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掩手肱捶”看陈式太极拳的发劲论文

从“掩手肱捶”看陈式太极拳的发劲论文

从“掩手肱捶”看陈式太极拳的发劲

本文谈谈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太极拳具有普遍性意义。

就显现于人体的肩、臂、肘、手等部位的发劲而言,陈式一路拳发劲有掩手肱捶、指裆捶、护胸捶、青龙出水等。其中掩手肱捶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果能打好这一式,其他有关陈式拳的发劲动作就不难掌握。陈式拳的发劲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修炼过程,初学者短时间内不可能掌握,如果练习方法不正确又容易形成弊病。初学者最好以杨式拳的练法,从头至尾都不要发劲。这种方法也适合中老年陈式太极拳爱好者。

安和庄有压倒性优势,萧飞羽会接受天问大师的赌约吗?尤其是生死攸关,怎可用本庄安危赌天问大师和紫阳道长昔日的言行!

常见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在演练42式竞赛套路中的掩手肱捶时,用力部位仅显现于手、腕,让人感觉非常蹩脚勉强,这都是因为发劲部位和方法不正确所致。如果这样还不如藏拙,以不发劲为好。练好掩手肱捶的发劲,首先要从拳理上明白太极拳的发劲原理。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是指太极拳发劲时的劲路而言。陈式拳发劲讲究松、活、弹、抖,特别强调抖劲。陈照奎曾形象地将这样的发劲方法比喻为北方农村的牲畜干完活卸去身上的挽具后在地上打滚,起身后霎时间用劲猛地一抖,事实上是用了全身之力。陈式拳的发劲惊炸之势就很像这种情况。

对于这样的发劲方法,《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说:“太极拳的抖劲,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量。抖劲的特点是快速、气足、力猛、劲长、动短、意远,功夫纯粹者,手、臂、肘、肩、背、胸、腰、胯、腿都可发出抖劲。这种抖劲是从腰裆劲的迅速一转而发出的。”“太极拳内劲的来源,确切地说,也可说是从腰裆而来的。”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练习,就可以认真体会发劲的劲路。拳论说“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不只是说蓄劲之意似张弓,身体也要真的像弓一样。所谓身具五张弓,是说四肢是四张弓,躯干是一张弓,合起来是五张弓。四肢四张弓容易做到,躯干一张弓往往不容易做到。所谓“含胸拔背”,事实上是从人的背部看上下呈弓状,左右也呈弓状,全身都是弓状。身体的这种状况并不是自然的状态,再加上成年人更习惯于昂首挺胸,就更不容易做到。

掩手肱捶的发劲最重要的是先蓄好劲,形成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这样的发劲不但快速、力猛、劲长、动短,而且气足、意远。掩手肱捶发劲熟练之后有多种变化的打法,初学者宜用老架中最基本的打法,从陈正雷演示的影碟中不难模仿。其详细程序如下。

对于初学者来说,打好掩手肱捶确非易事。首先要从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入手,多做腰胯间的左右旋转练习,具体练习如下。

使用手动对焦模式拍摄,故意不让主体清晰锐利,旋转对焦环让画面中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能够在明亮背景前特别出效果。

(1)两足分立两腿微曲,两腿的宽度和弯曲度因人功夫深浅而定;(2)两臂曲伸环抱于胸前,似浑圆桩状;(3)腰胯放松,左右不太快地做螺旋状转动,注意保持身体上、下中轴一条线;(4)以上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腰胯的转动改为瞬间的弹抖,这样的弹抖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劲从下肢通过腰胯直达手梢。有人把这种练习方法叫金鸡抖翎。

作为最早使用的漆器胎骨,“刳器”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显而易见的。其优点是结实耐用。因为“刳器”是整块木料加工而成的,未经拼接,且较为厚重,因而不易折损。缺点在于,加工时要挖去很多不必要的部分,因而费工、费料。而且,“刳器”一般比较厚重,有失轻巧。

(1)做完上三步最后一步之后,左脚跟向左前方沿地面擦出。(2)身体重心渐左移,两臂同时向左右两侧分开,以逆腹式呼吸小腹上提吸气。(3)双臂分到最远点时身体重心渐右移,双臂内合,左手呈松柔的八字掌直臂停于左肩前,右手半握拳,拳心向上停于腹前右侧,呼吸依然,小腹上提,有明显的“气贴脊背”之感。至此蓄劲动作已完成。蓄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躯干这张弓的张力恰到好处。张力不够不能形成蓄发之势;张力动作过大易形成猫腰,劲势后泄,造成没有反弹劲,使发劲虚而无力。(4)完成蓄劲动作之后,已成箭在弦上之势,初学者仍不可急于快速发劲,可使躯干这张弓从脚到胯、到肩肘,以节节贯串之势,推动右拳在身左转的过程中慢慢打出,沉肩坠肘停于右臂斜前方。(5)随着右拳的打出,气息从鼻孔中呼出,小腹下沉成“气沉丹田”之势,身体放松,左手八字掌下沉到腹部左侧,掩手肱捶一式即做完。

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先以不发劲的方式慢慢练习拳架,经过一年半载盘架子千遍以上后,身法已比较自然,劲路已比较顺畅,动力大概已经定型,再把掩手肱捶一式抽出来单独练习。根据修炼者自己的情况,每天至少打上几十次,并逐渐加快速度、加大力度,直到瞬间以弹抖之力打出为止,完全实现劲整的要求。

(编辑/刘强)

标签:;  ;  ;  ;  ;  ;  ;  ;  

从“掩手肱捶”看陈式太极拳的发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