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三年级新教材的几个问题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对初三政治新教材的几点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新教材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新版初三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从结构、内容和体例上都做了全面调整:删除了一些概念化的、学生难以理解的以及和历史课重复的内容;压缩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社会形态的内容;加强了国情、国策教育;增加了有关世界形势教育、中学生实践活动等内容。以上调整无疑降低了理论难度,淡化了学科体系,增强了时代感,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但是,笔者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也感觉新教材中个别地方值得商榷。下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时的结构安排

教材第三课分两节讲“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节用四个框题讲“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第二节用三个框题讲“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应该说第三课整体结构的安排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但在阐述初级阶段内容时,却把本来系统的理论知识给“肢解”了。

教材在第一节第一框题“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中(P58~59),首先对我国将经历一个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进行了阐述,然后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及具体制度的情况的阐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初级阶段,并强调所谓初级阶段就是指不发达阶段;之后在第二节的第一个框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P71),又对初级阶段所包含的两层含义进行了阐述,即“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再之后又在第二节的第二个框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P75~76),对我国初级阶段的特点、至少一百年的长期性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的特殊性进行了阐述。教材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时的以上结构安排,就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必然性、长期性、特殊性及特点等本来非常完整的知识割裂开来,分别放到两节的三个框题里去讲,使学生很难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

第三课既然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那么,就可首先单设一框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必然性、长期性、特殊性及特点等知识作一较完整的介绍。因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是初三思想政治课的两个主要内容,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因此单设一框题,也是有必要的。学生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知识框题的学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就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体知识的把握,并对此问题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这样的结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会使教材的结构设置更科学合理。

二、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内容的表述

教材第三课第一节第一框题讲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教材是这样表述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P60)而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解放生产力以变革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为动力。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关系,即“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而“发展生产力又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包括“前提”和“目的”两层含义,而“发展生产力”仅包括“目的”一层含义。从这个角度说,显然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表述为“目的”“发展生产力”更为恰当。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教材所表述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方面基本内容的第一个方面,它是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侧重从运动发展的规律、客观要求方面揭示其本质。只有抓住社会主义本质,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而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个方面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发展生产力”。

三、对“环境问题的含义”的表述

教材第三课第一节第三框题讲“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关于环境问题,教材的表述是:“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P66)教材关于环境问题的表述,可以说是不严谨的。相比之下,初二教材第五课第一框题“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对环境问题的表述:“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是比较严谨的。

环境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环境构成要素的特点来看,可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人们对环境要素的依赖和利用程度来看,可把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教材把环境问题表述为“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显然是从人们对环境要素的依赖和利用程度的分类角度来给环境下定义。而“环境污染”中的环境本身就包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因此教材把“环境”和“生态环境”并列的表述显然是不严谨的。另外,采取这样的表述也把生活环境的破坏排除在环境问题之外。笔者认为,如果把对环境问题的定义改为“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或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环境污染和破坏”,应该更为严谨一些。

四、对“公有制经济含义”的表述

教材第四课第一节第一框题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关于公有制的含义,教材的表述是:“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P82)这种表述显然是不准确的。相比之下,初二教材第三课第一框题“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中,对“公有制经济含义”的表述:“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则是准确的。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是对传统理论的突破,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传统理论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影响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而十五大报告关于公有制经济含义的突破,一方面把人们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外的经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为创造和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扫清了思想障碍。在社会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的理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情况下,教材对此问题的表述仍停留在传统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上,显然是欠准确的。

标签:;  

关于初中三年级新教材的几个问题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