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们的‘后勤部长’——科技工作者沉痛悼念邓小平同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勤论文,沉痛论文,邓小平同志论文,科技工作者论文,部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实现科学研究计划,为了把科学研究搞上去,还必须做好后勤保证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这也是党委的工作内容。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愿意同各级党委的领导同志一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是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过的一段话。近20年来,这些话一直萦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耳边。正是在这位“后勤部长”的热心支持和领导下,我国科研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飞速发展。
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无不万分悲痛。他们回忆起邓小平同志对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怀,个个激动不已。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项目总经理谢家麟说,小平同志对高能物理的支持是我们每个亲身经历的人永远不能忘怀的。当时社会上对建高能加速器有不同意见,是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作出了建设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决策。他在一次接见外国科学家时说,有的外国科学家问我,你们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搞加速器?我说我们是从长远考虑,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才得以上马。邓小平同志还亲自为工程开工奠基,在工程完成后又亲临视察。如今,对撞机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及在培养人才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已经完全证明了邓小平同志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国家科委的有关同志也回忆说,在八十年代中期,面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以及日本、韩国等相继提出的高技术发展计划,我国科学家上书中央,建议实施高技术跟踪计划。小平同志看到这个建议后,非常重视,并以战略家的眼光,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出了发展我国高技术的方向。他认为,发展高技术,仅仅跟踪还不够,要形成有系统、有步骤的发展计划,要为提高综合国力发挥作用,要使中国在21世纪有能力参与世界高科技竞争。邓小平同志的这个决策的正确性,也同样为“863”计划取得的成就所证实。
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邓小平同志为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所采取的又一项重大举措。1981年,89位科学家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报告送达小平同志处,他立即表示同意。以后,他还对李政道说,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家都会赞成,不会反对,应该这么办。在谈到这件事情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深有感触地说,基金的设立,在我国科技人员中形成了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的意识,大大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是小平同志为科技人员办的一件大实事。
谈到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科研条件得以改善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钱昌年提供了一组很有说服力的数字。他说,十年动乱,使医科院的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科学仪器缺乏、陈旧、落后,极大地束缚了科研、教学、医疗工作的发展。1978年以后,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为科研工作提供后勤保障的思想指导下,各级领导对科研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有力的支持,医科院的科研条件有了根本改变。截至1978年底,全院有单价500元以上的设备3400多台,总价值约3640万元;到1995年底,全院设备的总价值达55479万元,比1978年增长15.24倍。现在,医科院已有了激光扫描共焦显微细胞仪、气相色谱质谱仪、蛋白质顺序仪、制备型超速离心机、自控发酵罐系统等关键性大型仪器设备,极大地改善了科研技术条件。
邓小平同志不仅从宏观政策上关心科技工作,而且亲自关心一些科研所和科学家。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所在科室的党支部书记李尚杰说,1981年,陈景润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工作,其中谈到群众来信很多,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小平同志在信上批示:可否为其配一秘书。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同志还谈到,“文化大革命”中,半导体所的所址被占,是小平同志亲自批示,为该所解决了所址问题。著名地学家刘东生还回忆起这样一件事:1980年,一批中外科学家到青藏高原作地质考察。在西藏的聂拉木附近,泥石流把公路冲断了,50多名科学家被困在那里。小平同志得知情况后,决定让空军派飞机去接遇险的科学家。后因道路很快修通,飞机才没有去。
邓小平同志现在已离开了我们。科技工作者决心牢记小平同志的教导,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以告慰于小平同志的在天之灵。
标签: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