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商品科学的发展方向_市场经济论文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商品科学的发展方向_市场经济论文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看商品学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方向论文,商品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预示中国的经济将摆脱高度集中的体制,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这一转变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也必将引发中国商品学学科体系及研究方向的深刻变革。

一、对商品学传统观念的反思

中国近代商品学的发展道路基本上沿用了苏联的模式。其理论体系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建立的。在这样的体制下,一切“商品”都是社会的产品,都是通过计划调拨的物资,不需通过市场的交换。在这样一种经济背景下,加上中国长期的资源短缺,产品的生产形成了以下特点:1、没有市场竞争, 产品经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市场属性为卖方市场。2、市场营销处于“生产什么, 就卖什么”的阶段,整个市场以生产者为中心,消费者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3、 生产者只追求产量、产值。生产的宗旨是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4、 使用价值不是生产者关注的焦点。研究使用价值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艺的可行性。由于上述特点,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了商品学研究的对象。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独立领域。此时的商品学,重点研究使用价值的形成、构成要素、维护手段、质量检验等。其社会价值及实践意义的本质是从技术角度代表消费者完成对商品的监督管理,提高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而学科本身的纵向研究由于商品众多,涉及面广,技术复杂,而很难深入。

随着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条件被打破,企业的营销观念、市场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任何商品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一切生产要素都要经过市场进行组合配置。随着市场的逐步发育,我国的商品生产必将出现以下特点:1、商品短缺面在缩小,供求趋于平衡, 竞争日益激烈。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2、 市场营销观念由生产观念向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进化。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是帝王”的思想成为企业的理念;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成为生产的目的。3、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第一要素。它成为企业生存的支点,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高质量的商品成为企业打开市场的利器。4、 商品的概念由单一的有形功能,扩展为核心商品、形式商品(包装、品牌、特征、文化、美学价值)、延伸商品(服务体系、信誉)的复合体。

面对以上变化,从传统观念出发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商品学若继续沿着老路走下去,最终在学术上会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在实践中体现不出专业特色。

二、商品学发展的趋势

经过以上的分析,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传统商品学的研究只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而学科的独立性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则将日愈模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商品学的发展,奠定学科的学术地位,更好地发挥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传统的商品学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造,在发展方向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具体来说应实现以下转变。

1、对商品使用价值由单一的技术研究转变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厂商只追求产值、产量以及产品的“直接社会性”,对流通、交换及消费者的需求是忽略的。这使得许多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问题成了商品学研究的领域。例如,商品质量的检验;商品包装;商品储存;商品使用价值构成与消费者需求的关系等。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竞争日趋加剧,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要成为众多企业生产的宗旨。深入研究使用价值,不断提高商品质量成了现代许多成功企业决胜商场的法宝。任何一个厂商就是一个以技术手段为主对其所生产使用价值的研究者。为了战胜竞争对手,获得尽可能多的货币选票,生产者必然研究商品质量提高的各种途径:最佳的包装方式及装潢,最大货架寿命,追求质量的免检和最佳的信誉。在这种状况下,商品学要保持独立的学术地位,与各厂商的研究相区别,就必须走出狭隘的技术王国,从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重点研究使用价值的发展趋势、社会效用,使用价值的替代与循环,使用价值的发展规律。即从宏观角度出发,用系统论的方法及观念,研究使用价值的运动变化规律,使商品学对使用价值的研究具有宏观性、综合性、系统性、预见性、指导性。例如,现阶段可研究以下课题:(1)我国发展高清晰度彩色电视机的战略分析;(2)洗衣粉中含磷助洗剂与生态保护;(3)我国饮料生产结构与发展趋势;(4)洗碗机机型与价格对市场前景的影响,等等。

2、对商品使用价值由单一的论证研究转变为实际条件的研究。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分配调拨,不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及消费者的认可。因此使用价值一开始就体现为“社会的使用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作为生产要素的配置手段,它决定了一切商品都要经过“惊险的跳跃”才能找到归宿。商品学研究使用价值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就要求商品的流转速度最快,使用效益最大。因此,必须研究使用价值实现的前提,即交换的实现条件。单纯研究使用价值是没有意义的。生活中有许多挂着合格证但卖不出去的商品就是一个例子。为适应这一转变,商品学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使用价值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上,即商品质量的研究。要研究商品的文化属性、时尚、流行色、消费者心理、商品生命周期、商品定位、目标市场、促销策略等。只有将使用价值的分析论证研究转化为实现条件的研究,才能在今天的市场条件下,发挥出商品学的学科功能,体现其生存的价值,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美国没有传统概念上的商品学,但有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策略,这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商品学的这个转变提供了借鉴。

3、对商品质量的理解由狭义转变为广义。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只是一个技术概念。根据国家标准(GB3935.1—83)的定义,质量是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即质量就是产品的可比性客观指标符合标准要求。在没有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只要是合格品,即质量符合要求,就可进入消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含义有了巨大的扩展,商品质量的定义也从狭义升华到广义。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只是产品高质量的基础。广义商品质量应该是有形质量与无形质量的统一,客观质量与主观质量的结合。广义质量的定义应该是:“产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欲望相对程度的市场集团的判断”;是“对使用的适应性”。高质量的商品不仅有卓越的客观质量,而且服务保证体系完善。只有按广义质量的观念检验合格的商品,才是打开市场的利器,才能使“销售变成多余”。商品学对商品广义质量的研究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

4、 商品学学科的性质由研究微观商品的“硬”科学逐步向研究系统化的“软”科学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必然产生许多社会化系统问题。而对社会化大系统问题的研究,单纯靠某一学科、某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文理渗透。商品学要真正成为“指导商品生产的哲学”就必须适应这个转变。走出狭隘的研究领域,摒弃传统的研究格局,利用自身涉及面广,应用学科知识多的特点,从微观研究的低层次升华到决策科学的高度。成为一门为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商品生产提供正确信息的软科学。

由于市场状况瞬息万变,商品生产的每一个决策都会涉及到诸多的复杂因素。如资源、生态、人口、消费结构、经济环境、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政治环境等因素。如果没有对这些因素的全面、系统化的研究与分析,任何使用价值的独立研究都可能是片面的。例如对某一食品的研究,必须考虑中国食物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生产布局,国家食品发展战略,中国人膳食习惯、饮食偏好,食物资源的利用,市场消费水平等。而中国食物生产结构、膳食结构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软科学课题。

5、对商品的研究由工艺型向科学消费的高层次发展。

对于不少生产者来说,由于利益的驱使及自身环境的局限,对使用价值的研究只是获取利润的手段,不是真正的目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分离在一定时期将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随着市场的不断发育,这种矛盾将会得到改变。在西方,生态营销导向的出现,就是这种改变的端倪。在现阶段,商品生产需要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角度进行研究。消费需要科学的指导,商品的社会质量及社会使用效益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所追求的目标。商品学对商品使用价值的研究只有从工艺型的低层次中解脱出来,站在社会效益、生态保护、资源合理的角度,从科学的深层次研究使用价值,真正做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最优组合。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商品层出不穷,迫使商品学界从高层次角度研究其使用价值。例如磁化商品与人体健康、蒸馏水的饮用效果、各种化妆品对皮肤的作用、“黑色食品”的健康新概念、无磷洗衣粉的效果等。

6、商品学在不断充实理论研究的同时向多门学科发展。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商品生产水平的提高,实践对商品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这促使商品学一方面加强自身理论的积累,另一方面向许多独立的研究领域拓展,形成了学科细分化的趋势。例如现在商品学已划分出的新学科有:商品推销学、市场营销学、新产品开发、商品美学、广告学、商品包装学、商品文化学、商品储存学、外贸商品检验学、商品质量管理学、食品贮存学、纺织品贸易论、茶商品贸易论。这些学科以商品学为理论基础和知识辅垫,从不同侧重点以使用价值的实现为核心,研究使用价值运动变化实现的规律。这些学科的出现构成了商品学使用价值研究的完备体系,是商品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标签:;  ;  ;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商品科学的发展方向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