地被修建掩盖,雨水难以经过地面深化地下,与此同时地表径流扩展,已有的管道现已不能承载现期间的雨水排放。历年城市内涝等灾祸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形成的严重损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重视,雨水的控制使用工程势在必行。因而,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应运而生。根据此,文章讨论剖析了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及相关海绵设施设计要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要点
城镇化迅速开展在股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与此同时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一方面,城市内涝不断,径流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城市地下水位减少严重,水资本严重缺乏。据报道,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2/3不相同程度缺水。这一矛盾景象充沛暴露了传统城市雨洪相关管理方法的缺乏:调蓄才能差,径流污染严重,雨水资本化使用率低。“海绵城市”是中国提出的新一代雨洪相关管理方法,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相同,在雨洪相关管理方面具有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清水,需求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使用。在提升城市雨水调理的基础上,弥补地下水,提升雨水使用率。城市道路设计是城市排水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于性地对城市道路设计进行海绵化规划,关于国际化城市建设来说至关关键。
1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国际化城市指的是城市建设像海绵相同,借助于城市修建、美化、道路设计、公园等多种类型的公共基础设备,打破常规的雨水排放方法,在充沛保证公共基础设备安全以及城市用水安全的基础上,使用特别的修建方法完结蓄水、渗水、清水并完结水资本的重复再生使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思考条件,以保证城市排水安全为意图,联络天然及人为办法,完结城市对雨水的积蓄、渗漏以及净化进程,为雨水的重复可循环使用,水资本环境的保护创造条件。
2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优势
2.1有效弥补地下水资本
在传统城市道路设计构造的快排理念中,雨水经由路表汇入市政排水管道,最终流入郊外河流、湖泊,致使超过80%的雨水迅速排出,城市地下水得不到弥补,雨水资本得不到充沛使用。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中雨水经路表进入面层或底层,经层层过滤,最终进入地下,配套的路侧配套LID设备,使得很多雨水天然浸透到地下,有效弥补地下水位。
2.2减小洪峰流量,减轻排水系统压力
传统道路设计的快排方法下,城市的排水彻底依托城市的排水管网,特别伴随着城市的开发,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当城市排水管网不堪重负时就会形成内涝。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经过对雨水的渗、滞、蓄,形成了雨水的多路径排放,大幅减少了进入排水管网雨水的流量和流速,有效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2.3减少雨水径流污染
雨水对路面的冲刷会使雨水被路面的垃圾、重金属、可溶解性污染物所污染,形成严重的径流污染。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使用可以使雨水经路面直接浸透到地下,削减了对地面的冲刷,并经过路面、生态设备、土壤及土壤内微生物的截留、吸赞同分解等效果,使得这些污染物得以去掉,到达净化水质的效果。
3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要求
3.1指导思想
城市道路系统海绵设施应以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地表径流为目标,应与城市交通、园林景观、内涝防治、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与设计相协调,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与安全、景观要求等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统一的城市规划,在道路建设中贯彻低影响开发理念,遵循生态优先,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3.2设计原则
①应满足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地方“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相关技术规范及其他相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要求。
②应贯彻低影响开发理念,因地制宜运用道路的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设置海绵设施,增加道路绿地雨水的海绵功能。
③应结合道路两侧地块的低影响开发设计一体化考虑,相互之间应做好衔接。
④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
⑤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
3.3 技术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径流及污染物的控制效果受降雨特征、土壤类型、下垫层种类、地面坡度等综合因素影响,参照南方地区雨水及地貌特征,一般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宜在50%左右,污染物消减率宜在40%左右。
4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中海绵措施
道路雨水应以入渗和调蓄排放为主,视道路类型不同,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入渗及调蓄排放设施如下沉式绿地、植被浅沟、透水铺装、生态护坡等。立交区域的绿地,可以设置雨水花园或滞留塘等。
①机动车道
适宜路段可试验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型混凝土路面。当需采用全透式沥青路面时,应采取措施确保基层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透水性路面因为水分进入到路面构造内部形成路面构造全体的承载才能减少,因而,透水性沥青路面关键使用于对路面承载才能需求较低的轻交通量场合,例如停车场、景区、小区的道路设计、城市支路等,以货运交通为主的重载交通道路不宜采用透水沥青路面。
②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采用透水砖,自行车道宜采用透水砖或透水沥青路面。
③道路附属绿地
道路绿化带宜建伟下凹式绿地;为增大雨水入渗量,绿化带内科采用其他渗透设施,如植被浅沟、浅沟-渗渠组合系统、入渗井等。其中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 mm以内的绿地,下沉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下沉式绿地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m。植被浅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
④路侧附属设施
道牙宜采用开孔道牙、格栅路牙等,确保道路雨水顺利流入路侧绿化带。
LID树池(低冲击开发树池)是将植生滞留槽优化,使其具有更多的雨水处理量和更高效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由于其占地小、与景观完美协调,且污染物去除效果高,LID树池是一种常见的道路低影响开发系统的雨水净化设施。
⑤生态护坡
在边坡设计过程中,依据岩层性质及走向,合理确定边坡坡比,并恰当放缓坡率,采纳方格网植草、窗式护面墙植草、挂网喷土植草等生态支护方法,并在边坡坡脚设置植草沟,沟底设置碎石盲沟,与道路设计路面排水通道衔接,有效处理雨水渗流。
⑥排水系统
雨水口宜设于绿地内,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并设置截污挂篮。道路排水管系统可采用渗透管或渗透管-排放一体设施。道路沿线因地制宜建设雨水调蓄设备(天然河道、湖泊应为首选)。条件允许时,可建设雨水生态塘、雨水花园或人工湿地,道路雨水引入其中处理、储存。
⑦防渗措施
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如采用土工布、复合防渗膜等,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结论
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相关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提升雨水资本使用率。城市道路设计作为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设备可以大幅度削减城市不透水铺装面积,大幅添加雨水浸透比例,提升雨水资本使用率,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行车噪声,提升雨天行车安全性。因而,根据国际化城市理念对城市道路设计进行专门化规划十分必要,也是推进城市海绵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孙芳.基于国际化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魏永.基于“国际化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江西建材,2016(8):61-64.
[3]吴莹莹.国际化城市理念在道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探索[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5):170-171.
论文作者:黄国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道路论文; 径流论文; 绿地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