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孝道观及孝育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孝道论文,书中论文,小学语文论文,教科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孝被拓展和泛化到家族以外的广大领域且产生泛孝主义。泛孝主义促使孝道成为我国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中最核心的伦理基础[1]。从这一角度来说,传统孝道具有稳定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支撑精神信仰等多重功能,并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学者杨国枢等人从《礼记》《孝经》“四书”及著名家训等内容中归纳出传统孝道的十五项内涵:敬爱双亲,顺从双亲,谏亲以理,事亲以礼,继承志业,显扬亲名,思慕亲情,娱亲以道,使亲无忧,随侍在侧,奉养双亲,爱护自己,为亲留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孝道愈来愈暴露出历史的局限性。现代子女自主性增强,他们不再盲目接受传统文化规范,过去“盲孝”的作风已然行不通。传统孝道所强调的父母权威、“愚孝”观念、为亲留后等已落后于时代要求,但其核心内容,即赡养父母、顺从父母、愉悦父母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受到当代社会的认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有学者指出,传统孝道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等已发生变化,新孝道应运而生。黄坚厚的研究结果显示,新孝道内涵为六项,即爱护自己、使亲无忧、不辱其亲、尊敬父母、进谏双亲与奉养父母[3]。 首先,语文教科书作为民族共同语载体和官方教育文本,是培育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长期存在的稳定媒介,它作为人文教育的显性表达文本,所蕴含的孝道内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孝道情感的产生和孝道行为的选择。其次,现在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知识的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形成都依赖于教科书。由于他们认知水平不够成熟,对教科书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易受到教科书中价值取向的影响。为此,本文选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教科书中承载的孝道内涵及其孝育方式为视角,分析其孝道内涵的传统性与时代性及孝育方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一、研究方法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是2004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笔者选取苏教版最新小学语文课本(共十二册)作为研究对象,以教科书中孝育单元编排、孝育课文选取、孝育练习设计为切入点。第一,通过界定单元主题,统计孝育单元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第二,对所有课文进行文本分析,统计孝育课文的数量、分布情况和孝道内涵;第三,研究孝育练习的设计,统计孝育练习的数量、分布情况、题型及孝道内涵。 二、研究结果 1.单元编排统计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单元说明”部分对教科书每单元的教学要求作了明确规定,本研究根据此说明部分,界定单元主题,统计教科书中相关孝的单元及单元包含的孝育课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共包含90个单元,其中主题涉及孝道的单元仅为2个,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总单元数的2.22%,具体情况见下页表1。

从表1可知,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孝育单元所占比例较低,两个单元共有孝育课文7篇,且分布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小学中高年级并没有有关“孝”的单元。从单元编排角度来看,说明该套教科书对学生孝道教育重视不足,且孝育集中在低龄阶段,相对忽视中高阶段学生的孝道教育。 2.课文选取统计 统计时不仅需对课文进行总体分析,明确课文主题,还从段、节和句子等要素出发,分析课文“副题”。有的课文,其主题虽不是“孝”,但“副题”确实存在相关的孝育内容,比如二年级上册中《英英学古诗》和三年级下册中《花瓣飘香》等。文本分析时只要课文有涉及孝道和孝育成分的,就将课文统计在内。 (1)统计每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孝育课文(见表2)

由表2可知,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孝育课文共有20篇。进一步分析发现,课文主题为“孝”的只有4篇,分别为《陈毅探母》《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花木兰从军》,以上课文采用大篇幅正面描写子女对父母尽孝的行为,均分布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其余孝育课文仅“副题”为“孝”,它们虽然传递孝道思想,但全文只有少数几句话呈现子女孝顺父母的画面,且小学中高年级皆是“副题”为“孝”的课文。此外,从数量上看,一年级至三年级孝育课文为12篇,多于四至六年级,甚至四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没有孝育课文。因此,相比较而言,小学中高年级的孝道教育被忽视。 低年级孝育课文比重较大,表明该套教科书已经重视到儿童孝道的启蒙教育,这有利于儿童较早获得孝道知识,提高孝道能力。另外,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孝育内容浅显易懂,孝文化的建构多以古诗、流传经典故事为原料,直白地呈现给学生,例如《英英学古诗》中的《游子吟》和《陈毅探母》《沉香救母》《花木兰从军》。在儿童认知水平较低、记忆和思想启蒙发展最快的时期,提供传统孝文化中通俗而精华的内容能为他们以后形成正确的孝道观打下基础。而小学高年级,除课文《少年王冕》,孝育课文主要从现代家庭的人员关系和生活事件的视角展开,例如《姥姥的剪纸》,通过“我”和姥姥一起剪彩纸的情境,侧面表现出“我”对姥姥的爱,文章在隐含层面上要求儿童应该多陪伴长辈,不要嫌弃和孤立老人。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较为成熟,贴近真实生活情境的孝育课文能有效地促进孝道情感的产生,符合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 (2)分析每篇孝育课文蕴含的孝道内涵,对孝育课文进行内涵层次上的分类 首先,结合传统孝道与新孝道的内涵,对孝育课文进行文本分析。从下页表3可知,“孝”课文中孝道内涵主要为“奉养双亲”“陪亲在侧”“顾扬双亲”,表明该套教科书所提倡的孝道观要求子女孝顺父母要做到:一方面奉养和照顾父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满足他们;另一方面,强调子女需取得荣誉与成就,使父母以“我”为傲,在精神上愉悦父母。 其次,整套教科书也崇尚“使亲无忧”“事亲以礼”的孝道思想,要求子女尽量减少父母的忧愁,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对待父母要讲究礼仪,懂礼貌。此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触及的孝道内涵还包括“尊敬双亲”“谏亲以礼”“祭念亲人”,这说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不仅要求儿童学会尊敬父母,掌握向长辈提意见的礼仪,还应勿忘祭念已逝的亲人。

3.练习设计统计 鉴于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教材习题的编写特点,搜寻其中引入孝道教育的部分,对于分析该套教科书孝育方式、提升孝育质量、促进孝文化传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整套教科书在每单元课文结束后,设有练习题一章,共计练习90章,其练习的设计分为写作、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环节。具体情况见表4。

从表4可知,在该套教科书中,仅一至三年级有孝育练习,四至六年级没有孝育练习。结果再次证明,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重视小学低年级的孝育,而忽视中高阶段的孝育。低年级儿童的知识水平低,对事物判断能力弱,心智发展易受外界影响,且认知具有较强可塑性。重视在这个时期对儿童进行孝知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培养孝感、孝意和孝行。虽然这符合儿童早期认知发展规律与特殊性,但孝道作为中国家庭伦理的核心,具有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它对个体感恩意识的形成也有积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忽略小学中高阶段的孝道教育,小学中高年级也应设置一定数量孝育单元、课文及练习,不应出现断层现象。 该教科书练习的设计主要基于传统成语、古诗和词句的背诵,较少从生活视角设计练习。仅在二年级上册《学会请求》的练习中,通过设置生活场景,要求儿童掌握正确的向长辈提意见的方法,表明该套教科书的孝育方式强调思想上的熏陶,缺乏实际生活上的练习。然而情景化和生活化过少的孝育练习,不易引起儿童对生活中的孝行产生共鸣。 4.孝道内涵统计 综合以上表格中孝道内涵发现,首先,该套教科书所覆盖的孝道观内涵主要包括“奉养双亲”“陪亲在侧”“使亲无忧”“事亲以礼”“顾扬双亲”“尊敬双亲”“谏亲以礼”“祭念亲人”八项。其中,相关“尊敬父母”“奉养双亲”“陪亲在侧”“顾扬双亲”的孝育内容所占比例较高,涉及“使亲无忧”“事亲以礼”“谏亲以礼”“祭念亲人”的孝育内容较少。现行教科书孝道思想依然具有不少传统特色,强调子女常伴父母,“光耀门楣”“扬名声,显父母”等。其次,教科书营造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是和谐的和愉快的,采取积极乐观和正面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避免选取亲子冲突、祭念亲人等悲伤内容。 三、建议与展望 1.确立民族化孝道观的编写思想 孝道作为具有绝对价值的中国文化,在中国的道德体系里是不可或缺的德行,同时它被视为中国人特有的心理与行为,即中国人之国民性格的一部分。 然而,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渐被人们遗忘,孝文化也受到了挑战。在这种境况下,具有民族文化性质的语文教科书不得不担负起宣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坚持教科书的民族化编写原则时,应将传统孝道思想融入教科书中。此外,教科书还要重视孝育选文的“含金量”,以展现出我国孝文化的民族特色,唤起学生的本土化孝道意识,树立正确的孝道观,继承和发扬孝文化。 2.关注教科书中孝道观的时代性 时代变迁使我国传统孝道观已发生变化,形成了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新孝道观。第一,新孝道不同于传统的泛孝主义,它只强调家庭内的亲子关系。第二,新孝道以亲子间的亲密情感为基础,亲子间爱敬并重,区别于传统孝道中的父母权威。第三,新孝道重视子女的自律性,发展自主性,鼓励子女真正理解孝道内涵及合理性,促使他们自愿孝敬父母。第四,新孝道提倡互惠型亲子关系,而传统孝道强调权威型亲子关系。第五,新孝道内涵和表达形式受父母和子女性格与行为、家庭背景和学习经历等因素影响,具有多样性。 因此,教科书应把握时代脉搏与气息,坚持时代性的编写原则,提倡孝道和孝育的现代化。孝育材料要符合新孝道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坚持不断开发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内容,提升学校孝道教育质量。 3.注重教科书中孝育的连续性 研究发现,该套教科书中设定的孝育单元、课文和练习集中于小学低年级,而中高阶段较少,甚至没有,这表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孝育内容年级和数量分布不均,存在孝育失衡现象。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多少孝育单元、课文和练习才算合理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也缺乏相关研究。为了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笔者建议小学语文教科书应制订孝育目标最低要求,以保障各学段单元、课文及练习的呈现,避免孝道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在年级分布问题上,除遵循儿童的智力发展规律外,还应尽量避免孝育单元、课文和练习出现断层现象,保持孝道观培养的连续性。 4.优化教科书的孝育方式,提倡体验教学 研究结果显示,整套教科书的孝育以文字感染和情境熏陶为主,学生缺乏实际的孝道体验,而孝育的本质是体验教育,它要求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对孝知产生认识,进而演变为孝感,最后激发出他们的孝行。但现实却是,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在孝道方面的体验式学习并不重视。在孝育方面,孩子缺少实践孝行指导,难以体会到孝行带来的积极情感。 其实,教科书的知识不应是冷漠的和封闭的,它应以一种“生活化”“生命化”的状态存在,应是“境域化”“体验化”的,它必须消除知识的冷漠性,主动走向学习者,为学习者与知识对话铺设多种路径。教科书传递的知识一定要作为“过程”存在于特定的生活场景和情境之中,与学习者的生活和情感等密切相关。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孝知孝感,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孝育的基本途径。教科书编写者可以设置特殊的“孝道练习”,要求学生做一些实质性的孝顺父母的事情,例如为父母捶背、给父母准备早餐、为父母准备生日礼物和亲吻父母等,使学生们通过这些真真切切的体验型活动,学会表达亲情,收获来自亲情的快乐。
标签:孝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