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飞 山东省平度市特教中心 266700
培智儿童不同于一般的儿童,他们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着缺陷。但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最终一定要融入社会,所以学好简单的数学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使培智学生学好数学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培智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培智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智商低、好动又好奇、对枯燥的数字和公式不感兴趣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如教学《认数0》一课时,我把教学内容融入了《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中,让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认识数字“0”:盘子里的桃子让小猴子吃光了,要用“0”来表示,“0”在这里表示盘子里没有桃子了。小猴子两手空空回家了,也可以用“0”来表示,“0”在这里表示小猴子手里什么也没有了。学生高高兴兴的理解了数字“0”的含义,并且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专心,不能学习小猴子三心二意,最后两手空空……用这种方式学习新知识,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变得更集中、持久,想象力变得更丰富。
二、形式多样,提高学习兴趣
培智数学教学形式在设计上要突出多样化,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教学形式活动化,化解数学知识的难度
可将数学课本中乏味、枯燥的知识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存在,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如教学认数“7”时,我设计了“摘果子”的游戏:带领学生来到“果园”里,学生先数出果园里有“7”棵果树,然后让学生动手从每棵果树上摘下“7”个果子,再选出“7”种水果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理解了“7”可以表示7个物体,也可以表示“7”种物体;可以表示7个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7个很小的物体。这样便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教学形式游戏化,简化数学知识的深度
培智儿童在思维、观察、理解、记忆、想象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对他们进行教学可以利用形式多样、反复多次强化训练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行强化,这就是游戏的方式。因为游戏是培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但可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还可以寓教于乐,并且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不断地熏陶学生。
如教学《5减几》时,我带领学生一块儿做“五只猴子荡秋千”的游戏。学生伸出一只手用五根手指表示五只猴子,用另一只手模拟成鳄鱼的大口,然后跟老师一块做:“五只猴子荡秋千,一只鳄鱼游上岸,啊呜一口吃掉它,还有几只了?四只猴子荡秋千,一只鳄鱼游上岸,啊呜一口吃掉它,还有几只了?……”小学生在游戏中既达到了语言康复的目的,又学习了减法算式。
三、抓住兴趣,解决生活问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脱离了实际。在培智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在生活中培养数感,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培智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从生活中取材,抓住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培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如教学“多少”,我从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出发,选取了他们经常吃的苹果、桔子、花生、大枣、糖等作为比较的对象,先让他们比较同类的、相差较多的,然后比较不同类的、相差较少的……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了“多少”的概念,知道了“多与少”都是相对的。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和魅力。
如在教学“高矮”时,首先让学生比较周围事物的高矮,然后同学之间比较、家庭成员之间比较、师生之间比较,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再如学习了“10以内加法”后,带领学生到学校超市买东西,让学生算一算自己一共花了多少钱。学习了“10以内减法”后,发给每个学生10元钱,带领学生到学校超市买东西,让学生计算买完东西后还剩多少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总之,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用深切的爱心和耐心关爱这群特殊的孩子,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并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从各方面进行教学,使培智数学课堂绚丽多彩。
论文作者:姚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感兴趣论文; 培智论文; 情境论文; 小猴子论文; 物体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论文;