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学生潜能的培养_化学实验论文

化学实验中学生潜能的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潜能论文,中学生论文,化学实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潜能,并非是人既有的或显然具有的能力、技能或已经具备的其他方面的特征,而是指未来这种特征的学习、发展、形成的可能性。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某些潜能归属于部分学生,并认为,不仅缺乏某种潜能的人根本谈不上去实现它,就是那些拥有某种潜能的人也未必能够确保它的实现,即潜能具有“稳定性”。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哲学家伊斯雷尔·谢弗勒所著的《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一书打破了关于潜能“稳定性”的神话,明确指出: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那么,什么样的课程和训练,什么样的实践形式或生活经验,能帮助学生去实现他们的潜能开发?

化学实验就是一种开发学生潜能的载体。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中枢。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化学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深入地分析和探索实验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实验表象在学生的右脑里积累,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对化学实验现象本质的探索,又能促使学生左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是说,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各种能力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最终实现潜能的开发。

一、引发实验兴趣,唤醒潜能

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这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实验兴趣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认识兴趣,是学生发挥实验能动性的重要前提和动力。我国心理学家潘菽等人把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兴趣分为四种类型:(1)直觉兴趣。即只要求自己观察教师演示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满足于感知化学事实、观察实验现象。(2)操作兴趣。即要求自己能进行操作,希望能提供化学试剂和仪器,自己重演所观察过的化学变化,或者试图通过自己的操作有新的发现。他们有了了解如何引起或改变实验现象的要求,以及进行实践操作活动的愿望。(3)探究兴趣。即在了解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倾向于认识化学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认识化学现象的内在规律。(4)创造兴趣。即倾向于通过观察化学变化,进一步了解一类化学变化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同时,不满足于了解个别的化学变化的因果联系,而且要试图进行抽象、概括、推广,甚至用创造性的实验设计来检验自己的设想。

这四种实验兴趣的水平是逐级升高的,其推动和促进潜能开发的作用的程度也是由低到高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鼓励和保护学生的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于此,要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案例1】

学习原电池知识,教师请学生先做水果电池实验:在番茄上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铜片和锌片上都用导线和音乐卡片连接。悦耳的音乐声响起,学生一阵惊奇和欢呼。电流是怎么产生的,还有哪些方法也能形成电流?这时候,大家跃跃欲试,用教师事先提供的金属片、各种溶液、导线、电流表、水果等,尝试做成一个个成功和不成功的电池,并自主探究电流的流向,归纳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在学习掌握了原电池的基本原理之后,学生仍不满足,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各种实用电池的构造及原理。

二、倡导实验改进,挖掘潜能

潜能若得不到正确的挖掘、训练,会慢慢退化或消失。化学教材中的实验由于要兼顾到各地不同的学情,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往往都很简单,其中也存在不少现象不明显、污染物不易处理的实验。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灵活处理,通过改进实验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不妨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已有实验的原理、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更加合理、完善的实验方案。

【案例2】

对于钠和水的反应,教材中呈现了三种方法,但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方法一如图1所示,优点是:易于观察反应现象;缺点是:无法收集和检验氢气。方法二如图2所示,优点是:能收集和检验氢气;缺点是:无法观察钠和水反应的现象。方法三如图3所示,优点是:能观察钠和水反应现象及检验氢气;缺点是:无法确定应挤压出水的体积,而且钠块与水接触的瞬间极易滑开,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方法如图4所示。改进后的实验既能清晰地观察到钠的四处游动,又能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并便于检验,而且实验操作简便、安全。

【案例3】

对于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实验,教材也呈现了两种方案,也是各有优缺点。其中,方法一如图5所示,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反应不同步、对比不明显。方法二如图6所示,优点是对比明显,缺点是干瘪的气球很难同时让固体粉末落下,而且气体少了气球变化不明显。改进方法如图7所示,将两只等径的玻璃管插入试剂瓶底部,此时玻璃管中进入等量的盐酸,用手指按住玻璃管顶端,移至盛有相同体积、相同浓度并事先滴有洗涤剂的溶液上方,松开手指。如此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能做到绝对等量、同步,通过观察反应产生泡沫的快慢和多少,实验结论一目了然。

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为“创新”。对“创新”的这种认识,要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宽泛,它包容了“创造”,也包容了对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在实验方案的改进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在“创新”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注重自主探究,发展潜能

从实验操作、实验改进,到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越来越凸显出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要完成实验设计,首先要了解实验的要求,学会如何控制条件、排除干扰;在实验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能处置突发问题;实验结束后,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概括得出结论。这对学生潜能的发展大有裨益。

【案例4】

教师给学生布置实验课题“铜和稀硝酸反应”,要求:易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能观察到气体颜色的变化。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1)如图8(1),在装有稀硝酸的U形管两端分别插上橡皮塞,其中一端的橡皮塞上插有可拉动的铜丝。(2)如图8(2),U形管向插有铜丝的一侧倾斜,排除铜丝端的空气。(3)如图8(3),将玻璃管竖直,拔去右侧橡皮塞,反应开始。(4)如图8(4),生成无色NO气体的同时将硝酸压入右侧管中,拉动铜丝可控制气体生成的多少。当液面不再与铜丝接触时,反应停止。(5)如图8(5),试管右侧重新塞上橡皮塞。(6)如图8(6),U形管再次向插有铜丝的一侧倾斜,无色的NO气体被排入有空气的一侧,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7)将U形管竖直,拔去铜丝,可重复实验。

让学生设计此实验,旨在让学生运用可以移动的铜丝控制反应,用少量石灰石和稀硝酸反应先除去装置中的空气。而学生创造性的方案更是出乎教师的意料:他们巧妙地使用U形管,通过U形管倾斜、竖直的变化,轻松地达成了排除空气、混合空气等要求,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且能重复实验。学生这种不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也没有遵守逻辑规则,而是以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为主要手段,来触发新思想、新意象的产生的做法,充分体现出思维的独创性。这再次表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案例5】

学生自选课题:“热敷袋”中的物质成分及发热原理探究,目的是探究生活中的电化学知识。实验过程如下:

第一步:探究。(1)将“热敷袋”拆解,观察里面物质的颜色、状态,闻气味。(2)提出猜想:黑色物质可能是碳、铁粉、氧化铜、;少量红棕色物质是;还应有电解质。(3)实验探究:利用常见的物质分离及检验方法逐个验证,“热敷袋”中的物质是碳、铁粉、NaCl的混合物。(4)原理解释:碳、铁粉和NaCl构成了原电池,利用铁粉的吸氧腐蚀,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以达到发热的目的。

第二步:仿制。(1)称取活性炭、还原铁粉、细木屑于烧杯中,再加入食盐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用大头针在小塑料袋上扎几十个针眼,把烧杯里的混合物全部加入小塑料袋中,封上袋口,再放入大塑料袋中,封上袋口。(3)使用时将大塑料袋袋口打开,反复搓揉塑料袋,能感觉温度明显上升。

第三步:创造。(1)使用由电池、电阻丝制成的“热敷袋”。(2)将铝粉代替铁粉制成“热敷袋”。(3)利用废旧锌锰电池中的锌粉、、淀粉糊(含混合液)制成“热敷袋”。(4)用铁粉、氯化铁浓溶液、淀粉制成“热敷袋”。(5)用碳酸钠粉末、水制成“热敷袋”。

实验中,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探究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还由开始的拆解、探究逐步走向仿制,最后成功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热敷袋”,这是一个完整的由学习到创新的过程。其间,学生潜能勃发,创造火花不断闪现。

标签:;  

化学实验中学生潜能的培养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