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我国物价上涨的特征及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物价论文,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我国物价总水平也明显上升,并成为中央宏观调控关注的核心指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9%,其中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分地区看,11月份全国31个省(区、市)的居民消费价格均比上年同月上涨,上涨幅度在0.5%—6.3%之间。同前几次通货膨胀相比,本轮物价上涨虽不算剧烈,但对上涨原因的争论却异常激烈。其原因在于,本轮物价上涨出现了一些与前几次不同的特点,而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政策效果评估、未来走势分析、下一步的政策取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物价上涨的主要特征
去年以来的物价上涨,是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反映,也是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共同作用的结果。纵观全年价格的变动情况,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
——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类价格涨幅较高。2004年,在中央各项农业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得到明显加强,粮食价格出现了恢复性上涨,从而使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类价格涨幅较高。以11月份为例,食品价格上涨了5.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9.2%,油脂价格上涨0.5%,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2.6%,鲜蛋价格上涨8.0%,水产品价格上涨11.8%,鲜菜价格下降14.4%,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1%。全年累计,食品价格上涨9.9%,约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3.5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6.4%,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物价上涨贡献度高达90%。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大高于生活资料价格涨幅。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拉动,2004年的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加快。据统计,全年流通环节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13.61%,其中有色金属、化工产品、钢材、石油及制品、原煤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4.84%、15.09%、25.22%、10.5%和14.85%。2004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走高,10月下旬,WTI原油期货价格最高达到每桶55.17美元,创21年来的最高水平。而10月份生活资料价格仅上涨1.7%,其中,除食品外,其他产品价格涨幅均在3%以下,耐用消费品价格更是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
——各地上调水、电、燃料和房租等服务价格的意愿较为强烈。从2004年已调省份看,价格上调幅度一般都在10%-20%之间,服务价格对总物价的影响权重约为23.4%,假如服务价格上涨10%,将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个百分点,服务价格将成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城乡和区域差别较大。从2003年4月到2004年12月,农村CPI涨幅连续20个月超过城市,而且涨幅差距在拉大。从全国来看,13个粮食主产地区、资源和能源输出大省的CPI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涨幅回落不快,有原来物价基数较低,涨价时间滞后的因素,也有管理上的原因。有的地方一方面物价指数很高,一方面又在继续擅自出台新的提价项目。
——上年涨价“惯性”(翘尾)影响较大,新涨价因素较小。在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中,上年涨价翘尾因素约为2.6个百分点,2004年新涨价因素约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主要是2、3月份的粮食涨价和4月份以后肉禽蛋等副食品涨价,以及居住类价格上涨。
可见,2004年以来的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粮食和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价格上涨,剔除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的因素,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并不高,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并没有最终传导到消费品生产环节,这与过去我国多次出现的全面、大幅度物价上涨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局部性和结构性的温和性的物价上涨。
2004年物价上涨的三大驱动因素
从上述价格上涨的特点看,粮食缺口、投资膨胀和国际传导是本轮通胀的主导因素。
1、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4.31亿吨,比2002年减产了约2550万吨,减产幅度达5.6%,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粮食的连续减产和粮食库存的大幅度减少,使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在2003年年中开始显现。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示范效应,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粮食市场的预期,从2003年年中开始,粮食价格在经历了连续6年的下跌后出现大幅度扬升。进入2004年后,由于粮食价格政策的导向作用和人们的预期发生变化,粮食价格继续上升,直到8月份后涨幅才有所下降。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进而带动了肉、禽、蛋、水产品等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推动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2004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能够达到9100亿斤的预定目标,但全年粮食产需仍有500亿斤左右的缺口。而且,目前粮食总库存维持在3000亿斤水平,已经降至历史高位的一半左右。应该说,这次粮价的上涨是产销变化的结果,也是粮价经历了6年下降之后的价值回归,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2、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进入新一轮经济扩张期后,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电解铝、纺织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2003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25%,仅次于1992年的25.2%和1993年的28.8%,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投资增长高峰。2004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0%,再创投资增速新高。投资的高速增长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使得资源供给趋于紧张,导致能源、原材料价格迅速攀升。4月份后,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及其效应的显现,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抑制,到11月底,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28.9%,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控制行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随着投资的降温,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开始缩小。
3、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随着我国贸易依存度逐年走高,我国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既受国际供求因素影响,又受国内供求因素影响,出现国内外价格联动效应。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加快,市场需求进一步活跃,动荡的国际环境也拉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总体水平持续上升。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商品特别是初级产品需求大量增加,石油、铁矿石、钢材和粮食等产品的进口数量不断增大,国际市场供求关系通过价格传导机制逐渐影响到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以石油为例,2003年我国的石油消耗量达2.5亿吨,其中进口石油9112万吨,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进口依存度达35%,2004年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进一步上升。我国对进口原油依赖性提高增加了石油价格对我国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所以,2004年以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我国3次提高了成品油价格。
针对2004年以来物价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价格稳定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是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在解决粮食涨价问题上,去年初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春耕顺利进行,包括落实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和供应的保障,以及落实耕地保护、增加春耕面积等等。同时,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增加、出口下降,也增加了国内粮食的供给。粮价上涨的问题,随着全年粮食丰收而有所好转。
其次是严防投资过热趋势的蔓延。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投资的膨胀。2004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控制电解铝、水泥和钢铁投资的103号文件,央行出台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贷款浮息制度并于10月21日提高了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目前,尽管部分行业和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偏高,但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比较大的财政建设性支出在减少,对政府投资热度降温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过热的投资增长得到抑制。
再次是从政策层面上,加强了对物价的调控力度。为了控制物价上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去年5月就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出台涨价项目。国家发改委在加强物价监管方面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出台涨价项目的通知》,要求各地从严控制出台调价项目,保持市场基本稳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钢铁、水泥等过热行业的投资增速已出现明显下降,食品价格的上涨势头也有所放缓,全年价格控制在4%的调控目标范围内。
2005年物价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虽然当前物价涨幅出现明显回落,但2004年价格运行中还存在四大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煤电油运等供求紧张的问题仍很突出,公用事业和服务业价格上涨压力较大。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不仅本身存在价格上涨压力,并可能推动下游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二是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势必通过各种途径向下游产品传导,这种情况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逐步显现出来。三是丰收后的粮食价格走向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粮价高于国际,且国际粮食价格呈下降趋势,因而国内粮食价格也存在走低的可能。但由于粮食生产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如果出现全国性的干旱、洪灾和病虫害,粮食可能会出现减产情况。四是各方面要求调价的压力很大。自2003年8月以后,国家基本未出台新的调价措施,但2004年随着物价涨幅逐月回落,一些地区和部门要求出台调价措施的呼声又高起来,特别是价格涨幅回落较为明显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调价的要求更为强烈。
价格运行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表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因此,2005年,各级政府要继续把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作为全年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系列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的调控措施,坚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大力加强农业,从严控制出台新的涨价项目,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控制物价目标责任制。
1、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当务之急是要全面落实国家相继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有关房地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的调控政策。主要是要“看好土地”和“管好信贷”,发挥土地和信贷的宏观调控标杆作用,切实做好金融部门的“窗口指导”工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金融机构要严禁信贷,整顿规范土地市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同时,在宏观调控中,也要体现国家“有保有压”的政策意图,支持能源、电力、环保等薄弱行业的发展,缓解瓶颈制约,防止部分生产资料供应不足而引起价格水平大范围上涨。
2、确保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要坚决落实国家对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制度,落实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取消农业税的政策,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价格的监管;要适时启动补贴机制,对低收入阶层或城市居民给予适当补贴,减轻价格上涨带来的社会震动,维护社会稳定。
3、加强对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监测调控。保持市场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对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防止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过快;把握好出台政府提价项目的时机和力度,防止政府提价推动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加强价格监督检查,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4、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农村价格管理。农村物价涨幅居高不下,不但农民反映强烈,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稳定,而且对实现全国物价调控目标带来不利影响。要切实加强县(市)物价监督管理工作,在价格工作中体现支农、兴农、保护农民利益。除加强对化肥价格管理外,还要采取措施,稳定农用薄膜和农药价格。要加强粮、棉收购环节价格管理,保证国家定购价格的执行,制止农产品收购中压级压价和抬价抢购,搞好地区价格衔接,防止地区封锁。要加强乡镇和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搞好粮食、副食品、物资和建材的供销工作,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要继续治理乱收费,严禁向农民非法摊派。
标签:物价水平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