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统的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体育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育的运行机制是指体育系统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对体育的运行 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体育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 体育运行的一般势态,预料发展的可能性和基本方向,最终实现社会对体育系统的调节和控 制。为此,笔者从社会学的角度,以系统思想对体育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力图探究和把握 体育系统在当代社会中运行的趋势。
1 体育系统的运行动力
事物的运行需要作用力,体育系统的运行也需要相应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体育系统产生影 响、发挥功能的基本原理。促使体育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就是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这一范畴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就其基本方面而言,社会需要可分为生存 需要与发展的需要;客观需要与主观需要。或按主体层次划分,又可分为个人需要、集体或 集团需要、社会与国家需要。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也具有如此复杂的内涵。
社会需要之所以能够成为体育系统运行的功能,原因有三:其一,体育系统像属于社会大 系 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存在和发展本身说明了社会对其作用和功能的承认。换言之,体育 系统对社会大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支持的作用,它所具有的功能是其他社会子系统所不能 替代的,因此,社会大系统需要体育系统像其他社会子系统一样正常运转;其二,体育与满 足之间不可分割性。任何需要,无论其强度如何,也不管满足的可能性多大,都可能产生满 足的态势。“需要——满足”的这种相互关联的特性,决定了社会一旦产生某种需要便会促 使人们参与或从事某种活动并达到满足。因此,需要便成为个人、集体与集团乃至整个国家 、社会内在驱动力;其三,社会需要具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马克思指出:“人以其 需要的无限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130页)这种 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不仅是其成为动力之源的根据,也使它作为社会动力具有不可遏制 向前发展的趋势。”
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作为体育系统的动力源,它驱动体育系统的运行,使其向满足需要的方 向不断地发展。
2 动力的主体
所谓动力主体既是产生需要并寻求方法、途径,运用工具来获得满足的行为主体。很显然 ,体育系统运行动力的主体,即是对体育产生需要的人。
体育的动力主体有三个层次,人类对体育的需要可以从三个层次的主体行为上反映出来。 从个体行动者这一微观层次来看,对体育的需要是十分具体的,也是较为直观的,在满足需 要的方法手段上更直接了当,在最终期望获得的满足上则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国家、社会 这一宏观层次的动力主体对体育的需要层次也明显具有宏观性和抽象性,其宏观性表现在这 种需要反映出全体社会公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其抽象性则是从对需要的表述中反映出统治 阶级的期望和目的。中观层次对于体育的需要则表现出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它所反映的是 一部分属于特殊范围内的人们的意图,这种需要中既有具体的成分,也有较抽象的成分。
应该看到,动力主体的层次不同,对体育的需要也出于不同的目的。概括而言,这些需要 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所谓直接需要是指以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直接效果为其满足物的需要, 如健身的需要、娱乐的需要、发泄的需要等等。间接的需要则是利用体育的活动来达到其它 的社会目的的需要,如物质金钱的需要、名誉地位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但无论是直接 需要或是间接需要一旦被动力主体所意识,都会成为人的活动动机。因此,体育的动力系统 主体在产生了对体育的需要后,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需要,在客观上都成为活动的动力,从 而驱动了体育系统的运行。
3 体育系统的运行方式
体育系统的运行过程不能脱离社会大系统的要求,必然采取大系统所给定的运行方式—— 组织化运行。由于体育的动力主体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因此,在组织上化运行和具体操作 中 ,同样也存在着几种不的类型。
3.1 国家、社会性组织运行 体育在一定国家、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化运行的具体内 容有:1)根据体育系统的特点、社会功能等确定体育的运行目标、方向;2)根据目标的实现 条件,提出相应的途径和任务;3)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 以保障任务的完成;4)设置体育的管理机制,以调控运行过程,使之向预定的方向发展。这 些内容决定了一个国家体育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式,使体育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其他系统的运行 保持协调关系,以实现社会大系统的总体目标。
3.2 集体、集团性组织运行 集体和集团本身就是社会组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其行为 明显带组织化的特征。国家目标的实现,是若干个社会集体和集团共同活动的结果。在许多 情况下,正式群体对体育的需求往往与国家需要有密切地联系。并且,其组织化运行的内容 也与 全社会组织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体内容有:1)根据国家已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按一 定 的途径去完成某方面的任务;2)依照体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组织本群体成员参与 体育的各种活动;3)对群体内部成员进行分工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4)调控内部人际关 系,协调与其他群体的关系并与其发生互动,实现体育的信息流通。在体育运行的过程中, 正式群体能够根据变化较快地调整自己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式,去适应变化的需要。同时, 由于正式群体有较严格的内部规范,因而,具有规定性的相互协同支持提高了活动的效率和 效 果。
3.3 初级群体性组织运行 由于初级群体内部成员彼此熟悉、互动频繁,关系密切且复 杂,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行动的一致性较突出。正因为 初级群体具有这些特点,因此,一旦产生对体育的需要,便会以群体特殊的方式实现组织化 运行。初级群体的组织化运行内容大体如下:1)确定期望目标;2)计划活动方式、时间;3) 彼此督促活动过程;4)评价活动效果。
初级群体所确定的体育活动目标往往是比较具体的,活动方式和时间的确定往往是全体成 员商协的结果,因此在行动具有一致性。同时,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的、严格的规章制 度,成员的自觉性和群体意识在活动的一致性方面起作较大的作用。而通过这种组织化运行 养成的活动习惯则促使成员保持活动的经常性和长期性,这对于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 的社会意义。
3.4 个体性组织运行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体在严格意义上都属于一定的群体,没有 纯粹的、不依赖于他人或社会的体育活动。但由于个体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成长过程、 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体育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极其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 在 个人参与或从事体育活动时,仍存在着自我组织运行的过程,其自我组织运行的内容大体如 下:1)根据个人条件的个人愿望拟定活动目标;2)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方式和内容 ,确定个人活动的时间;3)决定在活动中与他人的交往方式;4)适应或调整与他人、群体的 关系;5)进行实践操作并注意各方面的信息,以校正操作误差。
严格地说,个体的组织运行的关键是实践操作。个体是各种具体活动的主体和承受者,其 活动的效果总和,反映了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贡献水平。
上述几种体育的组织运行方式在本质上存在着有机联系。全社会方式有其总纲的意义,它 决定了体育系统运行的主要方面,引导了全社会体育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差异;正式群体是全社会体育目标实现的中坚力量,是各项体育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在全社 会体育组织运行中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初级群体尽管不具有较大在社会影响力,但却是体 育活动的操作实体,对于每一个必然存在于其中的个体来说,群体的影响可能具有形成长期 行为习惯的意义;个体是各种体育活动的具体参与者与承受者,体育的方式、内容都是通过 个体实际操作表现出来的。因此,可以认为,体育的组织运行是各种层次的活动主体相 互作用的结果。
4 影响体育系统运行的主要因素
一个系统能否良好地运行取决于该系统内部各层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和 支持,同时,也决定于该系统的外部环境所给予的促进、影响、制约等作用。对于体育系统 来讲,人的因素——即活动的主体的相互关系、认识水平、协调程度、行为方式等同样具有 决定性的作用。
概括而言,影响体育系统运行的因素可归纳为3大类:人的因素、系统内部因素和系统外部 因素。
4.1 人的因素 体育从本质上讲只是人的社会活动,没有人也就无所谓体育。对一种事 物来说,人的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促进或破坏,对体育而言,同样也是如 此。具体地说,人的因素主要包括:认识与态度、数量与质量、协作与竞争、个体与群体等 内容。
4.2 体育系统内部因素 体育系统本身是由多种要素建构而成,这些要素又是由多层次 的元素组成,因此,处理好元素之间、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保证体育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方 面。体育系统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观念与活动、活动与物质、体育的管理等内容。
4.3 体育系统的外部因素 由于体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体 育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 素、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总之,体育在现代社会中,以社会需要为其基本动力,以多层次的方式运行,在各种社会 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改变运行的方向和态势,使体育与社会其他方面得以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