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战略研究_贫困地区论文

中国消除贫困的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贫困论文,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贫困问题总是与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紧密相连,自然生态环境退化已成为贫困的根源。本文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的特点和原因,总结了我国摆脱贫困的努力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措施,指出不消除贫困难以持续发展,同时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关键词 贫困;生态环境;中国

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呼声的日益提高,解决贫困问题已引起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急切的关注。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不可持续性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消除贫困与持续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消除贫困难以持续发展,不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资源即可持续发展,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一、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特点及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贫困问题是困惑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不但关于贫困的标准和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引起贫困的原因也不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由于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再加上种种历史原因,还存在较大的贫困面。中国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其独特的一面。导致贫困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贫困地区的贫困往往是这些因素互相交叉、重叠的结果。那么,通过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特点及造成贫困原因的分析,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对解决中国贫困地区的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截止1992年底,估计全国仍有8000万贫困人口没解决温饱问题,占中国农村总人口的8.8%,全国总人口的5.8%,这些人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又多以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多发区为主。其共同特征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比较落后,生活能源短缺,就业机会少;社会发展程度低,信息闭塞,科技水平低,人口素质不高等(附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贫困问题总是与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紧密相连。自然生态环境退化已成为贫困的根源。

附表 中国贫困人口分布及地理环境因素

注:本表根据《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整理,数据基础多为1986年;表中贫困人口和特贫人口分别指年纯收入低于200元和150元的人口。

二、中国摆脱贫困的努力及仍面临的主要问题

消除贫困和饥荒,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和资源,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责任。中国进行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发展等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在政策上采取了两方面策略:一方面,为了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另一方面,也实施了更加积极的消除贫困的政策,鼓励和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消除贫困,尽快缩小地区间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

40多年来,中国政府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中国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尤其是“七五”计划把扶持贫困地区尽快摆脱经济落后状况作为重要内容,经过努力,贫困地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1991年全国699个贫困县的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粮食产量分别比1985年增长70.9%、55.4%和12.4%;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1.25亿人下降到1991年的8500万人,减少了4000万人。但是,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还尚有8000万贫困人口。为此,1994年4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消除贫困的斗争形势仍不容乐观。目前所说的基本解决了大多数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实际上只是解决了“三不户”(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房不避风雨)的基本生存条件,标准相当低;而且一遇天灾人祸又会饱而复饥、暖而复寒。

中国政府每年需拨出数近百亿元的扶贫资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支持老、少、边、穷等贫困地区,相对于巨大的贫困人口数量来说,扶贫的强度还是低的。因此,提出正确的消除贫困的战略,制定出消除贫困与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规划,做到既能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又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并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成贫困的根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中国摆脱贫困的奋斗目标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导致了贫困,贫困反过来又加剧了对环境的压力。我们已认识到二者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摆脱贫困的奋斗目标及相应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一)目标

本世纪末,中国消除贫困与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贫困地区达到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多数农户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初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具体可表述为:

——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使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按1990年不变价格);

——禁止植被的破坏,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扭转;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初步建立起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经济和财政收入要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速度要抑制下来,人口的素质要有所提高,初等教育要得到普及,青壮年的文盲要基本扫除,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

——医疗卫生条件要有较大的改善,地方病得到基本的控制。

(二)政策措施

中国实现消除贫困,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

(1)改善生态环境和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造成中国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条件严峻。因此,消除贫困的根本措施是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使其由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这一措施,要靠各级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消除贫困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长远规划,实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政策。

(2)坚持有利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各项优惠经济政策。改过去由输备办法为造血办法,使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优势。

(3)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资金和物资的投入。

(4)继续动员和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各界和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和救济活动,制定部门对口帮助、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政策。

(5)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消除贫困工作的领导,将消除贫困工作列为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6)充实机构和加强管理。为保证消除贫困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办事机构和管理体系。除各级政府的计划、农业等有关部门设有主管业务部门外,1986年还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贫困地区的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7)加强贫困地区群众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是消除贫困的根本性措施。尤其要落实妇女、儿童在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普及小学和初中教育,提高贫困区的科技水平。

(8)加强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合作,推动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开展。

收稿日期:1994-10-11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Pan Wencan

(The Land Department,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Abstract Poverty is always closely linked with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orsening in poor areas.The degeneration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already turned into the source of povert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poor areas,sums up the result of our country trying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the problem being faced with,and puts forward appropriate me sures and objectives,points out that no poverty elimination can bring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at n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y can resoult in thorough elimination of poverty.Key Words poverty;ecological environment;China

标签:;  ;  ;  ;  ;  

中国扶贫战略研究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