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生态中学生轮流上台讲解的实践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时晓萱 李士金 庄 洁 吴一凡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223001)
摘要: 一学期下来,我感觉这课的上课形式是最特殊的,而我也在这种特殊的上课形式中收获颇丰。老师采用学生轮流上台讲解的方式。据此针对课堂学习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 “《红楼梦》”;文字游戏;逻辑概念混乱
袁编云:“《红楼梦》里的荣宁两府,系开国勋臣之后,“功名奕世,富贵传流”,正是康乾时期贵族世家的典型代表。”按照袁编所说的曹雪芹的生卒年是(约1715—1763),在曹雪芹少年时代,他的家世已经没落,故他写的荣宁两府“功名奕世,富贵传流”,大约在1730 年之前。而雍正皇帝1735年去世,“《红楼梦》里的荣宁两府”,“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能够“正是康乾时期贵族世家的典型代表”吗?袁编云:“靠剥夺占有而极富贵的贾府,府第宏丽,设饰豪华,充斥着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享用着精美的饮食,使农村老妇刘姥姥惊诧不已。”贾府富贵来源于什么?“剥夺占有”便能“极富贵”吗?袁编云:“至于秦可卿的丧事、贾元春省亲的盛事,那就更奢华过费了。这也正养成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纵欲的本性。”何谓“养成”“本性”?“纵欲”是“本性”吗?袁编云:“宝玉又不愿意孤独,不愿意离开生活,离开他钟爱的黛玉和众多的女子。因而更加深了他的痛苦。宝玉悟破人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作品中所写的家庭的衰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作品就产生了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何谓“不愿意离开生活”?“悟破人生”与“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是什么关系?如何与“作品中所写的家庭的衰败”结合在一起产生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袁编云:“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中国古代小说难道不包括《红楼梦》?袁编把“中国古代小说”与“《红楼梦》”作为并列的对等的概念加以比较,导致逻辑概念的混乱。袁编云:“这样的情绪象征,激起和唤醒了某种感情或意绪,如果不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秘关系,就难以破译这种象征含义。
1 有一些同学讲课严谨内容详实俨然一个小老师
本学期的中国文学史课程是李士金老师授课。每位同学都能分到书上的一个章节,然后根据自己分到的章节想好讲解内容,并做成PPT的形式,轮流上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这种上课形式可谓是非常大胆。全程让学生自己讲解的上课形式,是我在以前的课程中从未接触过的。但是这样的上课形式无疑带来了很多益处。首先,这样的方式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和讲课的能力。为了讲好自己分到的章节,学生通常会查阅很多资料,并且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研读和筛选,才能慢慢形成自己想要讲解的概况。在这个过程中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对自己所讲的内容也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有可能在阅读大量资料的过程中诞生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其次,我们坐在讲台下,一学期下来可以听到全班40 多位同学的讲课,感受不同的上课风格,体会其中良莠不齐的思想内容,从中得到借鉴。有的同学的讲课非常精彩,观点新颖独特,令我们拍案叫好;有的同学讲课风格风趣幽默,课堂气氛非常活泼;还有一些同学讲课严谨,内容详实,俨然一个小老师……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取其精华,也收获了很多。最后,这样的讲课方式是对传统讲课方式的挑战,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新鲜。中国文学史这门课马上就面临着结束,但是我们对中国文学史的热情并未结束,我们将在文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探索、前进!
[2]许全兴:《〈实践论〉和〈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车子驶出去不远的时候,女人的手机响了,她接听,好一会儿才说那就明天下午见。显然女人是在跟对方敲定一个约会,那个约会的时间便是明天下午。
这个学期文学史课堂的模式,是我自上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全由学生来主讲的上课模式。我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新颖,对我们来说有好的方面,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先说好的方面。老师很公正地给我们每个人都安排了一个小节的内容,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上台讲课的机会,从选材做PPT 到讲课全由我们自己来,锻炼了我们自主讲课和思考的能力,也增加了我们的经验。而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因为有思考有选择,也加深了我们对所要准备内容的印象,对书中内容记忆更加深刻。而每位同学在准备自己的内容的时候,对课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偏好不同,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了不同于书中的一些知识,并不局限于课本。我觉得这是文学史课堂非常好的方面。其次,因为同学们的文学修养不同,所做课件的内容也不太一样。有些同学可以找准某个点给我们呈现出一场很精彩的讲课,但有些同学做的却全是书上内容或不正确的内容,或是很简略概括的做完了课件,因为课堂紧迫老师便让直接带过了。这样同学们就对这一节的内容不能了解和理解,而之后亦没有人再讲述这节内容,让这里就成了知识上的缺口了。总的来说,课堂好的方面是远远超过不足之处的,对比刚开始的时候,现在同学们的课件已经越来越能找准重点了,有很多同学的讲课也十分精彩,让我们收获很多。做课件讲课的过程也让我们更加了解知识点。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上课模式,希望老师可以改进不足之处,展现更完美的课堂。
《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程在大三的上学期已经开设。当时的老师是采用相对传统的方式来授课的。即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同学在下面听。这种讲课的方式有一些优点,比方说,老师讲得很详细,覆盖面很广,使同学们对教材、这门课程有一个相对清晰、透彻的理解。我不想别的同学说我敷衍了事,我想做得出色一点,最起码尽我所能。还记得第一次上台讲课,我很自信,讲得很熟练。虽说我和别人还有差距,但是我尽力了,我依旧很自豪。在这过程中,我开始慢慢改变对李老师的看法,我也不再抱怨“为什么会碰上这么个老师”。在李老师的课堂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的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更为认真。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使同学们能够充分的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极大地促进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2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传承文化必须有宽松的教育学术研究氛围,使得课堂成为疑问思考讨论的乐园。要让学生与名流对话,引导学生敢于问,尤其是善于问自己。课内课外都要敢于问。请教别人,不怕丢丑。刨根问底,带着问题听课。教师作为主导还要提升课堂讨论的品位,使得课堂的研讨与人类社会,与国际和平发生自然的联系,让“同学交流”[3]成为最美好的生活记忆。讨论辩论就是一种理性实践活动。没有实践,语文学习就是一句空话,“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对学生尤其具有启发意义。没有实践和研究,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便是纸上谈兵。从理论上说,思惟是一个完整结构。但人类的缺陷却经常使实际的思维残缺不全。现实中一些人,为中国建设的努力是比较完整的、深刻的,但对自己的处境的思考却不是完整的。而另一些人相当精彩、理想化,但在与现实的联系中却败下阵来。所以,思维作为完整的结构在理念上是客观存在的,在其现实性上却受到许多限制[4]。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09-316.
[2]黄老.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Z].博客,2010-02-27.
[3]李士金.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489-506.
[4]李士金.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思考[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11.
(收稿日期: 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