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现代教育技术论文,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化学教师的愿望。然而,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却在认识和实践上产生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现代教育技术只为公开教学服务
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多媒体教学仅仅用于公开课,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这样,多媒体教学就成了“表演”,教师和学生就成了“演员”。影响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不足以外,最主要的是相关课件的匮乏,教师很难成为专业的课件制作人员,而专业的课件制作人员又很难达到化学教师的要求。其实,此问题可以解决,学校可适当购买校园实用软件,最好应具有开放性资源库。
误区二: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课件的简单迭加
对“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大多数教师只注重于制作课件,能快捷地取代黑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一些趣味性。运用电脑软件,笔者成功地在化学学科使用3DMAX制作了课件。例如“晶体结构”、“原电池”的教学内容。然而,其负面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近两年来,公开课教学,都时兴用电脑,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一堂课从头至尾,有时不用板书,不写一个字;有些教师想用多媒体教学,但又怕操作失误,就请计算机任课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教师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样的课便成了“流水课”。实质上,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其结果,在上课时师生“围着屏幕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未得到很好地发挥。
误区三: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目前,很多多媒体教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不用任何实物、仪器、药品就“完成”了一大串演示实验,现象鲜明生动,且实验次次成功。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课堂演示实验应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来感知。比如钠,要注意让学生“看一看”,比如氯气,要让学生“闻一闻”;比如过滤的操作,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来“做一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
笔者认为,实验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应适当结合为佳,以求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不能达到的。优秀的课件应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有机结合,是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产物。它不仅要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有的授课从头至尾都把电脑当投影仪来使用了;还有的化学课干脆搬到了微机室,上课后,教师就布置“这堂课学什么”,然后,就让学生“自己看课件”,授课时间结束了就下课,整堂课都看不到教师的授课活动。如果这样授课的话,化学教师还有用吗?
误区五:滥用视听效果 忽视教学效果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却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切忌无原则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