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信息学范式的几点思考:前科学与常规科学之间的经济信息学_科学论文

关于经济信息学范式的几点思考:前科学与常规科学之间的经济信息学_科学论文

关于经济信息学学科范式的几点思考——前科学与常规科学间的经济信息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学论文,科学论文,经济论文,范式论文,常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社会中,自从有经济活动以来就客观存在着经济信息。但是,作为研究经济信息的科学——经济信息学,却是一门刚刚兴起的非常年轻的学科,它是经济信息化时代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学与信息学广泛交叉、结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由学科发展的规律和信息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同时,学科的不断深入、分化和发展又为经济信息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但是,由于一方面经济信息学还是一门刚刚兴起的学科,另一方面经济信息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各领域间的差异很大,因此目前的经济信息学研究表现为缺乏统一的线索、统一的方法和统一的研究范式,有关学者普遍认为目前它在我国还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1],从而使人们对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产生疑义。这种状况对经济信息学及情报学的学科发展是相当有害的,它不仅制约了经济信息学甚至情报学的发展,而且将会影响经济信息学甚至情报学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状况是需要情报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来改变的,本文作者希望在这里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根据科学学理论对经济信息学进行思考与探索,认为经济信息学之所以还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其主要原因是它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学科范式,尚处于前科学向常规科学发展的中间阶段。经济信息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应加强理论研究,将研究重点转向建立统一的学科范式,并在学科范式的支配和指导下规范经济信息学的研究。

1 前科学、常规科学、范式

目前认为对于学科的严谨的定义是来自于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他提出了著名的“范式”概念,并以此来规定一门学科。库恩认为,一门学科有一个范式支配,或称“学科基质”规定[2]。有无范式是区分前科学与常规科学的标准,缺乏共同范式的学科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具有统一范式的学科才是独立意义的学科。

1.1 前科学与常规科学

科学与前科学的区别就在于科学具有范型(或范式、规范),而前科学则没有[3]。

(1)前科学。前科学的特点是工作者对于他们所从事的学科的基本原理,甚至有关的观察现象,完全不一致,经常争论。几乎可以说,在这个领域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种理论。每个研究者不得不从头开始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换言之,这些研究者各有各的信念和独特的世界观,对问题和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之间缺乏共同的和一致的信念。每个研究者的研究呈散射状,无法聚焦,无法统一在一个有效的范围内,并依此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2)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就是在范式支配下的科学研究。学科范式就是给学科研究者指明解决研究难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指路明灯。这是因为学科范式有两个基本功能——认识功能和纲领功能。范式的认识功能是指,人们通过对学科范式的掌握来学习和认识学科,而要掌握学科范式则需通过范例的见习和实习。范式的纲领功能是指,学科范式不仅隐含着选择问题的标准,从而规定了学科的问题范围;而且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简言之,一个学科的工作者掌握了该学科的范式,就能识别他应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并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学科范式具有定向功能,对学科的研究范围进行限制,从而使得每个学科得以细致而深入,使得学科之间得以区分。

1.2 范式

范式这一概念是Kuhn独创,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4]这本书中,虽然到处谈范式,但没有一个地方明确地给出一个确定的定义。从而也引起了诸多分歧和争论。曾有学者对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所用范式的意义总结了一下,共有22种意义,大体可分为三类[5]:

(1)形而上学范式,如一组信念、标准、看法等。

(2)社会学范式,如公认的科学成就、具体的科学成就、一套科学习惯等。

(3)人造范式,如教科书或经典著作等。

2 介于前科学与常规科学间的经济信息学

上文论述了学科的重要标准是这个学科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范式,并对范式的概念进行了基本的介绍。下文将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提出一个简化的范式判断标准,并依此标准对经济信息学进行评判,从中可以证明经济信息学尚缺乏统一的学科范式,因而还处在前科学与常规科学之间的发展阶段。

2.1 学科范式的简化判断标准

笔者对上述范式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社会科学的特点,认为可以提出一个简化的较有操作性的学科范式的判断标准,用以判断经济信息学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范式。

(1)科学成就。根据Kuhn的论点,在前科学时期一种理论独占鳌头成为学科范式,所以学科范式首先必须是某种成就。但是不是所有的科学成就都是范式,科学成就成为范式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它能够把一些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②它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③这些工作者和拥护者对科学成就的评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标准。

(2)教科书或经典著作。教科书或经典著作是一种人造范式,是将学科范式以文献为载体具化为文字。而教科书与经典著作之所以成为一种学科范式,一方面在于教科书与经典著作广为接受,另一方面,在于教科书与经典著作是培养与教育本学科人才的范本。这些都使教科书与经典著作有助于建立统一的信念,从而形成学科范式。

(3)科学共同体。Kuhn认为一个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这些成员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就是由这样全部共同体成员所分别承担并推向前进的。共同体由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组成,他们有共同的教育背景,探索的目标是共同的。阅读同样的文献,专业方面的看法比较一致,相互交流比较充分,这是因为他们有同一的学科范式。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本文并未将通常认为的规则或模型作为评判标准,是因为笔者赞同Kuhn的“范式优先性”观点[6],即范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有任何整套的规则存在,相反,范式无需可发现的规则的介入就能够确定常规科学。

2.2 经济信息学尚缺乏一致的学科范式

根据上面的标准,本文认为我国经济信息学尚缺乏一致的学科范式。

(1)科学成就。目前我国关于经济信息研究应该说还是比较繁荣的,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关经济信息的动态及数据的报导占据绝大部分篇幅,理论研究则寥寥无几,……,理论研究缺乏,技术研究主要借助于计算机、数学、统计、预测及图书情报等技术方法,这两方面的介绍和探讨比较多,应用研究异军突起,各行业经济信息研究比较旺盛,经济信息咨询业蓬勃发展。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的发展极不协调,另一方面说明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人们(包括学术界)注重实际应用,淡化了基础理论的建设”。[17]

另一方面,从有限的关于经济信息学理论研究的文章来看,大都是围绕经济信息学的一些最基本问题进行讨论,有的甚至雷同[8]。同时这些理论研究者,常常缺乏从事解决经济信息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的亲身体验,由此形成的理论显得空泛、说服力不够和指导意义不深,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科信念。

结合上述科学成就成为范式的三个条件,笔者认为,目前经济信息学的研究成果已能够吸引一些坚定的拥护者,同时它也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只是这些工作者和拥护者对科学成就的评价,尚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标准。

因此,从科学成就转换为学科范式这一点来看,经济信息学虽然离学科范式尚有一些距离,但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教科书或经典著作。表1是国内目前主要的经济信息学专著,从数量上来看,应该不算太少。但是这些教科书基本上属于概论式的课本,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科体系不完善,理论部分显得空泛、说服力不够和指导意义不深,无法形成统一的学科信念;二是案例陈旧,分析简单,缺乏新颖、鲜明、深入的经济信息研究案例。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来自于实践的理论成果,无法对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内容不充实。另一方面,现存的这些专著中,尚缺乏为学科公认的经典,无法广为接受,作为培养与教育本学科人才的范本。

由此,笔者认为经济信息学领域尚缺乏经典性著作,目前现存的经济信息学著作无法帮助建立统一的学科信念,并形成学科范式。

表1 国内主要经济信息学专著

书名 出版时间 编/著者 作者单位

经济信息学导论

1987 谭卫东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经济信息学

1989 谭卫东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经济信息学

1990 张南保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

实用经济信息学

1991 华勋基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

经济信息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1996 张安珍湘潭大学信息管理学系

经济信息概论 1998 梁前德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王光甫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贸易经济系

经济信息概论 1998 燕惠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

学系

市场经济信息学

2000 邱均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新编经济信息学

2001 罗式胜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

经济信息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修订版)2002张安珍湘潭大学信息管理学系

(3)科学共同体。根据上文谈到的学科共同体的属性,这里将从研究者背景及教育两方面来论述经济信息学学科共同体存在与否。

表1及文献[9]的统计表明,近10年来从事经济信息学科理论研究的,多属于信息(图书情报)学方面的学者,而且文章集中发表在图书情报学类刊物上。而经济信息学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学科,对它的研究,需要从多个专业角度来考虑,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养分,这样的发展才会健全。由此笔者认为,经济信息学尚未吸引足够的研究群体,形成一个合理规模的学科共同体。

另一方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现行经济信息学的教育也存在许多缺陷[10],如缺乏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无规范、教材内容不充实、师资力量不足等。学科教育也未能为学科共同体的形成准备后备力量。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信息学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学科范式,这是制约经济信息学作为独立学科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瓶颈。

3 建立学科范式是经济信息学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经济信息学要想从前科学向常规科学发展,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理论研究,将研究重点转向建立统一的学科范式,并在学科范式的支配和指导下规范经济信息学的研究。

3.1 学科范式对于经济信息学学科地位的重要意义

上文已经表明,学科范式就是给学科研究者指明解决研究难题途径和方法的指路明灯。同样,学科范式对于经济信息学的学科地位及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1)是选择问题的标准,从而规定了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范式决定了经济信息学的有理边界,保证经济信息学研究既不盲目扩大研究范围,也不任意缩小研究领域,从而使得经济信息学研究有一个合理内核,并按一定的规则和轨迹发散与拓展。

(2)可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科范式为经济信息学工作者指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本学科的独特方法,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简言之,经济信息学工作者掌握了经济信息学的范式,就能识别他应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并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经济信息学范式具有定向功能,它对经济信息学的研究范围进行限制,从而使得经济信息学区别于相关学科,使得经济信息学研究细致而深入。

3.2 经济信息学学科范式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文对经济信息学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以此为切人点引发对经济信息学学科范式的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由于经济信息学研究的是“经济领域中的信息现象、过程和规律”[11],经济信息学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经济学与信息学的广泛交叉、渗透和融合。但是笔者认为,这种交叉、渗透与融合,是情报学主动向外扩展式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在进行更深入的交叉研究前,必须首先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是经济信息学研究的核心。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到情报学的逻辑起点。“情报学是研究有关情报的生产、搜集、整理、存储、检索、报道服务和分析研究的原理原则与方式方法的科学”[12]。无论在情报学中有多少争论,情报学界对于这一基本起点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

因此,虽然经济信息学是经济学与信息学的交叉学科,但经济信息学研究仍应以经济信息实践为基础,要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这是因为经济信息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经济信息和经济信息活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探索经济信息活动的规律[13]。它是对经济信息这样一种特殊的信息的研究。经济信息学不是经济学,其研究的对象不是经济活动本身而是经济活动中的信息;其研究方法的主体不是经济学方法,而是信息学方法。诚如科技情报是对科技信息的研究、文献信息是对文献载体的信息研究等,这些都是信息研究的一个分支,是对特定领域里的信息问题的研究,其基本的目标任务就是特定领域“知识和信息的组织,并提供利用。今天,尽管环境变了,条件变了,这个月标仍然没有变,是我们要坚守的一个阵地。”[14]

所以,在经济信息学研究中必须牢牢把握信息这个核心,用信息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经济信息学的研究。只有牢记这点,经济信息学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坚守自己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学科的独立性。

(2)由内生为主向扩展为主转变。笔者曾在文献[15]中提出扩展型的学科渗透与融合的观点,并认为当前情报学的主要渗透和融合方向应该是经济信息领域的研究,包括经济信息、金融信息、企业信息、信息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学科渗透与融合的方向是由内生为主向扩展为主转变。

笔者在此进一步认为,经济信息学是情报学主动向相关学科领域渗透与融合的重要实践,它主要运用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活动领域的信息问题。它是由对信息客体属性结构普遍性的研究为主向对其经济信息特殊性的研究为主转变;由对情报个人利用共性的研究为主向对经济信息应用的个性研究为主转变。也就是说,它重点研究经济活动领域信息及信息作用机制,重点研究经济信息及经济信息活动的特殊性。

具体地说,经济信息学就是要重点研究经济信息领域里的下述问题:①经济活动需要何种信息。这是研究信息生产的问题,即在经济活动领域里,要使经济活动得到有效的运行,需要哪些信息作为载体。②上述信息应该由谁来生产。即情报生产的责任——参与该领域范围活动的各成员应为该系统的高效运行,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责任。③谁可以拥有这些信息。即研究经济信息的获取问题,包括经济信息的公益性和商品性的研究等。④经济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传递方式、传递渠道和传递效率等,研究如何提高经济信息的传递速度与传递效率,使经济信息更快速地反映经济状况,并帮助人们作出更快速的响应。⑤谁对上述问题具有监督权。即经济活动领域信息政策的制定与监督执行的问题。⑥该领域的信息的含义及其理解问题等。⑦其他。

(3)研究方法的结合。上文已多次谈到,经济信息学是经济学与信息学广泛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一观点也为大多数学者认同。因此,经济信息学研究不仅要坚持以信息为研究的核心、以信息学理论与方法为扩展的出发点,同时也要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更要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地进行经济信息学研究。具体地说,在经济信息学研究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结合:①研究内容的结合。不仅要研究经济信息的现象和规律,还要从中析取、捕捉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规律。②研究人员的结合。研究队伍当中,不仅要有信息学专业人员,也要有经济学专业人员;在具体的研究中,可采取联合研究的形式。③研究者知识面的结合。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来说,不仅要有信息学知识,还要有经济学知识。经济信息学人才的教育与培育,应采取跨学科跨专业的方式,具体可采用第二专业的形式,使经济信息学研究者具备多学科背景。

收稿日期:2004-02-26

标签:;  ;  ;  ;  

关于经济信息学范式的几点思考:前科学与常规科学之间的经济信息学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