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_艺术批评论文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艺术批评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评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意义论文,美术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1-0103-03

一、美术学科的构成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它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学科的教育功能,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该学科的过程中或学完该学科后,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的良性变化。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教育学科都包括两方面的作用,一要是向学生传播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以延续和发展该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发生一定的教育功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再进而言之,教育功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学习该学科必然导致与该学科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其二,该学科作为一个工具承载其教育目的。美术教育,也被称为“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涵义的不同理解。

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因而也包括学科本体教育与教育功能两个方面。具体而言,美术教育应该延续和发展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以及通过美术学习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生良性变化,形成他们的美术基本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充分而健康地发展。中外美术教育的事实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可能是美术教育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柏拉图的观点非常接近。孔子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的影响特别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所以说学科本体始终是教育功能发生的基础。

二、高中美术课堂缺少艺术批评

我国高中美术课的教学现状,普遍表现出缺乏对艺术批评的认识,从而使我们美术教育者无法把美术教育的大纲核心——审美这一能力给学生以更好的培养。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是学生能绘画、手工制作就是达到了美术课的教学要求,从而造成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课改后的高中美术课的教学过程,对美术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包括欣赏教学和技能表现两部分。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怎样融入艺术批评的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在美术要融入的众多领域中,艺术批评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批评知识,我们的高中生如何能为凡高的优秀作品叫好?就关于如何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艺术批评教学的问题,笔者对38名高中美术教师(城市18名,农村20名)和200名学生(城市学生100名,农村学生100名)做了一次调查,以了解其对美术课中艺术批评部分的重视程度。

对学生的调查主要了解老师上课时是否会涉及到艺术批评方面的内容,如发展史或创作背景等。

从表中看出,老师和学生反映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对艺术批评这一部分不够重视的现象,重视率是城市高于农村。

三、高中美术课堂中艺术批评的意义

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艺术批评对学生的创作起着相当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视觉认识能力和审美修养的提高。艺术批评既可以在欣赏教学中运用,也可以在技能训练课中实践。就此而言,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识到艺术批评的重要性,教学环节中要加强艺术批评的力度,拓宽艺术批评教学的深度,丰富学生对艺术作品内涵的认识。同时作为欣赏课的一部分,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

四、艺术批评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

(一)课堂教学中艺术批评的对象要有针对性

1.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和艺术震撼力强的世界名作。如凡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等。

2.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大力提倡学生选择自己的作品或同学的作品作为艺术批评的对象。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用“艺术批评”是夸大其词。其实不然,在学生作品中,哪怕构图、用笔、着色再怎么肤浅或稚嫩,我们同样可以找到学生所要表达的艺术语言和绘画过程中学生的心境等迹象。

(二)教学过程中艺术批评的表达方式

对绘画艺术或造型艺术的批评大都是内隐的行为。当学生们面对各种艺术品时,心里肯定会产生各种反应:即他对作品是如何看待的?他的观察结果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阐述而得到的,这种表达方式就是艺术批评最主要的方式:阐述。著名艺术家莫里斯·威慈将阐述分为描述、诠释和评判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在阐述的深度和内容上都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灵活运用,把握好尺度。

(三)教学中艺术批评的实践措施

1.批评的实践措施——以学生为主体的阐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因为每个人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艺术素养、审美经验、生活体验以及民族、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不同,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差异。教师过早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能会成为学生思维和认识的屏障。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件艺术品的批评首先是学生进行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

2.批评的必要过程——教师的介入、阐述

学生对绘画艺术或造型艺术的阐述仅仅是对艺术作品表象的阐述,他们仅仅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描述的观点还不够全面。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不只是这些,而是要超越了视觉表形的描述性,这种描述性叫做诠释性描述。当然要达到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学生们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对美术史的充分了解,对所要描述的作品的一切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融汇,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介入并循循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学过程中艺术批评对艺术品阐述的内容

对艺术品进行的批评我们可以从它的形体、材料、技法、主题、背景等方面来阐述。

1.形体方面

课堂教学中艺术批评对形体评语的阐述就是把组成视觉形体的各部分之间关系描绘出来。如:“画中采用众多三角形形状构图,预示环境的恶劣”、“画面中间一块亮色特别醒目”等是形体阐述的例子。

2.材料方面

关于艺术作品的材料方面的阐述往往是结合形体阐述共同进行的。如:“该女神像是用洁白的汉白玉雕刻而成,细腻圆润的质感将她表现得栩栩如生”。

3.技法方面

对于课堂教学中艺术批评技法方面的阐述要有指向性。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有暗示性,暗示学生们在自己以后的创作中可以运用到这一点,特别要注重作品的技法表现形式。如:“他的旋转组合的笔触显示了他炽热的内心世界”,“他的画中形体的暗部画得很薄,亮部色彩表现明快、厚实”。

4.主题方面

在许多艺术作品中,都有一个艺术家创作所围绕的主题思想。如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阐述,大多数学生会这样描绘:“画家画的是耶稣和他的众门徒共进晚餐的情形”,这种评述未免过于简单,由于学生缺乏对作品主题的了解,因而对画家作品成就的了解也不够充分。“达·芬奇精心选择了最后晚餐时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刻来描绘,当基督向门徒们说你们中间一个人出卖我了,门徒们不同的动作和神态与他宁静坦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那么真实生动,充分展示了这一题材的深刻内涵,展示了美与丑的对立。”这正是对作品作主题方面的深入阐述。

5.背景方面

背景批评是一种将作品置于环境的能力,该环境包括时代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性格和创作意图等。当学生讨论一件作品时,能够说出作者的生平、经历,能够说出创作时代与创作意图,这种阐述就是在艺术批评的背景之中。如:“到十九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渐渐趋向没落,它们的信徒,大多在各自的传统中固步自封,反复创作陈腐的、无病呻吟的作品,满足于制造浅薄的表面效果。这时,有志之士期待着真正当代的美术,从法国外省奥南地方涌现出来的画家库而贝,肩负起这一重任……”,这是对作品背景方面的阐述的一个例子。

当前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美术课堂中强调语言表达是无关紧要的,语言表达会弱化艺术品本身的视觉效果,学生们不应运用他们的语言作为体验视觉艺术的工具”。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艺术批评的责任更在于帮助那些“轻理论”的人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的无尽内涵。尽管语言文字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取代视觉,但可以作为美学经验的传输者。若艺术批评能够被学生应用到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观也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我们要知道在艺术批评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美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想象与创造。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艺术批评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美术教师打破单一美术课的方框,在教学中结合其他多门学科的内容,丰富课堂知识。我们每个美术教育者要共同努力,致力于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社会性美育。

收稿日期:2006-11-20

注释:

①叶朗主编,中国美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标签:;  ;  ;  ;  ;  

艺术批评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_艺术批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