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制药企业资源培养药学人才论文_焦彦双

合理利用制药企业资源培养药学人才论文_焦彦双

(哈药集团三精千鹤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 鹤岗 154101)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药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对药疗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医疗技术、大数据量、互联网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发展已经为高品质的医药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

关键词:药学人才;培养措施;校企合作

1 新时代医疗服务行业需求导向的转变:高质量培养的必要性

1.1 需求多元化导向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需求,还因经济状况、偏好、信仰等而存在异质性。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由病种疗效主导,逐渐向侧重疗效同时,强调诊疗过程中的服务体验,这种需求多元化导向,与当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定程度的错位发展。从我国现实情况来说,面广、量大的基层医疗服务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医疗服务重心的下移,关注社区、基层和农村层面的服务供给与质量优化,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效果的最有力衡量指标。为基层提供服务的基本是全科医生,与临床医生“治病”导向有所不同,全科医生服务涉及从生到死的全面关怀,如孕产指导、婴幼儿照护、老年病直到临终关怀等,因此对全科医生知识面要求更高。而过去十几年,我国医学专业培养以专科教育模式主导,国内医学院本科刚刚开始设立全科医生科。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部分医疗机构中出现医生对有形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过度依赖、忽视蕴含于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的现象,也日益引起患者和社会各界不满,也使医务工作者面临道德和利益失衡困境,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多元化的现实需要,成为制约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健康中国与人文建设,其中包含着健康、医学、科学、人文、哲学、宗教、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等方面,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应该从更广博的视角审视医学。

1.2 主体多元化导向

与以往诊疗过程几乎由医生主导不同,随着信息多元化,患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诊疗及后续治疗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便捷地获取多元化医疗知识,患者主体性地位凸显、主动性增加,同时由于医疗知识自身具有的专用性、专业性特征,易引起医患双方沟通障碍的产生,而这反过来对诊疗过程、疗效等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对医疗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诊疗过程与疗效日益依赖于医患双方的相互作用过程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医患双方对采取的诊疗方案需要进行深入沟通,医方需要告知治疗的具体措施及其利弊、风险,患方需要就其自身的疑虑、想法及要求作出说明,而医方对患方需做出有效反馈。简言之,这是医患共同决策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颠覆过去患者被动、不全面的接收信息及参与诊疗的局面。总之,医生的专业化知识和经验,只是构成临床诊疗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若不考虑患者的体验,医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很难完整、系统。从对医学认识由医生单方面的决定行为转变为医患双方互动的行为过程,是医学认识论和临床思维的一个重要转变。

1.3 专业知识融合化导向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医学专业分工日益细化,有利于深化细分领域的研究,但受到分工之间协作程度弱化的制约,难以适应现代疾病谱、死亡谱的特征变化。据统计,80%以上发病和死亡的原因源于各类慢性病,而病因、发病机制、病情往往因人、时、空而异,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多阶段、多病因、循环性特征,不仅增加了预防和治疗的难度,而且对治疗过程的多专业知识的融合、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对象化、碎片化,易导致医学分工对象脱离人本身。而目前医疗服务专业化发展背景下,协作的必要性突出,而可能性弱化,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割裂现象,如基础过于强调微观知识的教学或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严重,许多基础研究论文并无临床参考价值;近10年国内外医学基础研究发现的、超过15万个自称有潜在价值的靶分子,有临床实用价值的不到50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各类稀缺资源的浪费式使用,及由此产生的低效配置问题,而且易陷入发展困境,对于发展大国来说,问题尤为明显。

2 如何利用企业资源培养药学人才——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

2.1 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发展计划

培养的目的就是满足需要,因此,在进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时,为了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学校要对社会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或者利用校园招聘会、企业专场讲座、企业实地调查等基本方式对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在空缺人才以及专业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深合作力度。例如,高校能够根据制药学、药物制剂方向的实际人才需求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培训优秀的毕业生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投入到实际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2.2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增加具体实践机会

药学不同于普通的高校专业课,由于药理的复杂性以及实验室的开放局限,致使学生不能随时随地进行实际的操作与练习,所以学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践的时间,争取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实行“阶段性教学”模式,将不同的专业课按照课程种类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时间,在一门专业课结束之后,及时安排学生的具体实践操作,充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2.3 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人才的定向培养

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虽然人才的定向培养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但是定向的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更加快速地实现专业化人才的有效养成。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生物制药、药物制剂等专业,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实验室和资源支持,因此,高校可以利用此契机与更多的企业合作开设实验基地项目,为学生的实践搭建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实验基地建成之后,学校与企业可以筹划定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技术人才,学校就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根据企业的切实需要、入岗时间、人才队伍数量等拟定定向的人才规划方案,以此消除人才流失的困扰和提高企业建设的积极性。

2.4 培养“教、做”一体化的教师团队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谓“教、做”一体化的教师团队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自身技术能力,充分掌握药学学科的相关专业课知识,并且要具备系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表达能力。因此,要鼓励教师深入教学基地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召开相关专业课程研讨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性的药学专业竞技大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并完善教师的激励与奖惩机制,对实践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改造,或者让其深入企业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不断增强教师的薄弱技能,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提供稳定的后备资源。

结束语

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高校人才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不断融合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是高校药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4):62-66.

[2]苏红,刘志宝,李春英,苏莉芬.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21):237-239

论文作者:焦彦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合理利用制药企业资源培养药学人才论文_焦彦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