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在文化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障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作用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3-0237-03
“文化经济”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文化形态与经济形态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深刻反映,它从本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文化在当代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将从根本上产生全面、积极、深远的影响。文化经济本身丰富的内涵就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代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文化经济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它具有下列的显著特征:(1)经济发展以文化内容为主导。(2)社会生产方式以人文精神为主导。(3)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4)文化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本身突出了以人为本①。社会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共同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同时,社会保障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和制度政策,在文化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文化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而社会保障则是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根本制度保证。
一、把社会保障看作一种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那么它也是文化经济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观念文化、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人的文化素质与物质资源的文化含量。文化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观念文化成为了经济资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源泉。观念文化包括人文价值、伦理道德、心理和情感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和观点,哲学社会科学,等等。它们在企业生产和经济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文精神和人类理性的发展会改变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及其应用的领域,会调整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社会保障在制度制定和政策取向的实践中必然涉及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市场交换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涉及政府怎样协调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以及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形成一系列符合先进文化要求的与时俱进的伦理道德观念,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文化因素向经济领域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必然影响文化经济的发展和方向。
二、文化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表明,人们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物质需要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文化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是人类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创造和需求。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不能保证生活的体面和尊严,文化经济发展也就不具备现实可能性。
当社会劳动生产率处在低水平的时候,社会物质产品主要用于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只能是一种奢求。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的需要结构、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劳动的分配结构这整个结构体系不断向前运动,社会对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需求,社会为生产文化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产业和产值,在这整个结构体系中将取代物质产品的需求和生产的主导地位,文化产品逐渐成为社会需求的必需品,文化产品的生产也逐渐形成一些部门和产业,当社会平均只需要一个较小的劳动时间就能满足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通过费用(归根结底是劳动的花费)与效用的衡量和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人们对精神或文化产品的需求会大大增加,社会会用越来越大比例的劳动时间去生产文化产品,社会的包括需求与产业的整个经济结构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后,文化经济的时代就产生了。
可以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文化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而社会保障则是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制度保证。通过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社会安全网,保障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发展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文化经济的发展才成为可能。否则,在社会保障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即使是劳动生产率很高,市场经济非常发达,仍会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人们的生老病死得不到保障,失业者和贫困者得不到救助,人们不能维持起码的生存权,更无法保障发展权。在这社会不安定、生活不和谐的状况之下,繁荣和发展文化经济也就只能是一纸空谈。
三、文化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切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调节、稳定和促进作用,提供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展。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备条件和保证。
社会保障为市场经济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在政治局面安定和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才能正常地运行和发展,没有社会的稳定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带动精神文化的空前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机制必然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等等不良的社会和经济后果。竞争中的失败者或丧失劳动能力者往往陷入生活困境、甚至无法生存,会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方式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以保护竞争中的弱者,为失业者和贫困者提供缓冲空间和生活希望。另外,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还会带来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社会保障制度以“自动稳定器”功能,可减缓经济周期波动。社会保障降低了市场经济活动中可能给个人带来的风险,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了全民的社会安全感,促进了社会稳定,从而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文化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以文化为主导,需要高素质人才,社会保障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的素质
文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以人为本的文化经济发展中,具有高水平文化素质的人才,具有高新科技知识的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决定着文化经济发展的水平、性质和方向。
社会保障可以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为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之前,人们在研究经济增长时,片面强调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本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文化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摆脱了人对物资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依赖,人力资本成为资本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增大人力资本存量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人力资本投资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保障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相协调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人力资本效益最大化。社会保障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具有保障人们最基本需要的功能,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基本形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人力资本投资提供较好的基础环境,不仅会促进人力资本投资,而且可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现在人们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因而特别重视教育投入对增大人力资本存量的作用,但是只片面地增加教育投入,扩大办学规模,忽视了社会基础环境的建设,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本对文化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注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运转机制。
五、文化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的高级形态,注重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强调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精神生产产品和消费的增加,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由理想变为现实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意味着以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这阐明人类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要,精神生活在当代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追求、创造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宗旨与文化经济相一致,文化经济与社会保障同样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体现。社会保障可以促进公平,创造平等的环境和机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能力素质的差别,导致了他们竞争机会的不均,这种状况的结果就是形成客观上的分配不公平,甚至相差十分悬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保障本质上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无论是社会保险,还是社会援助,都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形式,通过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稳定的目标。社会保障作为再分配的强有力的手段,注重公平,通过政府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个人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不仅是国家干预市场初次分配结果以保证社会公平的一种工具,而且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这种公平包括社会保障享受的机会均等和利益均享,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基本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
六、文化经济提供了多元而丰富的消费模式,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消费,从而繁荣文化经济市场
随着近几十年来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物质产品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个性,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投资的主要选择领地,从而催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消费已不仅仅是产品使用功能的消费,还包括了产品文化品味的消费,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趋向统一。
我国的文化经济起步较晚,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表明我国文化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很大。20世纪 90年代以前,我国的文化业还未形成真正的产业。自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提出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市场从无到有,迅速壮大。文化市场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兴起铺开了现实的发展道路,一大批文化产业应运而生。1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规模逐步扩大,门类渐趋齐全,创造了丰富而多元的消费模式。
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通过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增进消费,繁荣文化经济。自1997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生活出现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局面,消费者基于年老、患病、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预期支出的考虑,个人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储蓄,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强制储蓄”或“抑制消费”的性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免除人们预期支出增大的后顾之忧,从而具有最大的刺激消费需求扩大的效应,使储蓄居民的消费预期提前,才能就现有收入水平放心消费,从而达到促进消费、推动文化经济增长的目的。
七、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文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繁荣文化产业
要推进制度建设创新,优化文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为促进文化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文化体制指的是文化领域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制度系统,是特定的文化生产关系、组织方式、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制度表现形式。其中就包括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组织协调机制、法律法规等等。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就必须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规律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妥善处理好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安置与分流,特别是转制改制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分流安置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务院在1996年就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2000年又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这些政策主要包括文化投入与扶持的政策、文化价格与税收政策、文化产业政策、文化社会捐助与社会保障政策等,对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使无劳动能力、失业等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能使劳动力的生产成为可能。也可以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打破劳动者自我保障或企业保障的局限,从而为文化经济发展合理配置所需劳动力资源。
我国目前在文化企事业单位调整时期,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和转制涉及大量的人员安置与分流,以及劳动、人事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确保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已经并将继续起到很好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就业突破所有制界限、城乡界限和地区界限,实现劳动力要素以文化经济发展需求为标准合理流动,达到有效配置,为各地区文化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注释:
①谢名家、单世联、肖海鹏:《文化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南方日报》,2004年4月14日。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 文化消费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