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研究与分析

王 月

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青少年的犯罪案例总结出几种犯罪特点,包括低龄化和团伙作案等,随后介绍了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原因,包括心理与认知方面的缺陷和教育的缺失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案例;犯罪特点

随着经济与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各种社会问题相继诞生,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犯罪问题。在众多犯罪问题中,青少年犯罪占据较大比例,从整个世界范围内看,青少年犯罪十分普遍,甚至有的学者还将其与环境污染与吸毒放在同一位置,由此能够看出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影响。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一)低龄化特点

案例背景:这是一群犯罪抢劫团伙,其中成员全部是男性,年龄最大的是21岁,而年龄最小的仅15岁,作案地点多在晚间的楼道、停车场、公园、废气小区中,抢劫对象是单身女性[1]。15岁案主的资料如下:田某,15岁,男,是团伙成员之一,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居住于室内,其父母都是工人,高中文化水平,曾经因为在校园中勒索同学,而被学校开除,加入抢劫团伙的契机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缺钱的情况下开始勒索抢劫。到目前为止,通过分析青少年犯罪相关数据,能够发现低龄化是当前青少年犯罪主要特点。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网络平台中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导致青少年普遍出现早熟现象。但是,由于青少年心理与生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信息与环境的影响下,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二)团伙作案

2012年9月9日下午四点,某中学的辍学生王某、夏某和徐某将学校中初一二班的一名学生从班级教室内叫出,并在校园中对其进行集体殴打,被人制止并拉开后,徐某又继续冲上去殴打该名学生,被打的同学屈某将随身携带的折叠刀掏出,并刺向徐某的腹部,随后被其他人拉开,彻底将刀夺下来。在当天下午九点左右,屈某在父亲陪伴下到当地的派出所自首,2012年12月18日,当地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屈某判处故意伤害罪有期徒刑一年,并缓刑一年。学生不认真履行自身责任,携带凶器进入学校,在放学后闹事打架,造成恶劣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另一种突出特点是团伙作案,这种团伙作案危害性大,多数青少年“爱面子”,喜欢“三五成群”,在各种古惑仔电影影响下,容易模仿黑社会,拉帮结派,制定帮规,通过团体力量造成极大影响,最少是三五人,最多能够达到上百人,形成一种有组织、有规模的黑恶势力和犯罪团伙,对社会威胁较大,其中有许多犯罪团伙是由青少年组成的。

社会学角度。目前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无论在工作上或生活中都同时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因此难免会有角色冲突和交叉,在精力和完成度上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长期存在角色模糊和角色矛盾,易引发职业倦怠,因此高校需增强干预措施诸如压力训练和压力管理等培训增强抗压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针对社会学的“场域”理论,有学者认为,在高校这个特定具体的“场域”里,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面临来自领导、同事、学生、家长以及高校各项具体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压力,在克服职业倦怠这个问题上,要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原因

(一)心理与认知

认知因素、心理因素或信念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层面也不断发展,部分青少年在成长阶段存在闭锁性,出现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发怒、自卑等问题,最后走上犯罪道路[2]。相关研究证明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拥有较大犯罪几率,这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下几种:暴力性、自私性、不爱动脑、冒险行为、懒散、容易冲动等,容易出现越轨和犯罪行为。在青少年犯罪相关案例中,其通常是出于一夜暴富的梦想,只图一时享乐,而不管后果如何,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由此可见,心理方面发展不健全会增加青少年的犯罪几率。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响应机制,并及时吸取以往的和他网的经验教训,对机制进行合理化的修改,使得意外发生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危害降到最低,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二)教育缺失

教育是青少年的成长载体,对其影响极大,其中和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中的基础单位,家庭教育环境能够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产生直接影响。优秀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人格,影响青少年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而失败的家庭教育会增加青少年的犯罪几率。和正常青少年相比,出现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通常缺少父母的有力支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家庭方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青少年心理负担,迫使其作出一些反社会行为,比如抢劫、盗窃、行骗、吸毒等。一方面,残缺的家庭会导致青少年出现个性扭曲、性格怪癖等问题,无法在家中得到足够关爱,会向外界寻求帮助,结果容易被拐进犯罪道路。另一方面,错误的管教方式会阻碍青少年成长,部分家长过于溺爱、过度包容青少年,不会及时纠正其缺点和错误,导致青少年出现自私自利的问题,最终出现犯罪行为。而且,还有部分家长直接采取放任态度与粗暴态度,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冷漠,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

学校是青少年走进社会的过渡阶段,学校教育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种有效屏障,但是我国当下的青少年教育还存在各种问题,教师过度重视学生成绩,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置之不理,导致其产生心理落差出现越轨行为。而且,部分校园中环境风气较差,种种教育问题频发,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茁壮成长。在相关案例中,存在很多因为学校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行为与学习,而导致其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的频发,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命运和前途,同时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段瑛琦.司法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2]徐瑞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D].吉林农业大学,2017.

中图分类号: D66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16-0263-01

作者简介: 王月(1983- ),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本科,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标签:;  ;  ;  ;  

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